古代各朝的廉政建設,畢竟是該社會中的一種“善政”,對于抑制官吏的巧取豪奪、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相對安定的局面和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都曾起過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有些古代制度值得借鑒
《檢察風云》:您是歷史學家,對古代制度研究深入。據您觀察,古代的廉政制度有哪些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夏家駿:“廉”此一字,從東漢的許慎、王逸直到清朝的段玉裁,無不多所訓釋;春秋時期的宋人子罕、戰(zhàn)國時期的齊人陳仲子等人的廉潔行為,更是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美談。概而言之:“廉”的主要含義,為“清”“潔”“斂”“儉”,還可引申為“公”“正”“無私”。崇尚廉潔,自古乃是人們的道德標準之一,也是歷代較為開明的政治家緩和社會矛盾、力圖長治久安的一種手段。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實在不乏“廉吏”;歷代多數明君,亦大都推行過不少廉政措施。歸納起來,主要有七種:
任選以廉。秦朝的法律規(guī)定:“凡為吏之道,必精(清)緊(潔)正直……審悉毋(無)私”“廉而毋刖”;漢武帝即位伊始,即頻頻下詔要求薦舉“廉吏”,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又下詔宣布“(中二千石、禮官博士及郡官)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罷免)”,其要求所舉的“孝廉”,標準是“善事父母”和“清潔有廉隅”之員。漢文帝也“貴廉潔,賤貪污”,并說“廉吏”是“民之表”,因此,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與吏治的清廉是有著一定關系的。東漢時,所舉“孝廉”,計在四萬人左右。兩漢的孝廉中,雖有不少是不孝不廉之輩,但多數卻是當時比較“孝”“廉”的。魏晉時期的選官,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雖重門閥,但也注重“潔身勞謙”,這“潔身”即指“廉潔”。隋唐以后直至清末,朝廷選官的主要途徑是科舉制,但自唐太宗貞觀四年(788年)創(chuàng)“孝悌廉讓科”后,就明確了所選之官必須同時“清廉守節(jié)”。
監(jiān)察以廉。中國古代對官吏的監(jiān)察,在周朝即已形成制度。秦朝,則設監(jiān)御史監(jiān)郡。但將官吏是否廉潔作為監(jiān)察制度的,正式出現在西漢。西漢惠帝時制定的《監(jiān)御史九條》之六,便是監(jiān)察“吏不廉”;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初頒行的《司隸六條》,第二條就是“察官人貪殘害政”。唐朝的《六條察郡》,更將“察官人之善惡”放在首位。明初所定百官《責任條例》要求布政司對其親臨之府,發(fā)現“貪污”,隨時“奏聞提問”。清朝參酌明制,還將總督、巡撫變?yōu)槌TO之地方官,并規(guī)定督、撫的責任除掌數省或一省的軍政外,還在“糾參大貪”。
考核以廉。中國古代考核官吏,“廉否”是一項主要內容。明朝厲行官吏“考察八法”一曰貪、二曰酷、三曰浮躁、四曰才力不及、五曰老、六曰病、七曰罷、八曰不謹,貪者懲、廉者獎。清承明制而又有發(fā)展,如乾隆四年(1739年)即將“八法”改為“六法”,將“貪”“酷”二項,改為“不待三年”的常察。
回避為廉。為了廉政而回避,至少在戰(zhàn)國時期即已有人提出。主張“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韓非,也強調這“舉”須以“是”“非”為前提:廉即“是”,是則“賞”;貪即“非”,非則“罰”。古代的回避制度,不僅實行于司法審判之中,而且廣泛實施于官員的任選監(jiān)察考課之中。
重刑懲貪。中國古代各朝對于貪官,除了罰款、追賠(抄家、籍沒田產、令子孫包賠等)、革職留任、降調、削職除名為民永不敘用等經濟行政的處罰外,還一貫采用重刑懲治。大家在一些影視劇中可以看到。
俸以養(yǎng)廉。官吏的廉、貪,固為其階級屬性和自身素質決定,但俸祿的豐、瘠也不是毫無關系。北魏孝文帝執(zhí)政之前,官吏無俸祿,貪官甚多;太和八年(484年)頒定官吏的俸祿后,“贓滿一匹即處死刑”的刑律才得制定與實行,貪污案件才得減少。
褒獎以廉。對清廉的官,給予表彰。如:康熙帝對于成龍給封“天下第一清官”;對比較清廉有為的,但無錢的給予撫恤,甚至封妻蔭子。
我們應認識到,在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社會,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根本矛盾,不可能通過所謂“廉政”得到根本解決。另外,“萬世一系”的朝廷、“至高無上”的皇帝不在懲罰之列,皇親國戚、勛臣要員之貪贓又有“八議”“官當”之律為之豁免或抵消其罪。因而,該社會的“貪”“廉”不過只是剝削程度上的差別,貪官也是“朝殺暮犯”。然而,古代各朝的廉政建設,畢竟是該社會中的一種“善政”,對于抑制官吏的巧取豪奪、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相對安定的局面和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都曾起過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國家要好,社會必須穩(wěn)定
《檢察風云》:我們常說以史為鑒。您是怎樣看待歷史的這種作用的?
夏家駿:研究歷史,往往不是單純地說歷史,而要涉及現實,但前提是歷史要真實?,F在的一些事我覺得是缺乏歷史支撐的。比如說包拯,大家都知道他是清官,但他做開封府尹的時間很短。據我了解,陳世美的事是假的,秦香蓮也不是真的秦香蓮,這就會讓包拯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且,我們容易進入一種誤區(qū),盲目學習歷史上的清官。實際上,一些清官是兩袖清風的,但也沒有辦什么事,從這個角度看,為官是不合格的。這就類似于我們現在講的不作為,這樣的危害不比腐敗小。比如有的人怕得罪人,明明是冤假錯案,明明是老百姓受欺負了,但是他不敢管,怕自己陷進去。
《檢察風云》:您研究歷史,除了廉政制度,還關注哪些方面?
夏家駿:我比較關注社會的穩(wěn)定。社會必須穩(wěn)定,朝代才能興旺發(fā)達。一個國家要好,必須得下邊好。你看古代的一些開國皇帝,他們大多是從基層一步步奮斗上來的,你也可以說是他們打下來的,因此,他們會有一些休養(yǎng)生息、減稅、免稅、賑災的政策。我們現在,有一些農村干部是花錢選出來的,甚至在當地是一霸,他們關系盤根錯節(jié),這樣的話,老百姓告狀的就特別多。這些都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不過,中國的一些老百姓特別能容忍,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鋌而走險。而我們看歷史,朝代末期的起義往往是老百姓沒辦法了,才會揭竿而起,完成改朝換代。
《檢察風云》:也有人認為,有些起義并非因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了,比如清末的時候,并非清政府最糟糕的時候,而且不少改革已經全面鋪開。
夏家駿:我認為并非如此。你看,當時洋務運動失敗了,戊戌變法失敗了,國難當頭,只保留了一個京師大學堂,其他的都沒有保留。知識分子看著國家很弱,人民很窮,所以很多人寫書要革命,孫中山到處籌款起義。當時可以說社會矛盾很尖銳,是個大動蕩的時代。辛亥革命借此成功,但并沒有徹底改變國家的現狀。結果后來張勛復辟了,全國各地又自治了,后來袁世凱也稱帝了。再后來,就是軍閥大混戰(zhàn)。所以說,國家一直處于內亂,內亂很容易引起國破。
對貪官處罰不能太寬松
《檢察風云》:您剛才說,古代往往用嚴刑峻法來對待貪官,而且有一定成效,但從現代法治來看,對貪官的處罰并不算重。
夏家駿:現代社會情況要復雜一些。據我觀察,現在貪污犯判死刑的并不多,而且有一些該重點治罪的能夠保外就醫(yī)或者取保候審。如果不重典治理,光是把貪官抓來,把他的錢奪回,把他關在監(jiān)獄里,這不是個好辦法。法律界雖然倡導慎殺,但面對愈演愈烈的腐敗,重刑也必不可少。否則,一些貪官都不怕了,也讓整個社會覺得不夠公平。情理法三者要統(tǒng)一,但是我認為不能太寬松。
《檢察風云》:您經常為一些老百姓伸張正義,也和司法機關打交道比較多,對我國的司法情況有哪些體會?
夏家駿:總體來說,我們的司法情況是進步的,只是有些時候,我們在制度執(zhí)行的時候容易有偏差?,F在規(guī)定領導干部凡對司法活動打招呼的,都要進行記錄,造成后果的要倒查責任。這個規(guī)定本來是防止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的,但現實中,如果你不是司法機關的官員,比如市委書記、省委書記,一些案件都不敢直接批,這就會造成不作為,甚至對一些錯的案子,不敢有所指示。比如,省委書記往往是兼人大常委會主任的,人大就是搞法律監(jiān)督的,但他們往往又不敢說。這就有點形而上學了。在治國這一方面,形而上學是不行的,該管的還是要管,不能怕貽人口實而放縱錯案的發(fā)生。
采寫:聞濤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