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宓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績麻,
三天麻籃滿,四天就滿了弦,
幺妹就把麻團挽。
麻團挽好了,上街去把機匠請,
機匠一進屋,就有麻線牽,
牽起就好刷,刷起就好編。
顏坤吉一邊唱著自己編寫的《夏布神歌》,一邊挽芋子、刷布。如今已88歲高齡的顏坤吉行動越來越不便,早已從織機上退下來了。但他仍舍不得閑下來,只要有空,還會習(xí)慣性地去夏布廠里走走看看。從家到工廠不過門百米,可顏坤吉卻在這條路上走了一輩子。同時,也見證了夏布在盤龍、在榮昌,甚至全國的盛與衰。
清朝初年,夏布織造技藝隨著湖廣移民傳入榮昌,傳到顏坤吉這一代,已經(jīng)傳承了27代?!拔覐?歲開始挽芋子,12歲開始織布,15歲就開始自編自賣了?!鄙鲜兰o四五十年代,一匹夏布可以換回一袋米、一簍蛋或一塊肉,可以說這是一門足夠養(yǎng)活一個家庭的手藝活。那時,剛編織好的夏布帶到城里就有人搶著要,不愁銷路。為了讓大家都能吃飽飯,顏坤吉無償教授夏布編織技藝,從一個村到一個鎮(zhèn),越來越多人投身夏布織造業(yè)中。“早些年,盤龍鎮(zhèn)上家家戶戶都會編夏布。好多人就在家門口挽芋子、挽麻團、梳麻。到了上世紀90年代,夏布市場空前繁榮。麻線還在織機上,商人就先把錢預(yù)付了,再慢慢等著交貨。那時,盤龍鎮(zhèn)上可說是一步一廠,幾千臺織機在運轉(zhuǎn),都是織夏布的,供不應(yīng)求。從榮昌到重慶,再到深圳、廣州,最后還被帶到了韓國、日本?!边@是顏坤吉記憶里夏布最紅火的時代。
但是這些年,夏布市場的熱度漸漸褪去,許多廠子關(guān)廠倒閉,不少年輕技師也出門務(wù)工離開了。但這并沒有阻止他前行的步伐,學(xué)會了修復(fù)編織過程中的斷線、跳線,為夏布的進一步走進市場破開迷霧。
為了傳承這門技藝,他的長子顏太貴跟他一樣,8歲時就開始學(xué)挽芋子,年輕時就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但是對于當下,顏坤吉喜憂參半,喜的是孫女顏先英也從事夏布編織,而且?guī)е牟甲呦蛄藝H舞臺;憂的是顏先英是還在從事夏布制作的唯一一位孫輩。
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榮昌夏布再次走進大眾生活,與一流設(shè)計師合作、做成服飾箱包、開專賣店、走上國際T臺,甚至身邊也有不少人開始穿夏布衣服,還有人當作一種時尚潮流。但作為一門從盤龍鎮(zhèn)走出去的手工技藝,不管外界如何變,不管它走多遠或是離大眾多近,夏布的手工制作技藝始終未變,如果有一天,在蟠龍鎮(zhèn)上,有人看到一位滿頭白發(fā)、精神矍鑠的老人,一邊挽芋子,一邊哼唱著《夏布神歌》,那一定是顏坤吉了。
幺妹挽芋子,梭梭匠就把麻布編,
編起去好染,染起就連衫,
青布來捆領(lǐng),藍布就打駝肩,
衣服做好了,幺妹就拿去穿,
穿起又好看,幺妹像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