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新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語文教師在散文文本解讀中可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幫助學生品味文本的語言藝術(shù),分析作品中的文學形象,感悟作者獨特的思想情感。
【關(guān)鍵詞】散文 文本解讀 知人論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066-02
在我國各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散文一直是主導,所占篇幅最多。有人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作過統(tǒng)計,6冊教材中散文的數(shù)量約占70%。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顯著特征是通過靈活的寫作方式抒發(fā)作者的真情實感,具有突出的“寫實”與“自述”的性質(zhì)。散文的這兩個性質(zhì),決定了教師在解讀散文時不能脫離作者及寫作的時代背景,要知其人、論其世。從某種層面來說,“知人論世”的深度就決定了散文文本解讀的高度。
解讀散文文本一般有三個層次,一是言語層,二是文學形象層,三是作者思想情感層,這三個層次都與作者特定的生活經(jīng)歷、審美趣味、思想傾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下面筆者談一談教師如何通過“知人論世”引領(lǐng)學生突破這三個層次。
一、通過“知人論世”品味語言藝術(shù)
作家的語言風格一般都比較穩(wěn)定,都深深地打上了自身經(jīng)歷、審美傾向的烙印,賞析一篇作品的語言,就是要分析該作家鮮明的語言風格。朱自清的《春》(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的語言清麗、樸素、真摯,他的這種語言風格與“求實”的寫作追求分不開;魯迅的《藤野先生》(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語言冷峻、犀利,像一把匕首,是要“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的語言沖淡平和而富有書香之氣,這大概是因為她從小就得到了濃郁學術(shù)氣氛的熏陶……語言是思想情感的“外衣”,穿什么衣服全憑作家的審美,也映照了作家的文化修養(yǎng),所以分析散文的語言不能不“知人論世”。
汪曾祺《昆明的雨》(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一篇充滿美感和詩意的散文。我們細讀此文,會發(fā)現(xiàn)他的散文帶有口語化、文言味的語言特點,有很多語言運用上的“暗功夫”。解讀此文的語言特點,教師要先讓學生分析“久客的游子”“積雨少住”等詞語,了解文章具有“文言味”的特點,而后讓學生從“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并不使人氣悶”等語段分析文章具有“口語化”的特點。解讀到這樣的程度還不夠,教師還可以再深入挖掘,引導學生分析汪曾祺的文章為何會具有文言味、口語化的特點。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知人論世”,可適時出示汪曾祺《自報家門》中的自述:“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tǒng),不今不古,不中不西?!边@樣學生就會知道汪曾祺的寫作追求。此外,如果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再拓展,讓學生知曉汪曾祺的作品帶有“京派”作家的藝術(shù)特征,讓學生了解“京派”作家群是什么樣的文學流派。教師可以出示沈從文、蕭乾、林徽因等“京派作家”的一兩篇作品,如九年級上冊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等,讓學生比較閱讀,從而了解“京派”作家的語言藝術(shù)特點。教師從一篇文章拓展到一類文章甚至是一個流派的文章,學生在這樣開闊的視野中,會清晰地看到作家語言藝術(shù)的傳承脈絡(luò)。
二、通過“知人論世”分析文學形象
散文描繪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散文中的文學形象不僅具有其本身的具體意義,還被賦予了抽象意義,揭示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品質(zhì)。散文中的文學形象是客觀文學形象與作者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產(chǎn)物,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散文中的文學形象時,不僅要歸納描寫對象的特征,更要考察作者對描寫對象寄托了什么樣的情感與心志。
《紫藤蘿瀑布》描繪了充滿旺盛生命力的紫藤蘿瀑布的形象:“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苯處熢诮馕鑫谋緯r,先要引導學生分析紫藤蘿的形象,包括花的輪廓、色澤、神采、氣味等。分析到這個程度,其實學生并未完全把握住紫藤蘿的形象。作者眼中的紫藤蘿不僅是明媚、輕快的,也隱含過去的悲痛與眼前的超脫。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為什么在描寫這樣“活潑熱鬧”的紫藤蘿瀑布之后轉(zhuǎn)而說“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關(guān)于生死的疑惑,關(guān)于疾病的痛楚”,為什么又要描寫十多年前家門外的那株紫藤蘿。為了幫助學生探究,教師可以適時出示宗璞關(guān)于過去那一段黑暗時光的描述,如《野葫蘆引》中的“人道是錦心繡口,怎知我從來病骨難忍受”,《哭小弟》中的“他們幾經(jīng)雪欺霜凍,好不容易奮斗著張開幾片花瓣,尚未盛開,就驟然凋謝,我哭我們這遲開而早謝的一代人”,等等。學生只有了解了作者過去所經(jīng)歷的身體與精神的苦痛,才會理解作者為什么會深沉地贊頌這曲歡樂的旋律,才會感佩作者對于個人苦難的超脫以及直面人生的勇氣。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全面歸納紫藤蘿蘊含的內(nèi)在精神,即既燦爛奔放又耐得住寂寞的純樸本性。
三、通過“知人論世”領(lǐng)悟作者情感
教師引領(lǐng)學生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時,也可以穿插“知人論世”的方法,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蘊含于文本中的深沉情感。如在講解《昆明的雨》時,教師在教學最后可以跟學生聊一聊汪曾祺為什么寫了一篇描寫昆明的文章,講述他與昆明的淵源。1939年至1946年,汪曾祺曾在西南聯(lián)大(當時校址在昆明)求學、工作,這七年生涯帶給他深刻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出示汪曾祺《覓我游蹤五十年》關(guān)于昆明的描述,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昆明情節(jié)”,加深學生對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汪曾祺寫昆明的文章多達四十余篇,有回憶師友情誼的,有描寫街巷人情的,有描繪湖光山色的,教師可以將他寫昆明的其他經(jīng)典散文如《云南茶花》《昆明的花》《翠湖心影》等打印出來,供學生課后閱讀,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悟作者對昆明的獨特的情思。
在通過“知人論世”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時,教師必須注意“知人論世”不是打標簽、給作家作品“定性”,不是以灌輸?shù)姆绞阶寣W生接受既定的主題思想。教師出示的相關(guān)背景資料必須嚴謹、客觀,不能為了預(yù)設(shè)的教學目的牽強附會。在提供相關(guān)資料的基礎(chǔ)上,教師也可以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探討,讓學生分成小組來討論,并鼓勵學生課后查找更多的資料。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嚴謹?shù)膶W風,也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標精神。只有客觀、嚴謹、靈活、開放地“知人論世”,學生才能感悟到流淌于文本中的真實可感的情感。
總之,“知人論世”能幫助學生感知作者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分析文中鮮活的文學形象,分享作品中作者獨特的情感。教師應(yīng)著眼于學生理解文本的需要,將“知人論世”適時地穿插在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學生讀懂、讀通、讀透文本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