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佳
摘 要:德育課堂是學生德育教育的載體,是班主任進行學生思想教育的抓手。如何在當前德育教育下創(chuàng)新德育課堂,增強教育實效呢?本文分析了當前德育課堂的現狀,以“承傳統(tǒng),學感恩之感恩父母”主題班會為例,運用心理學教育理論,提出了創(chuàng)新德育課堂形式、利用家校合作以及德育課堂系列化等優(yōu)化措施,從而增強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德育課堂 創(chuàng)新形式 家校合作 系列化
《資治通鑒》司馬光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從中可以窺見古人對“德才”中“德”的偏愛。良好的道德始終是做人的第一準則,學校作為教育的陣地則應該先育人后育才,把德育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始終。2016年正式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出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具體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因此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搖籃,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教育教學的首要位置。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與其他教育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學校德育工作的實現途徑主要有:一是教師以身作則、以身示范,形成良好的教風;二是德育課;三是學科滲透,實施全員德育教育。當前德育課是職業(yè)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和主要渠道。
德育課堂是教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積極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主要載體,是班主任最常用的學生思想教育手段。因此如何開展好德育課堂,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是擺在班主任尤其是中職學校班主任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若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按照A、B、C、D、E五層金字塔結構進行排列,中職學校學生就是處于金字塔中、下層A、B、C三層的學生,他們大多都屬于機械型、被動型、厭學型學生。面對這些學生,中職學校班主任就需要創(chuàng)新德育課堂,利用不同的媒介來創(chuàng)設、開展不同形式類型的德育活動,幫助他們愛上德育課堂,學有所獲。
當前德育課主要是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的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由學生圍繞特定主題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題班會的形式有論理式、交流式、文體型、競賽式、慶祝式以及實踐型,形式雖然豐富,但是由于班主任工作任務繁重、學校不夠重視等原因,當前的主題班會仍舊是以班主任圍繞某一個主題針對全班學生開展的集體教育和管理的居多,且多以班主任說教、學生聽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因此教育目標難以達成,教育質量難以提升。
在對中職汽車鈑噴、汽車營銷中、高年級100位學生的調查后發(fā)現,中、高年級學生對班主任采用多媒體課件或是視頻進行的德育教育興趣度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漸減弱,更傾向于動起來、熱鬧起來,在參與活動中獲得感悟的教育形式。因此要想提高德育教育實效,班主任就要轉變教學方法,把德育課的話語權交給學生,形成“人人參與,個個展示;嘗試成功,體驗快樂”的德育課堂氛圍,轉變角色,讓班主任由主演變成導演,讓學生由觀眾變成主演。
1.活動對象
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yè)2016級學生的情況較為復雜,20%的學生屬于厭學型,是被父母逼迫繼續(xù)接受學校教育的;50%的學生屬于被動型,沒有主動學習與思考的習慣;另外30%屬于機械型,教師布置任務就完成,沒有找準學習方法。
2.主持人
活動主持工作由兩位學生干部負責。
3.活動目標
重溫父母的愛,滲透傳統(tǒng)美德教育,使學生學會感恩,培養(yǎng)責任感;讓學生們在活動中理解師長、父母、社會在自己生命中的意義;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讓學生在家里、學校或者社會中將“感恩”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4.活動過程
(1)引子——家長視頻。班主任提前邀請有代表性的兩位學生家長,以“孩子,我想對你說”為主題錄制視頻,然后在開場后進行視頻播放。這一環(huán)節(jié)讓父母說出平時不易對子女說出的話,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父母心底的那份大愛。
(2)環(huán)節(jié)一:知感恩。設計“看漫畫,說成語”“講故事”小活動,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寫成語、聽故事、談感悟。小組內先展示,選派代表,讓每位學生都成為同學的伯樂,發(fā)現對方的優(yōu)點;利用張貼板的形式,讓每位學生從幕后走到講臺前,展現自己的優(yōu)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德育課堂中來,通過看漫畫寫成語理解“感恩”,通過“聽感恩故事”悟感恩。
(3)環(huán)節(jié)二:學感恩。播放《天堂午餐》微電影,“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微電影的效果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班主任提出問題“我們如何感恩父母?”,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學生都要提出一項建議,相互學習和分享。
(4)環(huán)節(jié)三:行感恩。“致父母的三行情書”欣賞,將此前班級活動的優(yōu)秀作品篩選出來進行分享。然后播放來自學生家長的“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照片合集。在“行感恩”的高潮環(huán)節(jié)采用角色扮演法,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學以致用。最后鼓勵學生們回家用自己的“小行動”感恩父母“無私的愛”。
主題班會“承傳統(tǒng),學感恩之感恩父母”各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緊扣主題,很多學生在班會進行中都感動得落淚。一次主題班會課,讓學生能有所感、有所悟,就已經是一次成功的德育課堂了。針對當前處于叛逆期,有厭學情緒、被動學習的學生,主題班會的形式應該更加多樣,內容應該更加飽滿。
1.豐富德育課堂形式
傳統(tǒng)的說教已經讓學生司空見慣,不能起到很好的說服教育作用。“教育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班主任要在尊重教育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點、鼓勵學生進步的基礎上,善于嘗試、挖掘適合班級的德育課堂形式。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是在教育過程中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重拾信心。表演、小品、相聲、合唱等形式在電視節(jié)目中吸引眼球,將它們引入主題班會亦能有意想不到的現場效果;利用微視頻的形式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同時引入專業(yè)教學中常用的角色扮演法等形式都能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快樂地學,自然地收獲。其次形式的創(chuàng)新也體現在讓班主任解放出來,基于同伴教育理論,同齡人的語言更容易讓學生們產生共鳴。在主題班會進行過程中,把主持權交由學生,讓學生在德育教育中起主導作用,而班主任只是作為旁觀者和指導者。
2.利用家校合作實現共育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親密,互相之間情感的感染性越強,感化作用越大。根據心理學的這一理論,加強家長與學校的聯系,共同做好德育教育,可以讓德育教育事半功倍。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都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九年義務教育的過程已經讓他們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甚至失去了“父母關愛賞識自己”的信心。因此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多和家長交流,多向家長反饋孩子的情況,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學校教育、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我想對你說”正是利用這一理念,充分挖掘父母資源,讓優(yōu)秀的父母加入到班級學生的德育教育中,幫助父母與孩子搭建溝通的橋梁,真正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也正是這一環(huán)節(jié),讓不信任孩子的父母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讓不信任父母的孩子走近父母,特別是給平時“悶聲不響”,或是“油鹽不進”的學生一個巨大的沖擊,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父母原來和想象中不一樣,原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地愛孩子,希望孩子好。如果有條件,可以讓父母走上講臺,講講他們的學生時代、他們的人生,這樣的效果肯定好于教師。
3.將德育課堂系列化
一個主題的德育教育并不能通過一堂課來實現,而是需要不斷地重復,讓學生一點點地感悟。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是傳統(tǒng)教育中的“后進生”,文化基礎底子薄的學生不在少數,各方面表現參差不齊。因此,德育教育的過程要有持續(xù)性,通過德育課堂的系列化,在德育教育實踐中幫助學生逐漸地正確認識自己、賞識自己、樹立信心。
本次主題班會就是在前期“給媽媽的一張明信片”“送給父母的三行情詩”“做一件小事送給父母”等主題活動基礎上開展的。前期的活動已經讓學生知道父母之恩,明白父母之情,后續(xù)活動的開展承上啟下,將感恩之情進行升華。將德育課堂系列化有助于學生理解教育目的、領會教育意義,同時通過同一主題的不同形式,也能激發(fā)厭學型、被動型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好一堂主題班會容易,但是讓每一堂主題班會都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則不容易。教師教育學生的時間是短暫的,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時間是長久的。因此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班主任多創(chuàng)新,走出教師講授為主的老路,學會放手,更多地指導學生策劃、讓學生主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愛上德育;賞識學生,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點,幫助學生在德育課堂上獲得自信、感受成功,最終激發(fā)學生對德育課堂的興趣,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丹.參與式教學在高職主題班會中的應用——以“我愛我”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為例[J].高教論壇,2015(8).
[2]張亞男.中小學主題班會研究綜述[J].教學與管理,2009(25).
[3]龐清秀.五年制高職主題班會課實踐探索[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3(8).
(作者單位:浙江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