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繼新
秦泰山上下,石刻極多,歷史悠久,年代連續(xù),內容廣泛,風格各異,可謂一座露天的中國石刻藝術博物館,而其鎮(zhèn)館之寶,當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開創(chuàng)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頌德碑。秦泰山刻石乃書法大家秦相李斯所書,李斯小篆不僅是“漢晉碑銘所從出”,更是“古今所師”;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國結束先秦各國各說各話、各書各字的歷史,實行“書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實物例證;秦泰山刻石是當今僅存的兩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跡較易識讀者。
公元前221年,大秦“掃六合”“ 天下一”之后,秦始皇嬴政意氣風發(fā),為了“示強威,服海內”,多次巡游天下,每到一地,就令大臣刻石“以頌秦德”。前后共留下了7塊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登鄒嶧山(今山東鄒城境內)立嶧山刻石,上泰山立泰山刻石,至瑯琊(今山東省膠南市西南)立瑯琊刻石;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登之罘山(今山東煙臺福山區(qū)境內)立之罘刻石,到之罘東觀,立東觀刻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出巡,北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北)立碣石刻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至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南會稽山)立會稽刻石。秦二世繼位,明為頌始皇功德,實為樹自己威風,帶李斯等大臣,沿秦始皇巡幸的路又走了一遍,所到之處,“盡刻始皇所立刻石”。所以,秦刻石是始皇、二世兩次所刻。今所存者,唯瑯琊刻石與泰山刻石,前者字多但剝蝕模糊,后者字少但較為易讀,皆為稀世珍寶。
秦泰山刻石初立于泰山極頂玉皇廟南,共222字,其中始皇功德銘文144字,二世詔書78字,均為李斯所書。
秦泰山刻石銘文
始皇功德銘文: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仿。廿有六年,初并天下,周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忍跡,本原事業(yè),抵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后世,順承勿革?;实酃?,既平滅下,不懈于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侮。訓經宣達,遠近畢理,成承圣志。貴踐分明,男女理順,慎遵職事。昭偏內外,靡不清凈,施于啟嗣?;褵o窮一,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二世詔書: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厚德?!必┫喑妓?、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秦泰山刻石,本為統一天下的宣言,也欲為秦帝國千秋萬代的柱石,無奈秦王朝轉瞬即逝,又加自然風化侵蝕,到宋代可勉強識讀者不足170字,較為清晰者只有二世詔書50字左右,到明代僅剩29字,清代剩10字(“臣去疾臣請矣臣”7個完字,“斯昧死”3個殘字),至今依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秦泰山刻石的遷移歷程。明前中期,不知何故,秦泰山刻石被遷移至岱頂玉女池西,此次遷移后,字跡可辨者大幅減少;明嘉靖年間(一說清雍正年間)許某于草荒中發(fā)現秦刻石29字,恐其漫滅,將其移入碧霞祠東廡。自此秦泰山刻石可謂命途多舛,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于大火,秦刻石不知所蹤;嘉慶十九年(1814年),泰安知縣汪汝弼得報,岱頂有趙氏老人,90多歲了,是個工匠,幾十年前在玉女池施工,曾見到殘石,依稀有字跡,疑為秦刻石,次年,汪縣令委托前任知縣“雅志好古”的蔣因培帶領泰安當地人柴蘭皋,經多方探尋,在山頂玉女池中搜得殘石二塊,刻有7個全字,3個殘字,共10字,汪汝弼大喜,在岱頂東岳廟院內西側筑亭藏之,始謂“寶斯亭”,后名“讀碑亭”;十幾年后,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岱頂東岳廟西墻坍塌,該亭被亂石覆蓋;知縣徐宗干心急如焚,“亟索殘石于瓦礫中”,令道士劉傳葉將殘石移于山下,嵌置岱廟西道院壁間,并寫跋記載事情經過;光緒十六年(1890年)刻石被盜,縣令毛蜀云如臨大敵,急令全城戒嚴,大索十日,使盜賊不得出境,棄石于城北門橋下,為官府尋得后,仍置西道院壁間;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縣俞慶瀾恐風雨剝蝕,在岱廟環(huán)詠亭附近造石屋一所,將殘石并徐宗干跋語刻石和自己的題跋刻石共3塊同嵌入石屋內,周圍鐵欄保護;1928年,濟南慘案后,國民政府山東省政府臨時駐泰,令岱廟西道院廢為浴池和旅館,環(huán)詠亭被毀,遂移殘石及徐宗干、俞慶瀾于題跋刻石以及清王家榕頌秦刻石詩碑共4塊于岱廟東御座院內,建實心磚亭嵌于其中,保存至今。
秦泰山刻碑
秦泰山刻石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美妙的書體文字,為歷代史家學者、文人墨客所珍愛,自宋代就被人爭相摹拓,有的甚至依據舊拓本摹刻于石。如宋劉踐的222字本(已佚),明安國收藏的宋165字本和53字本(日本東京臺東區(qū)書道博物館),明代所拓均為29字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29字整紙拓本和故宮博物院藏29字剪裱拓本均為明拓本。摹刻石多以明29字拓本為依據,如清泰安當地人聶劍光以明拓29字本摹刻于縣署土地祠《太極圖碑》之陰,現存岱廟“歷代碑刻陳列館”,清山東督糧道孫星衍以明拓29字本摹刻于魏《高貞碑》之陰,現存山東省石刻博物館,清泰安知縣徐宗干摹刻明拓29字本并嵌于岱廟環(huán)詠亭西壁,現存岱廟“歷代碑刻陳列館”。也就是說,岱廟內除了保存有秦泰山刻石原石外,還保存有清人以明拓29字摹刻石兩通。據今人潘德熙研究,宋拓165字本和明拓29字本是當今研究李斯小篆的最好范本。
秦泰山刻石及清徐宗幹、俞慶瀾題跋拓片
2000多年來,秦泰山刻石可謂“零星兩片石,卓越二千年”(王家榕詩),細細品味,倍感千年歷史的滄桑厚重,百代文化的傳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