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姚鼐撰江岷雨墓志銘文考

2018-04-25 06:22宋慶新
收藏家 2018年4期
關鍵詞:姚鼐桐城派嘉慶

□ 宋慶新

江岷雨夫妻合葬墓,2005年發(fā)現(xiàn)于安徽省安慶市十里鋪鄉(xiāng)鳳凰村,發(fā)現(xiàn)時墓葬已被破壞,現(xiàn)場僅存墓志銘殘件若干。墓志銘殘長72、寬71、厚11厘米,現(xiàn)收藏于安慶市博物館。

志蓋文字豎排兩行楷書:“皇清誥授朝議大夫江公岷雨暨德配胡太夫人合葬墓志銘”,鐫刻工整,刻字用墨線畫出方框(圖1)。

志底刻字為小楷,也用墨線方框。墓志全文如下(圖2):

皇清誥授朝議大夫云南臨安府知府崇祀鄉(xiāng)賢江君暨德配誥封恭人胡恭人合葬墓志銘并序。君諱濬源,字岷雨,懷寧江氏,曾祖諱守侗,祖諱汝湛,考諱嘉椿,祖考皆以君貴贈朝議大夫。君以縣學生中乾隆三十五年舉人,四十三年成進士,授考功司主事,晉員外郎,又晉稽勛司郎中兼考功司事。君在考功十余年,貨賂不敢及門,吏不敢為奸弊。乾隆五十八年出為云南臨安府知府。臨安邊遠,民有未知義者,君一以道理諭之。訟者至,君呼至案,與言如鄉(xiāng)里。至不可教,乃威以法。有兄弟以財訟者,□□言骨肉之誼,其辭痛甚,言未終,訟者泣涕求罷訟,復于好。其后訟者益稀。□□所屬夷氓,土司十掌寨十五,舊土官謁知府,其儀嚴甚,知府□□□□□□□跪拜,惶迫不聞一言而出。君獨接以和易,賜坐與問夷情具□,□□□□□□愈謹,而事大治。居寡燕樂廚舍蕭然。優(yōu)人跡不至其郡。而境□□□□□□舉縣皆立義學,為立法甚密。任內(nèi)公私修橋梁至五六十,君□□□□□□民以為榮。嘉慶二年,貴州興義苗為亂,蹂近云南,君調(diào)土練防□□□□□□□后二年,君護迤南道,值大兵剿猛猛叛夷,君駐威遠,督理防剿□□□□□入都,既引見,反臨安待升,君以年七十請致仕歸。后五年為□□□□九月辛巳卒于家。邑士人以君□賓請與大府,達之入廟祀,鄉(xiāng)賢□□□□□,為諸生時,嘗事劉海峰先生,聞古文法,著介亭內(nèi)外集十二卷,□□□□□其在臨安澧社江六蓬渡有螞蟥之孽,時覆人舟,君為文祭神,□□□□□,若有物隕墜,祟竟滅,人以配昌黎之告鱷云。在威遠時,作邊防□□□□□邊利病尤具。在考功時,為巳酉科陜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取士稱當□□□□□里太學熾生女事姑趙太恭人最孝,趙太恭人謂孫女作婦者□□□□□勤儉助夫為廉。嘉慶□年正月卒于臨安官舍,年六十四。生七子。彥和,乾隆□□舉人;景綸,已酉舉人;郁才,郡庠生;景綬,監(jiān)生;甸,監(jiān)生,候選縣丞;景紱,□貢□,□□敘鹽大使;爾維,嘉慶巳卯舉人,溧水教諭。孫二十四,曾孫二十七,元孫三 □□。某年某月某日葬君于城西七里樟木沖之覲龍岡。

銘曰:講仁導義,德□□□,以及夷裔,樹績佳吏,內(nèi)原儒藝,有助賢昵,稱其翟茀,爰安同瘞。

賜進士出身廣東司□郎中四庫全書館纂修官前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庚午□□鳴宴同恩□加四品職銜桐城姚鼐頓首拜撰,道光七年九月十六日始□□□。

從墓志文可知,墓主江濬源,字岷雨,號介亭,懷寧人(今安徽懷寧)。清道光《云南通志》卷129《秩官志循吏上》記載:“江濬源,懷寧人,進士,乾隆五十九年知府事,性勤敏,聽訟明察,增置書院膏火,凡拯滅恤患有益于民者靡不舉行,復捐修郡志,以疾歸?!雹偈论E另見《重修嘉慶一統(tǒng)志》卷49董教增的《題祀鄉(xiāng)賢錄·事實節(jié)略》,江景紱等《皇清誥授朝議大夫云南臨安府知府前吏部稽勛司郎中考功司員外郎考功司主事顯考岷雨府君行述》(介亭文集卷首),②《懷寧縣志》卷18《仕業(yè)》三十四,記載其“著有介亭文內(nèi)外集十二卷,筆記十卷,居暇爾言二卷,于役迤南記二卷,北上偶錄三卷,獨秀山房四書文二卷,詩二卷??芍^著述甚豐”。③

一、出土墓志與文集中收錄的墓志銘之比較

從墓志銘落款可知,這篇墓志銘文由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撰寫。姚鼐(1731 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nèi)),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江岷雨的墓志銘文也收錄于《惜抱軒全集》中。④

對比出土的墓志和《惜抱軒文后集》中收錄的墓志銘,局部有出入,或個別文字增減,或個別段落不同。出土的墓志銘在卒年位置殘缺,僅存“辛巳九月”,而文集中收錄的墓志銘恰好彌補了這個空白,為“嘉慶十三年辛巳九月”,可與《懷寧縣志》所記“年七十引疾歸,后四年卒于家”互為佐證。另一位墓主胡太夫人的卒年,文集中收錄的墓志銘記在數(shù)字位置上空缺,為“嘉慶四年月卒于臨安官舍,年十”,而出土墓志則為“嘉慶□年正月卒于臨安官舍,年六十四”,恰好互為補充,相互印證。

另外,在記錄其后人的數(shù)量時,出土墓志記為“孫二十四,曾孫二十七,元孫三□”,文集中收錄的墓志銘記有:“孫十六”,未見曾孫、元孫。在墓主的安葬時間和地點上,出土墓志銘記“某年某月某日葬君于城西七里樟木沖之覲龍岡”,沒有明確安葬的時間,文集中收錄的墓志銘記:“嘉慶十五年(1810年)月葬君于縣西北四十里辜家沖山麓”,明確了安葬的時間和地點,但地點卻截然不同。墓志出土于安慶市十里鋪鄉(xiāng)鳳凰村,該村西距安慶市區(qū)3公里,基本符合“城西七里”這個描述,應是墓葬的最終埋葬地點,而文集中收錄的墓志銘記載的很可能是首次下葬的地點。出土墓志的落款是“道光七年(1827年)九月十六日”,此時姚鼐已去世多年。出土墓志時間晚于姚鼐文集中收錄的墓志銘,應系江氏后人為墓主人由首次下葬的“縣西北四十里辜家沖山麓”遷葬至“城西七里樟木沖之覲龍岡”時刻寫的,在姚鼐原文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至于遷葬的原因則不得而知。

二、墓主生平主要業(yè)績

根據(jù)《桐城派編年》記載:“雍正十二年(1734年)江濬源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江濬源中舉人”?!扒∷氖辏?778年)江濬源中進士,授考功司主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濬源為云南臨安知府”。“嘉慶四年(1799年)江濬源纂修《嘉慶臨安府志》刊行”。“嘉慶十三年(1808年)江濬源卒”。⑤我們看到志文將江岷雨的人生經(jīng)歷分三個階段:入仕至考功司、任稽勛司郎中兼考功司事,60歲以前;知臨安府事,60至70歲;以病歸至去世,70至75歲。

圖1 志蓋銘文

志文載,“臨安邊遠”,“臨安所屬夷氓,土司十掌塞十五”,臨安又名建水,歷史悠久,曾稱步頭。明清兩代為臨安府,是滇南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它是中國的最南邊,唐元和年間設縣,元為臨安路,置建水州,清改縣?!跋螺牻ㄋ?、石屏州、阿迷州、寧州、通??h、河西縣、嶍峨縣、蒙自縣、新平縣,納樓茶甸長官司、虧容甸長官司、思陀甸長官司、左能寨長官司、落恐甸長官司”。⑥臨安府轄地包括今紅河州、文山州和玉溪地區(qū)的大部,境域廣闊,故舊志上有“北抵澄江,西連楚雄”“南鄰交趾(今越南)”“為滇上閫”“邊徼重地”之謂,是當時名副其實的滇省巨郡。明清時期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長官稱知府。

志文中提到的“土司十掌寨十五”,在文集中為“土司十掌塞十五”,“寨”寫成“塞”,疑為筆誤?!巴了臼普濉奔辞宕R安府轄區(qū)中著名的“十土司及十五掌寨”,其區(qū)域即今哈尼族的大聚居區(qū)紅河南岸及北岸部分地區(qū)。

圖2 志底銘文

所謂“十土司”,即思陀、溪處、落恐、瓦渣、左能、納更、稿吾卡、納樓、虧容、阿邦(后分出慢車)。十五掌寨,即猛丁、猛弄、猛喇、馬龍、斗巖、茨通壩、宗哈瓦遮、水塘、猛梭、猛賴、猛蚌、者米、五畝、五邦、阿土等,又稱“十五猛”。十土司中的前七司,十五猛中的前七猛,其土司或寨長都是哈尼族。納樓土司是彝族,虧容、阿邦的土司和水塘等八猛的寨長都是傣族。居民則以哈尼族最多,彝族、傣族次之。清嘉慶《臨安府志》為時任知府江岷雨編撰,在其“土司志”中集中地敘述了紅河地區(qū)以哈尼族為主的各少數(shù)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沿革、經(jīng)濟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情況。

志文記江岷雨第一、三階段經(jīng)歷時只用寥寥數(shù)筆帶過,而用較大篇幅重點敘述了第二階段墓主人官至臨安府知府后的十年間的諸多政績,縱觀墓志對江岷雨治政業(yè)績的描述,涉及教化百姓、興學、立法、修橋等,《懷寧縣志》亦有敘述及補充:“歲行視郡縣水道,勸修橋梁至五六十余所。修葺書院捐置膏火千金日會諸生講學課文誘進其行誼,復義學五十九所。先是紳士以義學讀書人少欲裁之并入縣書院,濬源不可,謂義學為教化鄉(xiāng)愚而設,若裁之,是縣城有學而四鄉(xiāng)無學矣,識者謂其知大體。明年地震,石屏尤重,男婦斃者四千余人,極捐廉煮粥蓋草棚安集之,為請于朝以賑。”一位親民、愛民、與多民族和諧共處的桐城派儒官形象躍然紙上。

提到江岷雨的歷史功績,則不能不提其于嘉慶四年(1799年)重修的《臨安府志》。嘉慶《臨安府志》是迄今為止保存臨安府地區(qū)資料最為完整的一部府志,其之前所修府志多已亡佚或殘缺不全。嘉慶《臨安府志》在繼承雍正《臨安府志》的基礎上,更加詳化和記述了雍正以后多年的事跡,一方面保存了史料,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臨安府地各民族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狀況,而且有的資料在明清兩代的云南方志均不獲見,所以更顯得彌足珍貴,是研究古代臨安府最為翔實的資料之一。嘉慶《臨安府志》不僅是嘉慶年間云南少有的幾部志書之一,而且是現(xiàn)今《臨安府志》保存最為完備的一部,至今仍是研究云南地方史、民族史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的參考志書。⑦

三、墓志中提到的歷史事件

“嘉慶二年,貴州興義苗為亂,蹂近云南”,指的是嘉慶二年(1797年)爆發(fā)了以王囊仙、韋朝元領導的布依族、苗族起義,朝廷稱為“苗亂”?!稇褜幙h志》這樣記載:“嘉慶二年興義苗叛延至廣西州,隔河迷僅百余里,土司爭感奮,愿募練千數(shù)百人備郡城自效,大吏遂調(diào)之他往。濬源復募六百防御,民得無恐?!?/p>

“后二年,君護迤南道,值大兵剿猛猛叛夷”指的是嘉慶四年(1799年)九月,李文明在緬寧大黑山領導人民進行反抗傣族土司壓迫的武裝斗爭。李文明(云南緬寧廳今瀾滄縣人),其所在的拉祜族受傣族土司—勐勐土巡檢管轄?!稇褜幙h志》云:“后攝迤南道,篆猓黑亂,總督檄,領土練千余由普洱、威遠會剿。”這兩次涉及邊疆少數(shù)名族內(nèi)部矛盾的危機處理,都體現(xiàn)了江濬源在危急時刻展示出來的文韜武略,保衛(wèi)了一方安定,維護了邊疆的穩(wěn)定。

四、墓主與姚鼐及桐城派的關系

臨安為西南邊陲、蠻荒之地,與安慶地處吳楚,人文鼎盛形成鮮明對比,身為桐城派文人的江岷雨,官至郡守,鎮(zhèn)守西南邊陲,守土一方,無論在政治、軍事、司法、民族關系、人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都給當?shù)刈龀隽司薮筘暙I,究其自身原因,筆者認為其受桐城派的影響是關鍵。姚鼐在為其撰寫的墓志銘中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工文章,……聞古文法著介亭內(nèi)外集十二卷,介亭筆記十卷。”此古法寫作乃桐城派所極為推崇的。

雖然史料中沒有證據(jù)表明江岷雨與桐城派領軍人物—姚鼐有過交集,但從姚鼐親自為其撰寫墓志銘文,并在志文中提到墓主人“為諸生時,嘗事劉海峰先生”,明確江岷雨年輕時曾身受桐城派開山鼻祖劉大櫆的教化,另外錄自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的《桐城派名錄》中,劉大櫆這一支赫然列有江濬源,⑧《桐城文學淵源考》卷三稱其:“師事劉大櫆,受古文法。其為文波瀾意度近似大櫆,詩亦清雅拔俗?!薄捌湮囊蚴骂惽椋次锔F理,無心為文,而天下之至文莫能過。姚鼐稱其文為有德者之言,足為世益?!睆哪挲g看,江岷雨卒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年75,與姚鼐年齡相仿,或可以此認定其曾與姚鼐同為劉大櫆學生,而從此建立深厚友誼,過往密切。文集中收錄的墓志銘記載的墓主安葬時間為嘉慶十五(1810年)年,此時姚鼐在哪呢,“嘉慶十年(1805年),重赴江寧,再主鐘山書院,嘉慶十五年八十高齡的姚鼐重赴江南鄉(xiāng)試鹿鳴宴,欽加四品頂戴,得到了他一生中的最高榮譽。嘉慶二十年(1815年)七月,姚鼐偶感微疾,醫(yī)治數(shù)月無效,于九月二十三日卒于鐘山書院?!雹峒螒c十五年姚鼐為劉大櫆弟子江濬源作《朝議大夫臨安知府江君墓志銘并序》,⑩應為姚鼐一生撰寫的眾多墓志銘中的收山之作。

墓志銘是中國古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極為重要的體裁之一,它源于東漢,盛于唐代。姚鼐作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運用這一傳統(tǒng)文體寫下了許多篇章。其中部分落入俗套,成就不高,但更多的篇章是自發(fā)新意,不蹈古人。此篇墓志銘文中,為突出墓主在官期間兢兢業(yè)業(yè),勤政愛民,他舉了這樣的事例:“其在臨安澧社江六蓬渡有螞蝗之孽,時覆人舟,君為文祭神,其夜大風雷鳴,若有物隕墜,祟竟滅。”他用奇幻的筆法,寫出了墓主特有的風貌,使寫實性的墓志充滿濃厚的浪漫氣息。姚鼐的基本思想雖然沒有超出封建主義的范疇,但他的文章卻被推崇“為天下之至美”, 桐城派畢竟被他推上巔峰,而占據(jù)文壇200多年的煊赫地位,這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其文學成就自身的內(nèi)在原因所決定的。

注釋:

①鄂爾泰等監(jiān)修《云南通志》卷129,《秩官志循吏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江濬源《介亭文集》,清嘉慶十三年友善堂刻介亭全集本。

③朱之英《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民國懷寧縣志》卷18《仕業(yè)》。

④姚鼐《惜抱軒全集》,中國書店出版社,1991年。

⑤⑩俞樟華、胡吉省《桐城派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⑥范承勛、王繼文《云南通志》卷之四,建置十四、十五,民國間刻本。

⑦付春《言擇雅馴信今傳后—淺析嘉慶臨安府志的史料價值》,《西南古籍研究》2011年卷。

⑧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桐城文學淵源考名氏目錄》卷三。

⑨王樂群、馬麗琴《樅陽歷史名人評傳》,黃山書社,2012年。

猜你喜歡
姚鼐桐城派嘉慶
清張志寧嘉慶丁卯科鄉(xiāng)試硃卷檔案
乾嘉詩壇“混江龍”姚鼐
融通諸體的桐城派文學理論
佛禪老莊思想與姚鼐文學創(chuàng)作
桐城派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現(xiàn)代傳承研究
從嘉慶元年繼德堂觀戲談起
嘉慶時期味馀書室的功能與陳設
再也不怕了
疏逸文氣 清雅超然
姚鼐與袁枚詩學關系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