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小巧
福州市博物館藏有一方側身折斷的長方形抄手式端硯,硯身有清道光五年(1825年)張廷濟所題硯銘。硯材為老坑端石,質地堅實細膩,石色青黑泛紫,色澤溫潤。長13.5、寬7.5、高5.3厘米(圖1)。硯身折斷一側題刻有清道光五年張廷濟的硯銘,豎書行楷,凡5行,計45字:“石岳岳①,折其角。折其角,知不足。角復合,用膠漆。用膠漆,心如結。道光五年乙酉七月十日為范湖金兄老友銘,張廷濟?!辈⑩j“張叔未”篆書陽文方?。▓D2)。張廷濟題銘的這方抄手式端硯,硯堂有使用磨損痕跡,造型平正莊重,邊緣剛勁挺拔,線條流暢,走刀干凈利落,具有宋代遺風。不過從硯形來看,硯面呈長方形,硯首與硯尾等寬,邊角渾圓,硯堂平坦,開斜通式“一”字形硯池,硯身三側壁垂直,硯身三側壁垂直,其中一側折角殘損,硯背斜挖,是明代抄手式硯臺的典型特征,其制作年代應在明代。
張廷濟,字叔未,號未亭,原名張濟,字汝霖,號說舟;別號海岳庵門下弟子,晚號眉首老人。②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浙江嘉興人,清代中期著名金石學家、文物鑒藏家和書法家。清嘉慶三年(1798年)戊午科鄉(xiāng)試解元,后屢次會試不第,遂絕意仕途,結廬高隱,潛心收藏研究,以圖籍、金石古物自娛,家有清儀閣,自商周至近代,凡金石書畫刻削髹飾之屬,無不搜集,收藏宏富。張廷濟精于金石考證之學,考鑒古器物文,疏證詳實,成就卓著,集金石學之大成;工詩善書,篆、隸、行、楷皆精。張廷濟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與同時代的名流學者、官員如阮元、翁方綱、張燕昌、趙魏等人交游密切,為阮元入室弟子。著有《叔未金石文字》《清儀閣題跋》《清儀閣金石題識》《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金石奇緣》《墨林清話》《桂馨堂集》等。
從硯銘來看,這方硯臺的主人張廷濟稱之為“范湖金兄老友”,此人姓金,范湖應為其字或號。檢視文獻,民國初年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載有金范湖等人把玩張廷濟所藏古玉的故事:“張叔未所藏白玉谷文琫,緣帶微璊,一面谷文,一面臥蠶文,惟出土未久,尚少溫潤。舊為趙晉齋藏物,道光乙酉秋,歸叔未,價銀十餅。先是,晉齋得此時,出土未久,光采尚蒙翳。既歸叔未,摩弄數年,而谷文頑僵者,猶十之四五。后為金范湖、之子魯卿喬梓及張受之所摩,歷數年,始溫潤,惟谷一顆之僵未盡去也?!雹叟f時稱父子為喬梓,據此可知,金范湖之子名魯卿。張受之則是張廷濟之侄張辛。張廷濟將家藏的古玉交予金范湖父子和侄子張辛摩弄把玩,足證張廷濟與金范湖交誼頗深,張、金兩家當為世交,金范湖也雅好古物。據硯銘,張廷濟為金范湖這方硯臺題銘是在“清道光五年乙酉七月十日”。而《清稗類鈔》所載張廷濟購藏古玉則是同一年的“道光乙酉秋”,兩事相隔不久,人物與年代相合。因此,硯臺的主人就是張廷濟的故交老友金范湖,其人生平及事跡待考。
張廷濟所題硯銘首句“石岳岳,折其角”,從字面來看,是直言硯臺一側折角的殘損之狀。其實,“石岳岳,折其角”借用了“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的典故,是“事與本說不相干,取其一端近似者而借之”的用典之法。“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典出《漢書·朱云傳》:西漢時,少府五鹿充宗為《梁丘易》,恃寵而驕,為人鋒芒畢露,漢元帝令其與諸《易》家辯論,五鹿充宗倚仗權勢,乘貴辯口,諸儒莫敢與之抗,朱云不懼權勢,連連駁倒五鹿充宗。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雹?。諸儒之語,一語雙關,以“五鹿岳岳”鹿角高聳,暗指五鹿充宗的盛氣凌人;以“朱云折其角”形容朱云辯倒五鹿充宗之事。因此,硯銘首句“石岳岳,折其角”是借用“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之言辭,而未及其本義。硯銘次句“折其角,知不足”,則運用頂針的修辭手法,緊接前言,該句可以解讀為硯臺一側折角的殘損狀況,是其不足之處;同時也可以理解為從折損的一角斷面可以觀察到硯材的表里結構,知其不足。同時,“折角受困,方知不足”也呼應了“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的本義,暗含須謙虛內省之意,可謂意味深長。隨后,硯銘“角復合,用膠漆。用膠漆,心如結?!眱删涓瞧街幸娖?,看似直白道出硯臺折斷的一角可以用膠漆去修補,卻由此生發(fā)“如膠似漆”、永結同心的寄語,自然而不生硬,讓人拍案稱奇。
圖1
總之,這方硯臺的制作年代應在明代,后歸張廷濟的故交金范湖,道光五年(1825年)張廷濟為之賞鑒,并題銘。題銘書法蒼勁古樸,具有金石趣味,與張廷濟的書法風格相符。題銘內容寥寥數語,由“折其角”而“知不足”,進而由“角復合”而“用膠漆”,最后是“用膠漆”而“心如結”,行文連貫而巧妙用典,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意味雋永,文辭樸實而引人入勝,一代金石大家的妙筆“化腐朽為神奇”,為這方側角折損的明代抄手式端硯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使之被賦予了獨特而重要的文人情趣和藝術魅力,增色不少,亦所謂“硯以銘貴”是也!
圖2
注釋:
① 刻硯銘題刻中,“石岳”后以疊字符號“〝”替代“岳”字,錄文復原本字。
② 張廷濟生平所用名號稱呼,引自劉洪輝先生的考證。參閱劉洪輝:《張廷濟金石題跋與書學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③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鑒賞類》“張叔未藏谷文玉琫”條,中華書局,1984年,第4504-4505頁。
④〔漢〕班固撰:《漢書》卷六十七,中華書局,1962年,第2913-29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