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英
中國是舞龍、獅活動發(fā)展與起源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舞龍、獅活動是我國各族人民喜愛的具有民族特點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它不僅形成了燦爛的舞龍、獅文化,而且有其獨特的欣賞和健身價值。舞龍、舞獅活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創(chuàng)造,各族人民一直很喜愛這項活動,并歷代相傳,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極其燦爛的舞龍、舞獅文化。近代,舞龍、獅活動也隨著華人的遷移而傳到世界各地。春節(jié),是中國人很重要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更是少不了舞龍、舞獅這一喜慶活動。舞龍舞獅寓意著為我們送走了舊的一年,迎來生機勃勃的新的一年。
中國人的舞龍文化
我國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jié)數(shù)一般為7節(jié),9節(jié)和13節(jié)。品種以布龍最為普遍,以竹蔑扎出龍珠、龍頭、龍尾和若干節(jié)龍鼓(龍身)。龍珠、龍頭和龍尾均糊上棉線或紗布,涂上顏色,再以布帛將龍頭、龍身和龍尾連接起來,布面繪上鱗片。一般龍長9節(jié),舞時一人舉一節(jié),舉龍珠者在前,珠引龍舞,上下起伏,成“S”形滾動。
舞龍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yī)。大夫摸脈后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于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jīng)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fù)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這件事傳出后,人們便以為龍能興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龍祈雨,并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guī)矩。
舞龍集武術(shù)、舞蹈、編織、刺繡、繪畫和鑼鼓等多種藝術(shù)于一身,通過多人密切合作,模仿飛龍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來表達。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舞、游、穿、騰、翻、滾、戲、組圖和造型等動作和套式。在鑼鼓鞭炮聲中,龍珠轉(zhuǎn)動,龍頭隨著轉(zhuǎn)動,龍身各節(jié)依次左右翻月、蜘蛛牽網(wǎng)、金雞啄米、二龍分水、二龍搶寶、二龍戲珠、草內(nèi)藏珠、畫眉跳梁、犀牛望月、老龍脫殼、老龍翻身、雪花蓋頂、貓兒洗臉、金絲吊葫蘆、鰱魚咬尾二龍趕生等。在浙江鄉(xiāng)村,村民們舞動著自制的板凳龍,喜迎元宵佳節(jié)。每年的舞龍活動一般從正月十二開始,到元宵結(jié)束,那是舞龍高潮,最熱鬧。重慶銅梁"火龍"被冠為"龍舞"之首,這種舞以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zhì)的導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場中火、升天火等,組成一片狂熱的立體火陣,極為熱烈多彩。每到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人們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購買火藥,制造火龍,配以煙架、禹門等多種火焰表演。大街上,大龍、火龍,騰躍翻飛,魚燈、獅燈,往來如梭,龍爭虎斗,火樹銀花,一派升平景象。全城燈火輝煌,親朋賓客共歡呼。最長的火龍長達40多米,表演時場面壯觀、驚險奇特,受到群眾的格外青睞。首先,它風味獨特、套路多變。交織的火花、炸鳴的鞭炮、激烈的打擊樂,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充分調(diào)動著人們的觀賞熱情。其次,貼近民間生活情趣。舞龍手赤膊上陣,拼搏向前,陽剛氣十足,反映了人們對火熱生活的熱愛。再就是民間傳說認為,火燒龍火花襲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氣,可為來年祛病免災(zāi),事事稱心如意?;鸹ㄔ酱蟆⒈夼谠巾?。
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jīng)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項目,而是屬于各個民族的了。“龍”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
中國人的舞獅文化
舞獅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zāi)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獅舞歷史久遠,現(xiàn)存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tài)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nèi)容;根據(jù)獅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成品后的獅子,雅圓大的獅頭,寬闊隆起的前額,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張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用彩綢扎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的威武雄壯,憨態(tài)可掬。一件花團錦簇的藝術(shù)品,加入了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態(tài),舞動起來,就變成一頭活生生的獅子,栩栩如生了。
獅舞開場之前,一般都有一套武術(shù)表演,包括拳術(shù)和刀、槍、棍等器械。逗獅子的,是一個戴面具的大頭和尚,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樹葉。有的地方還有一個帶面具的猴子。獅舞除獅子表演跳躍、翻滾攀登上八仙桌之外,要在鑼鼓伴奏下,由獅子與和尚、猴子有節(jié)奏地表演一套程序,如拜山、出山、參獅、洗獅腳、洗獅身、種假青、種真青、吃青、挖井、飲水、睡獅、扇獅、逗獅、鎮(zhèn)獅、歸山等。
南獅
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zhuǎn)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南獅主要有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guān)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xiàn)為溫馴而和善,武獅表現(xiàn)為勇猛而剛烈;少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幼獅,憨態(tài)可愛,一般跟隨文、武獅同場表演。南獅在造型上極度夸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zhèn)?。在表演場上,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 “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這時候的獅子很富有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在造型套路上,各隊集中表現(xiàn)了獅子的起勢、常態(tài)、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fā)威、過山、上樓臺等等,無不神似。
舞獅子的來源,據(jù)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qū)出現(xiàn),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xiāng)農(nóng)不勝其苦,于是就把竹篦扎成若干應(yīng)獅子模型,并涂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xiàn)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fā),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后,當?shù)剜l(xiāng)民認為獅子有驅(qū)邪鎮(zhèn)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節(jié)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yù)報吉祥之意。
北獅
北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皮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北獅”獅頭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著和獅被同樣的金黃色褲子和花靴,舞時全身披獅皮遮蓋,只露出雙腳;動作一般有跌撲、翻滾、跳躍、搔癢等,也有滾繡球、過跳板、上樓臺等技巧動作。北獅的“擺陣”(即擺青)和“破陣”(即采青)十分驚險,顯示出奇、難、險特色。在表演過程中,各北獅表演隊主要表現(xiàn)了獅子的善良與靈巧,獅子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jié)拍,按樂聲起舞,引舞者持球翻騰滾動,表現(xiàn)出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各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和舞獅尾者配合默契,而舞獅尾者根據(jù)獅頭動向,頭動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頭尾舞姿調(diào)協(xié),融成一體。
河北是北獅的發(fā)祥地。徐水縣的舞獅子,仿照歷代石獅的形態(tài),在色彩、造型、裝飾等方面利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雅圓大的獅頭,寬闊隆起的前額,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張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用彩綢扎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的威武雄壯,憨態(tài)可掬。脖子上安的一圈響鈴,隨著獅子搖頭晃腦的動作而丁當作響,煞是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