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江
【摘 要】歷來講的“教無定法”,其實“定法”一直是在“有”“無”之間,教師在基本的原則之外還應學會靈活處置應對課堂上預定程序之外的突發(fā)問題,即所謂“生成”,這也是教師教學藝術與駕馭課堂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要深入備課、鉆研教材文本,敢于質疑、善于核證,盡可能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此外還要關注、落實學習方法、遷移能力、興趣、素養(yǎng)等教育教學目標。
【關 鍵 詞】文言文;教學藝術;學習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地方課程規(guī)劃與管理研究”(編號:FHB120466)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34-0063-04
近期觀摩了一節(jié)小學語文課,所用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拙皆勂涓?,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字敢允緝涸唬骸按耸蔷夜!眱簯暣鹪唬骸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荨!?/p>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版本作“梁國楊氏子,九歲”,中間有停頓??拙健吧啤洞呵铩?,有文辯”,孔子第26代后人。
本文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授課教師是一位年輕教師,學校為區(qū)域實力中等小學。上課過程大致如下:
(一)了解單元導語的主題和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初識文言文;
(三)指導正確流利地朗讀(逐句翻譯講解);
(四)理解意思,讀出語氣(小組合作學習,制作思維導圖);
(五)組合閱讀《望梅止渴》。(課上時間不足,未接觸該文)
教師以PPT呈現(xiàn)了本單元的導語(教材里的文字),要求學生讀讀,說出這一單元的主題和學習要求是什么?一個男生站起來響亮地回答“單元主題是尷尬”。這一觀點可能讓教師頗有幾分猝不及防,一時不知道如何呼應,沉默無言。學生議論紛紛,竊竊私語。畢竟教材中和PPT呈現(xiàn)了本單元導語,其中核心部分應該是“感受語言藝術”,這也是教師期待同學們的“標準”答案。這個男生認真地答出“尷尬”后,教師意外地“尷尬”了,同學的不贊成讓這名男生也“尷尬”了,他只好默默“尷尬”地落座。
在這個細節(jié)上,教師的處理應該說是不完美甚至失當?shù)?,她不但不應該保持沉默,反而應該鼓勵這名男生充分闡述其理由,無論依據(jù)是否充分合理,至少教師可以傾聽一下,其他同學也可以了解這名男生的想法。教師可以詢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看法,公開表達出來互動交流。教師充分了解情況后,嘗試著給這名男生搭一個“臺階”下來,《楊氏之子》一文中孔君平吃了楊氏子那樣一著很結實的“將軍”后,處境會不會可能有幾分“尷尬”?筆者猜想,這名男生回答“尷尬”是否與此有關?由此,這名男生的思維已經(jīng)領先一步,考慮到了“語言藝術”之后人物的應激心理狀態(tài)和處境了,并非一無是處地偏離了“標準答案”的回答。當然,從文本情境而言,孔君平會不會覺得“尷尬”呢?我們讀者設身處地地揣摩,當時情境之下有沒有“尷尬”的氛圍呢?這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后也許會得到明確。教師也可以就此存疑,激發(fā)起學生們閱讀課文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樣照顧到了這名男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巧妙地化解了意料不到情況下的窘境,這需要教師的智慧和應變,從中可以領略教師駕馭課堂進程的基本功和教育教學技巧乃至藝術,同時體現(xiàn)了教師對于學生的關愛與呵護。
這個問題較為突出。
教師在講解課文題目《楊氏之子》時出示了PPT,呈現(xiàn)了對“子”的幾種解釋,讓學生選擇:
1. 嬰兒;2.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3.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4.利息;5.地支的第一位。
學生都選了第一個義項。只是“嬰兒”這個義項不符合課文內(nèi)容中的情境,“梁國楊氏子九歲”,這個年齡的孩童應該不方便再稱作“嬰兒”了,“嬰兒”又如何做得到“為設果”“應聲答”呢?且無論現(xiàn)代漢語詞典還是古代漢語字典中,均未發(fā)現(xiàn)“子”一詞有“嬰兒”的義項,不知道教師備課時依據(jù)的是什么工具書?
教師隨后解釋“子”就是“兒子”,并自比“我是女孩,我就是X氏之女”,并讓學生仿照“楊氏之子”模式互相作介紹:“王氏之子”“李氏之女”云云。不錯,按照《楊氏之子》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文中的“子”確實是指男孩子,也許這就是教師仿造類推出稱自己為“X氏之女”身份來的依據(jù)。可是這位年輕女教師可能不確知:在文言文的語境中,早期的“子”并不單指男性,“子”,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三卷本》(1995年,1006頁)的第一個義項就是“古代指兒、女;現(xiàn)在專指兒子”;第十二個義項“古代對女子的稱呼”,有多個例句,杜預注“子,女也”,趙岐注“處子,處女也”。《辭?!纷⑨尀椤皟鹤?,古時兼指女兒”,《詞源》注釋為“子,兼指男女”。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2012年,1722頁)的解釋:“古代指兒女,現(xiàn)在專指兒子。”這些工具書都說明了“子”在古代的語境中,并不單指男性。作為傳統(tǒng)文化常識來說,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正確的知識,而不是根據(jù)主觀臆斷來隨意“活用”。
“父不在,( )乃呼兒出”一句中,不同參考資料對于其中省略的主語有兩種意見:一說是孔君平,一說是楊家人。如果主語是楊家人,按照禮節(jié),當家的不在,楊家主婦似也應出來招待來賓,而不是把一個孩童推出來接待客人、其他人都不露面了,此舉看似有違基本禮儀、楊氏的書香門第家風?!翱拙皆勂涓?,父不在,乃呼兒出”,綜合上下文的語境,筆者支持是孔君平“呼兒出”,效果勝過楊家人“呼兒出”。
筆者發(fā)現(xiàn),教材的注釋部分有兩個值得推敲。
“甚聰惠”中的“惠”字,教材頁底的注釋③解釋為:同“慧”,智慧的意思。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三卷本》(1995年,2310頁)注釋為“聰明”。單從字面上來看,“智慧”與“聰明”詞義相近,區(qū)別不大;但是在課文情境中,“甚聰惠”中“甚”作副詞,表示程度。根據(jù)語法關系,副詞修飾謂語,充當謂語的詞類通常為動詞,也會有名詞、形容詞?!吧趼敾荨敝械摹奥敗迸c“惠”,無論個體還是合并起來都應該是形容詞,與“甚”構成前后修飾關系。教材把“惠”解釋成“智慧”,顯然具有名詞性質,與“甚”難以搭配,這應該可以看作是教材編寫者不夠嚴謹?shù)蔫Υ冒伞?/p>
“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字,教材頁底的注釋④解釋為“詣:拜見”。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三卷本》(1995年,3968頁)的參考文獻:①候至,古代到朝廷或上級、尊長處去之稱。②前往,到某地去。“詣”字的所有5個義項中沒有出現(xiàn)“拜見”。義項①在古文中是常見的用法,而在《楊氏之子》課文語境中不存在等級、尊卑關系,應選②?!掇o?!方忉尀椤扒巴竭_”,《詞源》解釋為“往,到”?!霸劇保虅沼^《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2012年,1544頁)的解釋:①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個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②(學業(yè)、技術等)所達到的程度。綜上,“詣”在課文情境下應作引申為“拜訪”“拜見”,教材直接注釋為“拜見”,似欠妥。
由于種種原因,通過國家部門審查的中小學教材仍然難免有不夠完善之處,教師備課時應該本著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和態(tài)度,敢于質疑,大膽求證。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教材內(nèi)容的權威性,不作研究,照本宣科,這樣做只能是誤人子弟,也耽誤了個人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對于中小學語文教材而言,古文、古詩歌選文篇目潛在的問題相對較多,現(xiàn)代文篇目中的詞語、語法也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對于選文原作中的問題,教材編寫者應該酌情進行加工,而不是明知有瑕疵還原樣搬進教材中使用,以示“尊重原創(chuàng)”,這樣做恰恰沒有尊重作者、作為使用對象的廣大師生,對于教材編寫者自身和出版方也同樣不夠尊重。
關于“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教師提問:這個“家禽”和我們現(xiàn)在的 “家禽”意思一樣嗎?那這個“家禽”是什么意思呢?并出示了PPT選擇題: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的意思是?
A.人類為了經(jīng)濟或其他目的而馴養(yǎng)的鳥類,如雞、鴨、鵝等。B.鳥獸的總稱。C.捕捉。
首先,教師的提問就存在問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中“家”和“禽”位置相鄰是客觀的,但是從句子表意而言,應特別注重斷句的功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誦讀時“家”和“禽”中間是有停頓的。也就是說句子中不能把“家”和“禽”連起來并稱,形成同現(xiàn)代漢語的“家禽”一詞,教師提問內(nèi)容欠妥。教師把“家”和“禽”并稱,并試圖按照詞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做出闡釋。但事實上教師自始至終也并沒有能夠說清楚這句子中“家禽”一詞古今如何“異義”,根源就在于教師忽略了斷句,強把“家”和“禽”并稱,自亂陣腳。
實際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句中的“家”,是與“此是君家果”句中的“家”相呼應的,是代指二者的姓氏宗族。“家”,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三卷本》(1995年,931頁)義項⑩:稱同姓的人。魯迅在小說《故鄉(xiāng)》中提及“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jīng)搬走了”“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此后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課文《楊氏之子》中具體指對話雙方各自的“楊家”和“孔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視斷句,把位置相鄰的“家”和“禽”并稱為“家禽”,注定了必然是掰扯不清楚的?,F(xiàn)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而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不能簡單地把古漢語中位置相鄰的兩個單音詞理解成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雙音合成詞。其實,教師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可以設一個問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該怎么讀才合理呢?自然地引入了文言文的斷句問題。
另外,A的釋義見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2012年,621頁)的文字,實際上是對“家禽”一詞的解釋,而非教師PPT中題干設計的“禽”的釋義。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2012年,1053頁)中對“禽”的釋義:①鳥類。②〈書〉鳥類的總稱?!垂拧涤滞扒堋薄!扒荨保拇ㄞo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三卷本》(1995年,199頁)義項:①捕獲;捉拿。后作“擒”。⑤走獸總名?!墩f文·禸部》:“禽,走獸總名?!雹搌B類總名?!稜栄拧め岠B》:“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薄掇o海》作“亦兼指鳥獸”,《詞源》作“鳥獸總稱”,均作“禽”通“擒”。由此可見,教師PPT呈現(xiàn)的A、B、C三項內(nèi)容兼收了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釋義,這讓學生們做出選擇是不是同樣欠妥的?
文言文部分實詞的詞義古今發(fā)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變化,即古今異義現(xiàn)象,這在文言文閱讀中常會遇到,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特別注意。古今詞義演變情形大致有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褒貶異位,語義強弱變化,音義都變等幾種。文言文作品中有不少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形相同,但義可能已經(jīng)相去甚遠乃至完全不同了。文言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們逐字(詞)審視、理解的習慣,特別關注、區(qū)別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的詞。
前邊說過,第三單元的主題就是“感受語言藝術”。作為小學階段學生正式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想來教材編寫者們當是費了一番思量的。選擇本文編入教材并推為文言文的開篇,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階段對文言文有初步的認識,理解古文的意義;以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和小主人公的聰慧吸引學生,調(diào)動起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藝術魅力。指導學生把課文誦讀流利,弄懂句子、文章的內(nèi)容之外,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本課首句即點明了楊氏之子的“甚聰惠”,有什么根據(jù)?究竟聰明到什么程度?
既然楊父不在家,孔君平不免幾分閑適無聊,看到孩子端上來的水果中有楊梅,想到孩子的姓氏是“楊”,就靈機一動、故意設了小圈套來逗弄、試探這個九歲的孩子,甚至也許不乏有點消遣、尋開心的因素在其中吧:“這是你家的水果?!币馑际悄慵倚铡皸睢?,這種水果叫“楊”梅,你們是一家的??拙阶鳛榭鬃雍笠幔问雷游膶W、太子舍人,累遷尚書郎、吳郡太守、尚書,足稱飽學之士,這樣的玩笑話自是信手拈來,幽默風趣。大學者主動出招兒了,意在看看這個僅有九歲的孩子如何接招兒?也許不乏一絲等著瞧孩子的窘態(tài)的惡作劇呢。不料這個孩子毫不含糊、思維敏捷,“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真是巧對??!“應聲答”說明孩子反應之快、不假思索,而且答語不俗,一語足見孩子的靈敏與文學功力!從中也足以顯示平日里楊氏對于教誨子弟讀書的勤勉與成效。
這個“巧對”到底“巧”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神速領會并找準了套路,就如面對現(xiàn)在中高考試卷中的材料作文,審題迅速且把準、扣緊了主旨,“來而不往非禮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從容淡定,也相應地在“姓氏”上做局、出牌,由孔君平的姓氏“孔”想到了“孔”雀。更最妙的是,孩子采用了否定、婉轉的方式對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既然孔雀不是您“孔”家的鳥,楊梅自然也就不是我“楊”家的果。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成功出色地運用了歸謬法,含蓄地指出孔君平持論的錯誤,委婉、機智同樣不乏幽默且不卑不亢、暗含機鋒,令人猝不及防而肅然起敬。寥寥幾筆把楊氏之子的巧妙回答描寫得惟妙惟肖,聰慧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課文至此戛然而止,任何一絲一毫的續(xù)筆都顯得多余、贅述、畫蛇添足。我們可以想象,現(xiàn)在該輪著孔君平無言以對、深陷困窘了,當然可能還有對這個孩子才思的欣賞與驚喜。本想跟這個乳臭未干的孩伢子開個玩笑,沒想到這孩子聰敏過人,舉重若輕的一語反擊即穩(wěn)操勝券,天資稟賦不可小覷!這才是課文的重點部分也是精彩高潮!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看,課堂開始時那位回答“尷尬”的男生,他的觀點到底有沒有幾分道理呢?課文學習到這個環(huán)節(jié),這時候那位男生還會因為當初回答“尷尬”而自陷“尷尬”境地嗎?既沒有深入鉆研教材文本內(nèi)容,也缺乏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藝術,這位經(jīng)驗不足的教師是不是錯過了一個充分調(diào)動全班學生閱讀興趣和欲望的極好契機?值得深刻反思。當然,教師提問單元主題,男生認真回答“尷尬”,多少是有些答非所問的,很可能他是看見教師板書“楊氏之子”、本節(jié)課主講《楊氏之子》,就把參照點偏重于這一篇課文,而沒有兼顧到本單元的其他幾篇課文,但至少可以說明他已經(jīng)較好地掌握了《楊氏之子》一文的主要內(nèi)容。即便如此,讓主動積極回答問題(況且也不見得就一無是處)的學生吃冷飯、晾在那里,教師沒有及時做出積極回應,終究是駕馭課堂能力的欠缺。
教師選取了《望梅止渴》作為拓展閱讀材料,筆者追問選擇的依據(jù)或者理由是什么,教師無言以對。《望梅止渴》出自《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假譎”指虛假欺詐。本篇記載的14則事例都用了作假的手段,或說假話,或做假事以達到一定的目的。其中有一些手段是陰謀詭計,有一些隨機應變的事例,全無惡意。第2 則即《望梅止渴》,記曹操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于假譎中見機智似不宜加以指摘。然而,這則材料與本單元“感受語言藝術”的主題有些距離,拓展延伸材料最好緊扣單元主題,體現(xiàn)出相同、相關、相近、相反的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都會給學生們開闊視野、激發(fā)情趣。由此,筆者想起了孔融幼年的故事也許更貼近單元主題,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第3則。篇幅稍長一些,如果擔心難度偏大、學生不好理解,可以截取后半段內(nèi)容給學生閱讀理解。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痹Y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蔽呐e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表t大踧踖。
孔文舉即孔融,《三字經(jīng)》中有“融四歲,能讓梨”,這個謙讓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很多學生對他并不陌生??兹谑强鬃拥亩缹O,少有異才,勤奮好學,公推俊秀。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孔融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這個概念,將孔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系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系上,令人稱奇。陳韙故意出語刁難,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冒犯他的話來反向推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陷陳韙于窘困的境地,讓這位傲慢侮人的高官自取其辱。三個層次緊密關聯(lián),幼年孔融的智慧機巧、思維敏捷、機智異常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與課文《楊氏之子》相得益彰,可得異曲同工之妙,增加了學習樂趣,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由于《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有些事項有必要多說幾句,以利于今后文言文的教與學。當然,可以在第二課時具體落實與展開,包括上述延伸閱讀材料的處理,以彌補第一課時未完成的教學任務。
關于斷句。文言文的斷句是一項基本功,如果對一段文字的斷句大體正確,可以說明讀者對于該文本的理解基本上能夠達到十之八九了;相反,如果斷句不當,說明讀者對于文本意思未得要領。這個判斷總體上是可以成立的。斷句需要學生良好的古文功底,特別是豐厚開闊的古代文化歷史知識。斷句還要學會深入分層,有助于準確理解句子含義,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教師PPT展示的斷句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樣劃分也未嘗不可。如果想深入一些,還可以分兩層斷句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雖然對于初學者可能有點難度,但是利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語感、理解文意,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于翻譯。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在他《天演論》的“譯例言”中講道:“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眹缽椭v的是不同語言之間翻譯時的要求和標準,同樣適用于把古代漢語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過程和要求。“信”指意義不悖原文,即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簡明優(yōu)雅。同時,照顧到古今漢語演變的差異,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要相應地做一些工作,比如省略的內(nèi)容、語法、順序、句式等,力爭達到內(nèi)容忠實于原文、文辭暢達、富有文采的境界。舉一例,“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教師的PPT呈現(xiàn)的譯文為:“在梁國有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被拘畔⒕邆洌菜銣蚀_,終究不免些許啰唆之嫌。
關于方法。針對小學階段教材中出現(xiàn)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結合這篇課文的學習,教給學生們閱讀處理文言文的一般路徑和方法,如實詞、虛詞的用法、一詞多義的積累、通假字、省略成分、句式順序、翻譯的規(guī)范要求、詞的古今異義、歷史文化常識等,以利于今后文言文課文的自主學習和運用。
關于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guī)律協(xié)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fā)展,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皩W科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基于系統(tǒng)思考的知識建構策略”已被全國眾多實驗學校引入應用。筆者不能斷定這種思維導圖是不是各種情況下學生都可以使用,比如對于作為文言文的《楊氏之子》,教師讓學生分組設計畫出思維導圖,看了多個孩子的初步思維導圖作品,筆者表示沒看懂。也許“隔行如隔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如果孩子們擁有他們各自心中的圖說天下,于學習過程而言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足矣,似無須深究。
(編輯: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