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能
摘 要:古詩詞畫面描述題是語文中考的常見內(nèi)容。解答古詩詞畫面描述題,可從詩句涉及的形象入手,再給所描繪的形象加上合適的修飾語,并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連詞成句。
關(guān)鍵詞:中考試題;古詩詞畫面描述題
古詩詞畫面描述題是語文中考的常見內(nèi)容。學會賞析古詩詞,熟練解答有關(guān)古詩詞的畫面描述題,是語文備考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以2012年陜西省中考語文第21題為例,從三個方面對古詩詞畫面描述題的解題作一些分析探究,以此作為登古詩之堂、入古詩之室的一把精巧鑰匙。
試題如下: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第21題。
過山農(nóng)家
(唐)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2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加以描述。
針對這類試題,我們采用如下解題思路:
形象是詩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是詩人用來表達主觀感情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種事物。詩歌《過山農(nóng)家》前兩句中描繪的形象就包括:板橋、人、泉聲、茅檐、日、雞。
意象是詩歌中浸透了作者個人感情的客觀物象,給所描繪的形象加上合適的修飾語,也就是將詩歌描繪的形象轉(zhuǎn)化成意象。
通常把握詩歌意象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注意積累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由于歷史文化原因,以及民族宗教、民族信仰、民族心理方面的制約,古詩詞中某些客觀事物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成為特殊意象,讀者可以由這些特殊意象探究詩人的情感意圖。例如,古詩中的“月亮”一般代表思鄉(xiāng)懷人,“流水”多傳達時間流逝、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等。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積累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二)準確理解修飾詞
客觀物象(形象)是沒有情感傾向的,詩人讓客觀物象“皆上我之妝、皆披我之衣”后便蘊含了豐富情感,這些往往表現(xiàn)在某些描寫景物的修飾語上。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前三句描繪了九種事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作者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詞修飾后,物象就有了情感傾向:藤成了干枯的,樹是衰敗的,鴉是傍晚歸巢的,橋是破敗狹小少人走的,道是荒涼崎嶇的,馬是瘦骨嶙峋的。
(三)從語境入手,把握意象
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會有不同的寓意,這就需要在具體語境中深入分析詩人所選取物象的側(cè)面,準確把握意象?!傲魉背S脕肀硎緯r間流逝,但在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水”被賦予了新的寓意,愁情如水,水似愁緒?!哆^山農(nóng)家》這首詩,作者懷著愉悅的心情按照走訪的順序,依次描繪了他在郊野看見的風光、農(nóng)家的景致以及山農(nóng)勞動的場景和喜悅的心情。作者雖是描繪生活小事,但卻給人一種美的藝術(shù)享受。因此,詩歌前兩句描繪的客觀物象自然而然成了蘊含情感的意象:板橋成了橫跨小溪的木橋,人成了邁著輕快步伐的人,泉聲成了泠泠淙淙的水聲,茅檐是茅草搭建的草廬。
詩言志,任何一首詩歌都有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其表現(xiàn)的主旨,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就是要符合作品的主旨。欣賞古詩詞就要結(jié)合背景、分析詩眼、解讀意象,挖掘詩詞的主旨,對作品進行恰到好處的鑒賞和評價?!哆^山農(nóng)家》用樸素自然的語言進行白描,以“過”為詩眼,寫出了詩人旅程中的一段見聞和感受,山野的寧靜、清新,山農(nóng)的忙碌、喜悅,處處呈現(xiàn)出一種寧靜質(zhì)樸之美、和諧自然之美。明白了這些,這首詩歌前兩句所描寫的畫面就成了:當我走過橫跨山溪上的木板橋時,有淙淙的泉聲伴隨著我;來到農(nóng)家門前,太陽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雞在咯咯鳴叫,像是在歡迎來客。
總之,為能更好地解答古詩詞畫面描述題,我們應從詩句涉及的形象入手,再給所描繪的形象加上合適的修飾語,并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連詞成句,以此層層深入,達到操千曲而后曉聲的結(jié)果。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