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楠
摘要:《大學》開宗題其綱領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本文主要以《大學》“明明德”為分析中心,首先闡述了“明明德”的理念,接著綜述了歷代主要注疏對“明明德”的分析,試圖總結一下歷代關于“明明德”注解的特點。最后闡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自己的相關理解。
關鍵詞:明明德;明德;注疏;大道之學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03-01
一、“明明德”的理念
朱熹對《大學》里的“明明德”極為重視,他常教導學生為學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進而指出“為學只在‘明明德一句”。可見‘明明德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性。
“明明德”中,首先我們看“德字。德在甲骨文中寫作“”,四邊畫的是一個十字路口符號,中間畫的是一只眼睛在看一個線吊著的圓球。意思是一個人在路上,用線吊著一個球測量路直不直,所以,“德”字的本意是指“勘測以使路直”或“勘測路直不直”,那么,勘測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呢?顯然是為了找到容易行進,距離目的地最近的路。到了金文中,德寫作“”與甲骨文相比,右下方加上了一個“心”的圖形,意思就發(fā)生了引申,除表示“直路”或“路直”外,還表示“直心”或“心直”。到小篆中,“德”字寫作“”,右上方所畫的圖形已經完全演變?yōu)榱恕爸薄弊?,寫法與現代的“德”字基本相同??梢?,從金文開始,“德”字就從測定道路的本意中引申出了關于“心直”的修養(yǎng)意義。金文是殷周時期刻于青銅器上的銘文,這也就是說,最晚從殷周開始,“德”就與人的修養(yǎng)聯系在一起了。這一點與先秦文獻的使用情況完全一致?!暗隆弊炙傅氖侨怂氂械囊环N精神追求。
具體到“明明德”,兩個“明”字詞性和含義是不同的。其中,第一個“明”字應當為動詞,是彰顯、發(fā)揚之意,第二個“明”字應當為形容詞,可以理解為高尚的、光輝的。章句本《大學》傳文首章即是對“明明德”的解釋?!洞髮W》傳文是怎么解釋“明明德”的呢?《康誥》曰:“克明德?!薄翱嗣鞯隆笔恰犊嫡a》中的半句話,全句是“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明”。以父親文王具有的美德來教育康舒?!翱嗣鞯律髁P”是說要像文王那樣能崇尚德教而慎用刑罰的意思。
二、注疏中對“明明德”的闡述
關于《大學》的注疏主要以三種形式存在,第一種是包含在《禮記》相關的注疏之中,比如唐孔穎達的《禮記正義》。第二種是存在于《四書章句集注》等“四書類”中,以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為代表。第三種是單獨刊行的《大學》單本,以朱子的《大學或問》、王陽明的《大學問》、為代表。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些主要注疏中關于“明明德”的不同理解。
(一)《禮記正義》
1.鄭玄
關于“明明德”的注解,鄭玄是這樣說的:“‘明明德,謂顯明其至德也?!编嵭H就其字面意思來解釋,認為“明德”為至德,但鄭玄并未說“明德”是不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正是由于這種模糊性的存在,后來才有朱子、陽明本對儒學義理的闡發(fā),認為“明德”為人先天具有之“明德”。所以,從鄭玄對“明明德”的注解來看,具有模糊性,鄭玄并未明確表示“明德”是屬于先天存在的還是需要后天培養(yǎng)的,僅用“顯明其至德”來注解,十分地模糊,這與朱子、陽明的注解都不相同。
2.孔穎達
孔穎達的《禮記正義》是現存唐代最重要的《大學》注疏本,對于“明明德”孔穎達是這樣注解的:“在明明德”者,言“大學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謂身有明德,而更章顯之,此其一也??追f達認為,“明明德”是闡明“大學之道”的一個方面,是彰顯己之光明之德,因此“明德”是“己之光明之德”,并不是像鄭玄所說的那樣,認為“明德”為至德。鄭孔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認為“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字是一個動詞,顯明、章明之意。除此之外,他們也沒有對“明德”做出更進一步的規(guī)定。
(二)《大學章句》
朱熹在《大學章句》中是這樣說的:“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p>
在這里,朱熹認為“明明德”中兩個“明”字的詞性及含義是不同的。其中,第一個“明”字應當為動詞,是顯明之意,第二個“明”字應當為形容詞,可以理解為光明的。由“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可知,朱子認為“明德”是人從天那里得到的人之性,即“明德”為天賦于人之性也,這點與建安真氏的理解是相同的。
“明德”是人的本性,來自于“天”,是天所直接賦予人的,并不是通過日后經驗的不斷積累所能夠獲得的。“明德”具有“虛靈不昧”、“具眾理”、“應萬事”等基本的特點。那么,什么是“虛靈不昧”呢?朱熹認為,“虛”就是空的意思;“靈”就是聰慧明達的意思;“虛靈”就是寧靜淡泊且充滿智慧的意思;昧者,晦暗也;虛靈不昧,謂寧靜蕩淡而智慧的(東西)是不會晦暗的?!熬弑娎怼奔词?,具備了宇宙天地人世間的一切道理?!皯f事”即是可以用來解決應付所有不同的事情。通過對上面的解讀,朱熹所說的“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其實質是在“心”的基礎上談“性”,而“心”具有統率人的性與情,是能夠將“性”統攝在“心”中的,“心”才是最基礎的,所以心不但是“虛靈不昧”的而且能“具眾理”,因心能夠統攝性情,故心能“應萬事也”。
(三)《大學問》
《大學問》是王陽明的代表作,我們先來看下王陽明是如何釋“明明德”的。陽明先生日: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
陽明先生認為,“明德”這一天性是大人和小人都具有的。小人的“明德”藝所以體現不出是因為私欲的間隔?!懊鞯隆痹谔烀?,是天生的,是“自然靈照不昧”的“一體之仁”。顯然,此“明德”乃是就性與本心而言,心即性也,故此“明德”即是心,即是性,“明明德”的過程就是要去掉自己內心自私的欲望,努力恢復自己本體天性的光明德性。從這一段的分析來看,陽明解釋“明德”的基本含義上與朱子、建安真氏有相同之處,都主張“去其私欲之蔽而復其本體之明也”。但是,陽明的獨特之處在于,提出“明德”還是“良知”的觀點,認為“良知”是天地萬物的根本,那么“明德”也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因此,陽明又提出“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之說。
與鄭玄、孔穎達相比,朱子與王陽明一方面強調“明德”具有先天的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肯定“明德”的內在性,把“明德視為既具超越性又具內在性的道德本體。從字面意思上看,朱子與王陽明對“明德”基本意義的規(guī)定無明顯差別,他們都傾向于以孟子的仁、義、禮、智四端來規(guī)定“明德”,將“明德”看作一個人生來就有的德性,其不同之處在于朱熹習慣上把“明德”稱之為“理”或“天理”,而王陽明雖然也曾明言:“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但他卻更喜歡用“良知”來稱謂“明德”。
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笔谴髮W提出的三綱領,也可以說是大家教育的三宗旨。所謂“明明德”,就是明白、了解大德善道,這大德善道就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一仁義,守仁義,致中和,達智勇是“明明德”的德治規(guī)范。這和孔子的以德為本,以德為先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相吻合的。
《大學》里“明德”照徹宇宙萬物,人心有理,物亦有理,只不過人心之理明澈并可照耀,物之理隱暗而待照耀;另一方面,如無心去照耀,去發(fā)現,物之理便永遠處在隱暗之中,故心外無理。
由此可知,大學之道就是在于它是大人之學、大師之學、大道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