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 張秋
摘要: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雄壁鎮(zhèn)大堵雜村“綁神猴”活動是與當地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民俗活動,目前“綁神猴”活動傳統(tǒng)形態(tài)保存完好,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快速增長,信息網絡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綁神猴”民俗活動借助以電視為主要傳播載體,新媒體作為傳播媒介手段,在此基礎下“綁神猴”民俗活動得到有效傳播。筆者以田野調查為主要方法,分析比較新媒體在“綁神猴”民俗活動傳播中的影響,對新媒體在綁神猴民俗活動傳播中的作用進行深入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綁神猴;傳播
在國家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建設進程中,新媒體在非遺建設中的傳播作用不容小覷。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曲靖市師宗縣雄壁鎮(zhèn)大堵雜村,是一個彝漢雜居的村民小組,該村的“綁神猴”活動是由彝族祖輩流傳至今的一項具有祈福意義的活動,在每年“正月初一”由本村村民舉行和參與表演整個活動。在此過程中,以中央電視臺、云南省電視臺為主及下設地級市的電視臺,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從2013年起,陸續(xù)對該活動進行拍攝采訪,并將所得視頻資料后期編輯后在電視上進行宣傳播放。新媒體在少數民族民俗活動傳播中的優(yōu)勢功能不斷地表現(xiàn)出來,筆者帶著新媒體在“綁神猴”民俗活動傳播中的作用進行探討與思考。
一、以傳統(tǒng)傳播媒介為主要方式的“綁神猴”民俗活動
縱觀當今我國社會經濟與科技的發(fā)展,在以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為主的信息時代進程中,傳統(tǒng)傳播媒介對“綁神猴”民俗活動起到傳播作用。
(一)電視
據筆者的抽樣調查顯示,電視機在大堵雜村的普及率為90%以上,大堵雜村人主要獲得信息渠道是從電視機上,筆者在與“綁神猴”傳承人張榮華訪談中得知,在2013年中央電視臺前來拍攝播出后,臺里的編導會主動電話聯(lián)系張榮華,告知他具體播出時間,并由張榮華將此消息告訴同村人。同樣,在“綁神猴”活動當天,筆者訪談到該村40歲及以上的人,詢問他們從何種渠道看到被拍攝的自己時,都告訴筆者從電視上看到消息,并認為自己能上電視是一件榮幸的事情。由此可見,電視是大堵雜村人獲得外界信息必不可少的一個傳播載體。
(二)廣播
2018年筆者2月在大堵雜村觀察到,傳承人會啟用位于村傳習所二樓的廣播站通知有關“綁神猴”民俗活動事宜,將信息傳達到村落各個角落里,收到消息的大堵雜村人就陸續(xù)聚集在了傳習所的廣場上。廣播站作為傳統(tǒng)傳播載體,在傳播區(qū)域空間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新媒體在“綁神猴”民俗活動中傳播的作用
新媒體在“綁神猴”民俗活動中越來越呈現(xiàn)出自身的一些優(yōu)勢,手機與數碼相機在該民俗活動中使用的頻率最高,通過拍攝照片與視頻將民俗活動內容以新媒體方式傳播出去,并得到積極的信息交互體驗。新媒體在互動性、有效性和尊重、保護被訪談對象隱私權等方面,都有傳統(tǒng)媒介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一)時效性更強
互聯(lián)網中的種種信息以光速的形式呈現(xiàn)在使用者面前,社會新聞在記者的現(xiàn)場剪輯下就能進行發(fā)布,微博中的實時熱搜榜,都向大眾凸顯了新媒體在傳播消息方面的時效性更強,更能得到大家的關注。筆者在對大堵雜村人20歲以上40歲以下的外出打工青壯年訪談中得知,他們會在“綁神猴”活動的準備期間與活動當天,利用微信小視頻的形式,將活動內容在朋友圈傳播出去,他們外地的朋友或者同事會立刻在朋友圈點贊并詢問關于“綁神猴”活動的相關事宜,有的甚至留言說感覺到了大堵雜村濃郁的活動氣氛,讓人覺得喜慶,而發(fā)布者也更愿意逐條回復。在時效性達到的同時,種種的交互體驗也讓發(fā)布者與觀看者樂在其中,在發(fā)布者看來,這不僅是一個視頻,更是將具有神秘色彩的“綁神猴”民俗文化傳播出去。
(二)傳播范圍更廣
新媒體語境下的“綁神猴”活動不受地域、空間上的束縛,筆者在“綁神猴”民俗活動期間,利用手機拍攝了關于“綁神猴”活動的內容發(fā)布出去,遠在國外的朋友看到也會進行點贊評論,甚至會將國外地區(qū)正在進行的活動以同樣的方式發(fā)給筆者觀看。在筆者所收集的資料中顯示,2013年3月云南采龍公司對該村“綁神猴”活動進行拍攝發(fā)布在視頻網站上,有近5000次的點擊量,而這些點擊量中,網民無論是利用手機還是電腦都會進行觀看點贊?;顒赢斕?,筆者采訪到一名攝影愛好者,他有著屬于自己的旅游公司,據該人口述,他是聽人介紹來到這里進行游玩,過程期間自己拍攝一些照片視頻,帶回后發(fā)布在自己的旅游網站上。通過網站了解到消息的人會主動聯(lián)系他,隨后他便帶著一行人到大堵雜村體驗當地民俗風情?!敖壣窈铩被顒釉谛旅襟w的影響下傳播范圍廣,使他者所了解到的不僅僅是“綁神猴”民俗活動,更是大堵雜村的民俗文化。
(三)信息完整性更全面
相比較傳統(tǒng)媒體中的電視、廣播、報紙等,新媒體的信息傳播中不受傳播方式、傳播途徑以及字面篇幅的束縛,由發(fā)布者按照個人喜好,從不同的角度對“綁神猴”活動進行記錄,雖然“綁神猴”活動的碎片化信息會多一些,但是對于后來的研究者來說,是一筆珍貴的信息資料,相比較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保存更為全面,更易保存。
三、新媒體在綁神猴民俗活動傳承中的思考
互聯(lián)網的交互性和多向傳播模式改變了人們言說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新媒體在大堵雜村“綁神猴”民俗活動傳播當中應該得到加強使用,以便該活動在新媒體的語境下傳承更加順暢。
首先,由于外出務工潮在近年很流行,導致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與留守在村中的中老年人產生了文化斷層現(xiàn)象,“綁神猴”民俗活動是由村里的留守中老年人與從外出務工青壯年一起完成,但中老年人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接受新事物方面較為緩慢,作為年輕一代應主動教授中老年人關于手機媒體的簡單操作,方便彝族人自我對“綁神猴”活動進行傳播中的傳承。
其次,應更新“綁神猴”傳習所的媒體設備。筆者了解到傳習所有電腦,但是由于傳承人不會操作且機器軟件與硬件方面陳舊,所以有此建議。為了使硬件設備利用率更高,更能體現(xiàn)使用價值,發(fā)揮應有的功效,應該著重培養(yǎng)對此感興趣的人,為彝族民俗文化做出與時俱進的貢獻。
最后,在知識的生產中,電腦和網絡不僅產生了新的可操作性的工具性認識,而且構建了新的知識信息和媒介意義。應該建立有關“綁神猴”民俗活動的數字化博物館,將該活動的源起與流變過程和相關信息收入其中,最重要的是搜集各種多媒體記錄的資料,高效綜合整合數據。例如:圖文,視頻資料,音頻資料等,進行大數據分析篩選后,以分欄布局的格式將內容呈現(xiàn)出來,一方面是便于研究者根據最新信息進行研究調查,再者是為了統(tǒng)計該活動變化數據,為了更好更完整的保護該民俗活動,讓其在社會變化中保持原生態(tài)。
四、結語
在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當下,傳統(tǒng)媒體雖然是社會發(fā)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新媒體的介入對“綁神猴”活動的發(fā)展和干彝支系族群文化傳播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