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鑫 何春岐
(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數(shù)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行業(yè)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新媒體應用愈加廣泛。由于新媒體技術在信息收集方面、信息內容與形式、信息傳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變革,社會大眾在獲取和交流信息時的思維模式、語言特點、行為方式、心理意識等方面也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大學生是新媒體技術領域使用最為廣泛、最為活躍的群體。分析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并研究新媒體技術領域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新方法,顯得十分重要。要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體下謀求平衡,讓兩者相結合,進行探索找到最佳方法。我們要意識到新媒體帶來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在進行新媒體思想教育的同時要做好網絡管理工作,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提出的管理辦法就很值得我們借鑒。新媒體時代不僅僅是學生的教育時代,同時也是學校管理者、教師、社會的教育管理時代,要多方發(fā)力,多措并舉共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傳。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使命。
媒體是我們日常生活影響非常大的一種力量。我們會去通過報紙、報刊等紙質媒體來獲取新聞動態(tài),了解時事發(fā)展;我們會因為在電視媒體上播出的廣告而去購買某種產品,進行消費;我們會閱讀各種各類的書籍來獲取知識,陶冶情操;我們會通過在網絡上和好友聊天,傳遞信息;我們會去電影院觀賞電影,休閑娛樂;我們會通過手機媒體來進行網上購物,方便生活……各式各樣的媒體帶給我們知識、娛樂、便利,但我們也因此會由于媒體的片面性報道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力,會因為媒體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使生活備受影響,會因為媒體的吸引力而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因此,在我們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的媒體,我們必須要對其充分了解、熟悉,才能有效地利用它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和信息傳播機構的載體,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發(fā)展,從最開始簡單功能少的實物媒體時期,發(fā)展到目前功能較為強大的新聞媒體時期,不同媒體隨著時間的推進而不斷的產生新的變化,不同媒體的各種功能不斷得到發(fā)展與提高,且不同媒體之間不斷的進行融合,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媒體的各種屬性得以充分體現(xiàn),它以嶄新的高姿態(tài)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媒”是“女”字旁,《詩·衛(wèi)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梢姡茉缰?,“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2]。
如數(shù)字雜志、數(shù)字報紙、博客微博、移動電視、手機微信等。新媒體具有移動性、實時性、交互性、便攜性等特點。它不受時間、地點、環(huán)境的制約,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都有它的足跡。
在新時期,作為90后的大學生,是偉大的祖國發(fā)展承前啟后的一代,是偉大的祖國繼往開來的一代,是偉大的祖國交付肩負歷史和時代重托的一代。大學生是時代的主人,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工匠,是國家通往國際道路的的主力軍。
在信息時代,作為接受能力最強的大學生,新媒體的運用不僅豐富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方式,加強了人際的交往,同時還拓展了新時期大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想象空間。新媒體具有信息量面廣、交互方式快捷便利、崇尚平等自由、瀏覽信息零散化、實用性和選擇性隨意的特點。通過這些特點可以使大學生能夠更為便捷的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和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對新鮮事物有更開闊的視野,豐富學生在新媒體時代,自身所不具備的知識結構;這樣可以更好的投身于各式各樣的社會性工作,充分發(fā)揮內在的潛力,展示當代大學生的風采;豐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內容,有助于塑造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對外界新鮮事物的領悟能力。許多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和集體意識立場不堅定,放棄了集體觀念轉而信奉拜金主義,甚至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扭曲和污染。此外虛擬的網絡新媒體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大學生所處虛擬世界時間太久,與現(xiàn)實社會脫節(jié),造成性格與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人際交往能力大大下降。
新媒體潤物無聲的進入到大學生的生活當中,日常人際交往、上課、選課、查閱資料,發(fā)動組織活動,創(chuàng)業(yè)都會用到新媒體。在網上進行投票、眾籌、發(fā)布信息募捐,對舉辦活動進行宣傳,讓全民共享。隨著網絡的普及,特別是在新媒體中的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普遍使用,青年學生每天都在接觸網絡、每個人使用的頻率有所不同,見表1。
在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時間為“2-4小時”的大學生比例最高,占了44.4%;其次是“4-6小時”,所占比例為21.6%。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接觸網絡的時間較多,這是新時期大學生最鮮明的時代特征。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大學生在使用網絡時,對新媒體中的微博、微信的使用情況,見表2,表3。
表1 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調查統(tǒng)計表(N/%)
表3 大學生使用微博、微信目的調查表(N/%)
通過對表2、表3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大學生在微博微信兩者都使用的情況比較高,同時使用微博微信的目的主要是瀏覽動態(tài)和了解信息??梢姰斍按髮W生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一些形式來便利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使用微博、微信的主要目的是傳遞和共享信息。
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將人類文明帶入了全新的數(shù)字化時代,拓展了人類生存的多維空間——網絡社會。網絡強調的是個性張揚和平等的交流,從而避免了直面交流的突兀與摩擦,滿足了人們追求便捷與舒適的要求。這些特質對于大學生的吸引力顯然是高于其他社會群體的。因為網絡的虛擬性,更便于人們接受。鑒于互聯(lián)網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與日劇增,且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取向的影響愈來愈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再研究互聯(lián)網特征得時候抓住契機,并將網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進行積極開拓。
(一)要以建設高校內網為契機,成立一個網絡輿情研判中心,建設一支專業(yè)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建成一套涵蓋學校、學院、群團組織、全體班級的四級網絡體系,辦好一個紅色網絡校園,建好一個優(yōu)秀的、純凈的校內論壇。
(二)在校內建設、開展“兩個對一個”主題實踐活動,這不僅是一個高校黨建工作的特色。即一個教職工支部隊伍幫助、幫扶一名貧困生,一個教職工支部負責日常聯(lián)系一個學生寢室。而網上一對一是這項活動的深化,即一個教職工黨支部聯(lián)絡一個學生QQ群,形成教職工定員、定期與學生在網上交流,了解學生最近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為其答疑解惑,成為學生的知心網友。
(三)要開展“支部建在網上”活動。以學生支部、團體為單位,以任課教師為指導,把“博客、微博、微信、QQ”建到每一個學生支部團體上,充分發(fā)揮“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教師、學生”雙向交流和引導作用,進而使思想專業(yè)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和統(tǒng)一。
(四)開展“網上唱讀講傳”活動。積極探索并創(chuàng)新形式,開展內容豐富、吸引力強、學生廣泛參與的“網上唱讀講傳”活動,堅持用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建設,建設與學校傳統(tǒng)、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校園網絡環(huán)境,營造教育啟迪、富有親和力、凝聚力的線上線下和諧氛圍。
(五)建立“三位一體學生德育考核機制”。配合系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堅持以學生的德育發(fā)展為中心,單獨建立一套涵蓋任課教師、輔導員、學生在內的可量化的“三位一體學生德育考核機制”,并將學生的德育成績與在校評優(yōu)、考試成績、用人推薦等各種選拔結合起來,與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考核結合起來,建立起全方位的育人機制。
在新媒體以嶄新的姿態(tài)進入大學生的視野,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們不僅要了解新媒體發(fā)展的歷史和特點,還要重視在新媒體沖擊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促進又有阻礙,我們應著手重點研究新媒體與大學生的關系。網絡也是新媒體教育形式的一種,網絡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同樣適用于新媒體,找準網絡就能舉一反三精準定位新媒體。
我們不容忽視的是新媒體對如今的大學生的重要意義,這也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我們無法阻止學生不用網絡,不接觸網絡。而在現(xiàn)代社會,互聯(lián)網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部分,與互聯(lián)網同生共長的年輕人成為互聯(lián)網原住民,他們可以直接從互聯(lián)網獲取經驗,尋找機遇90后正在用一種更新、更年輕的方式去與這個世界相處,他們通過互聯(lián)網來進行工作、獲取信息。既然無法阻擋就要想方法去正確引導大學生運用新媒體,通過線上線下雙結合,校內校外統(tǒng)一幫助學生共同通過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要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發(fā)展和普及帶來的挑戰(zhàn),正確處理好“疏”與“堵”的辯證關系,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建立輿情反饋機制,掌握校園網絡輿情。實施“綠色校園網絡”計劃,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加強新媒體網絡文明建設,強化師生新媒體網絡道德教育。要將網絡文化更好的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使其成為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鄭德梅.新媒體時代的生存[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12.
[2]譚賢,著.新媒體運營從入門到精通[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3.
[3]彭蘭,著.新媒體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