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云南正以其豐富而寶貴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不斷吸引著世界的關注,景頗族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但國內外系統(tǒng)介紹景頗族的英文文獻材料十分匱乏,給景頗族文化的對外宣傳、交流造成阻礙。本文嘗試對《景頗族簡史》部分材料進行英譯,以其為例,分析在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提出可行的翻譯策略,以期為少數民族文化的譯介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景頗族;翻譯;方法
【作者簡介】趙慶晶(1987.06- ),女,漢族,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英漢筆譯。
一、翻譯材料背景
景頗族是一支僅生活在中緬邊界的少數民族,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國家歷來十分重視云南景頗族的生存狀況和發(fā)展情況。國家民委等相關部門曾出版過許多介紹景頗族歷史、文化的書籍,但目前能綜合性介紹景頗族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英語文本則較為缺乏,網絡所能提供的英語材料也不完善。鑒于此,筆者選擇《景頗族簡史》進行英譯,希望能填補英語資料缺乏這方面的空白,同時也期望能夠為民族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筆者選擇了《景頗族簡史》的第一章“概況”和第七章“現代景頗族社會的發(fā)展”兩個章節(jié)進行翻譯,內容涵蓋地理、氣候及物產、風俗、語言文字、政治背景、社會發(fā)展變遷等情況,屬于非文學性題材,語言規(guī)范、正式,信息客觀。
二、民族文化翻譯的典型難點
在翻譯《景頗族簡史》的過程中,譯者遇到了諸多翻譯難點。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少數民族文化翻譯常遇到的問題可歸為以下幾類:
其一,景頗族特色詞匯。原文中很多詞匯與景頗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密切聯(lián)系,譬如“目瑙縱歌”和“董薩”,前者是景頗族最盛大的祭祀盛會,后者是景頗巫醫(yī),為景頗語音譯為漢語。在翻譯之前,譯者必須正確理解詞匯的涵義、背景。(二)中國特色詞匯?!毒邦H族簡史》詳細介紹了景頗族的發(fā)展歷程,其中不乏諸多中國特色詞匯,且均與我國的政治環(huán)境掛鉤,比如“直接過渡”、“民族區(qū)域自治”、“統(tǒng)戰(zhàn)”,“生產隊”、“人民公社”以及方針政策等。誠然,中國特色詞匯是有標準譯文的,譯者完全可以直接采納。但是,筆者也認為,即便這類詞匯有譯文,譯者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政治責任感,有時因為某個詞匯的誤用或者語序的顛倒,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譯者應該規(guī)范正確的政治翻譯,維護好民族團結。其二,景頗族人名、地名?!毒邦H族簡史》涉及到歷史、地理方面的要素,地名、景頗人名出現的頻率頗高。大至異國省份名,跨境的河流山川,小至云南深山村寨不計其數,而且往往是列舉的形式,繁雜瑣碎。部分人名、地名是由景頗語音譯成漢語得來,因此,如果譯者想要保持原文的特色,不破壞原文的行文特征,則需要謹慎思考如何處理。其三,長句、復雜句。原文中出現很多長句和復雜句,英譯時十分棘手,這其中又以漢語的流水句為代表。其特點是句子以“意盡為界”。句子的信息容量沒有語法形式上的限制,彈性很大,一句接著一句,恰似流水,可以無限制地擴展下去,呈“線性的流動、轉折,追求流動的韻律、節(jié)奏,不滯于形”。長句和復雜句的翻譯是英漢互譯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難點之一,能夠較好的檢驗譯者的能力。
三、典型的翻譯策略
少數民族文化材料的譯介較其他大語種的互譯復雜,因為它至少涉及三方語言,即少數民族語、漢語、外語。鑒于此,譯者必須準確處理譯文,力求同時滿足忠實原文和文化溝通的目的。針對上述翻譯難點,譯者采納了以下典型策略:
1.音譯加注釋。原文中出現的景頗族特色詞匯在漢語環(huán)境下本不存在,為了保證其文化特色,避免信息丟失,譯者高頻度的使用了音譯加注釋(夾注、腳注)的方法。
例1:目瑙縱歌節(jié)
譯文:The dance and song festival—Mu Nao Zong Ge Festival
“目瑙縱歌節(jié)”由景頗語音譯而來,是景頗族人心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景頗人民盛裝打扮,聚集到目瑙廣場上,在音樂的伴奏下跳歡快的舞蹈,其前身是景頗族人的祭祀活動,后來演變?yōu)橐环N歌舞與祭祀相結合的大型活動,極具民族特色。譯者選擇了解釋加音譯的方法,即解釋在前,音譯則以破折號帶出。這樣既保存了原文的音,也完成了信息的傳達。
例2:山官之下有寨頭、軍事頭和董薩,組成一個軍、政、神權相結合的管理體系。
譯文:Subordinate to Shanguan, there are village headman, defense headman and Dongsa (a person in charge of theocratic affairs), which composed an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charge of defense affairs, village events and theocratic affairs.
原句中出現了“董薩”一詞,是指景頗族社會掌管村寨祭祀大小事務的人,有一定的權利,但要受山官的支配。對此,譯者選擇的方法是音譯加夾注,即在拼音之后加括號注釋,即 Dongsa (a person in charge of theocratic affairs)。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山官”(Shanguan)、“瑙雙”(Nao Shong),“木代目瑙”(Mu Dai Mu Nao),“目瑙示棟”(Mu Nao Shi Dong)等,譯者相應的都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法,或腳注,或夾注,以使目標讀者能夠理解。音譯和解釋相結合的方法有一個好處,即可以避免同一概念因不同人的譯法相異而造成的誤解,因為讀者至少可以從漢語拼音看到這是同一概念。
2.直譯加注釋。直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翻譯方法,按照音素或單詞涵義直接譯出?,F代漢語中有很多詞匯都是從外語直接翻譯過來,這種方法對部分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就很適合。但是目標讀者的語言文化中可能不存在這一概念,譯者就有必要對其字面含義做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例3:文化大革命時期,目瑙縱歌被視為“四舊”而被迫停辦。
譯文:During the cours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Mu Nao Zong Ge festival was grouped into a member of “Four Olds” (old thoughts, old culture, old customs and old habits), and was forced to close down.
該例句包含兩個中國特色詞匯:“文化大革命”和“四舊”,譯者有必要對二者進行解釋說明。前者,譯者用了直譯加腳注的方式解釋:“Cultural Revolution” refers to a Chinese political campaign leaded by Mao Zedong started from 1966 to 1976, lasting nearly a decade。后者“四舊”,直譯為“Four Olds”仍不夠精準,譯者采用的方法是直譯加夾注的手段,即“Four Olds” (old thoughts, old culture, old customs and old habits)。
類似的例子還有“直接過渡政策”、“槍換肩政策”、“統(tǒng)戰(zhàn)”、“生產隊”、“公社”,譯者大都采用了直譯加注釋的方法,實用性高。
3.替代法。對于個別地名,由于年代久遠,史料的說法又不盡相同,如果找不到恰當的譯文,則可以考慮用近義詞或上義詞進行替代。
例4:……兩側稍矮的2根由雌雄祖宗圖案和多種色彩圖案組成;頂端部分表示景頗族的發(fā)源地雌雄祖宗山-木轉省蠟崩……
譯文:…Two less higher columns stand on the two sides, painted with the pictures of male and female ancestors and diversified patterns. On the top is displayed the birthplace of Jingpo-the southern foot hill of Himalaya…
例4中出現了一個地名“木轉省蠟崩”,由景頗語音譯而來,義指景頗族祖先的發(fā)源地,即今天的青海省喜馬拉雅山南麓。如果用漢語拼音轉譯,字數冗長,不便于讀寫,因此譯者選擇用同義詞“the southern foot hill of Himalaya”替代“木轉省蠟崩”,并加腳注解釋。通過同義詞的替換,譯文既在信息量上忠實了原文,又準確傳達了原文的含義。
4.音譯。值得一提的是,原文中還出現很多景頗族山官的名字,極具民族特色,均是根據景頗語音譯為漢語。為了保持原文的民族特色,譯者選擇用音譯來翻譯景頗人名。
例5:目日道光.阿國(雷春國)Mu Ri Daoguang a guo (Lei Chunguo)
勒排早么(排啟仁)Le Pai zaome (Pai Qiren)
目然早都(尚自貴)Mu Ran Zaodu (Shang Zigui)
景頗族人取名方法各異,有借用父名法、紀念先人法、紀念故鄉(xiāng)法、故取賤名法等。上例中的目日是景頗山官五大官種姓之一,道光為曾祖名,阿國是名;類似的還有“勒排早么、目然早都”等,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有了相應的漢名,均具有濃厚的景頗特色。對此,直接采用漢語拼音音譯有利于保存原文特征。
5.長難句的處理方法。原文中出現較多長難句,其中又以漢語的流水句居多。流水句的特點是一個分句接一個分句,很多地方可斷可連,句子結構松散,句法關系憑借語義、詞序和語義間的邏輯關系來實現。在翻譯時要注意斷句,分清小句之間的層次,添加必要的連接詞,使句子的邏輯關系外顯,體現出英語重形合的特性。以下例為典型:
例6:景頗族地區(qū)全境解放后,隨即展開了團結民族上層人士、疏通民族關系、民主建政、清剿土匪、團結進步、發(fā)展生產、防疫防病等一系列工作,穩(wěn)定了邊疆,恢復和發(fā)展了民族經濟。
譯文:Immediately after the liberation of the whole Jingpo areas,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situation of borderlands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national economy, a series of programs and projec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une with the campaign for unity and progress, including united the national elites, meditated national relations, established democratic power, cleaned up the bandits, developed production and carried out epidemic prevention work.
此句由九個小分句構成,第一個逗號是時間狀語,之后的七個分句由頓號連接,表明這一系列工作是并列關系,末尾兩個小分句表明由這些工作帶來的成果是穩(wěn)定了邊疆,發(fā)展了經濟;整句話的主干為“景頗族地區(qū)開展工作,穩(wěn)定了邊疆局勢,恢復和發(fā)展了民族經濟”,存在著因果關系。英譯時,譯者要考慮英語習慣“先果后因”的特點。所以譯文中,譯者把“穩(wěn)定了邊疆,恢復和發(fā)展了民族經濟”置于句子前半部分,七個措施則以補語的形式置于句子后半部分,句子邏輯關系由此顯現出來,也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參考文獻:
[1]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沈陽[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3]張曉忠.通過英語翻譯向世界推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