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猛
摘 要:運動教育模式——它既是課程模式,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它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技能、理論知識、人文素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等方面有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國目前對運動教育模式的涉足和研究還較為簡單,對于我國大學體育教育而言,運動教育模式能為我國大學體育教育提供多重的發(fā)展視角和參考借鑒,促進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的深化改革,服務大學體育教學實踐,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體質健康。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 大學改革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b)-0090-02
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于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著名體育學家西登托普(Siedentop)正式提出,該模式不僅是一種課程模式,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有著良好的效果。運動教育模式已廣泛應用于各個發(fā)達國家,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色列等,在我國臺灣島和香港地區(qū)也有涉足,并且有著較高的教學地位?,F行《綱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全面發(fā)展,以人為本”的教學,運動教育模式理論體系的研究表明,運動教育模式有著嚴謹的科學性和理論的完整性,有著較強的實踐能力,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大學體育教學具有切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合理引入與改良創(chuàng)新,將為我國大學體育專業(yè)教學改革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與發(fā)展契機。
1 運動教育模式概念
按照西登托普的觀點,運動教育模式是一種有著多重功能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它是一種課程模式,運動是組織管理體育課程的中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以改變的運動形式進行。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種教學模式,運動教育模式可以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小組的合作學習、伙伴學習等模式實現教學目標,用綜合的方法進行教學設計。
2 運動教育模式的目的
運動教育模式有著3個目的:能力、文化、熱情。
(1)有能力的運動者——有著熟練的運動技術技巧,能夠理解和運用運動上的戰(zhàn)術,達到運動比賽的勝利,敢于迎接運動挑戰(zhàn),有著淵博的運動知識和運動勇氣。
(2)有文化的運動者——理解運動上的規(guī)則,對運動儀式和運動傳統(tǒng)能夠做到獨立評價,亦能夠區(qū)分開運動模式的好與壞,既是一個運動上的參與者,也能作為運動的觀眾對運動展開評價。
(3)有熱情的運動者——作為有熱情的運動者,不管是哪種運動文化,他都能在行動上對它進行保護,能夠發(fā)展它,擴散它。并且自身作為運動團體中的一員,有參與各項比賽的熱情。
3 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
運動教育模式有著六大特征:
(1)運動教育模式所使用的是較長的賽季模式,和傳統(tǒng)的單元模式并不相同。賽季相對單元而言更長。
(2)學生在整個賽季中猶如一個真正的團隊,需要學生團隊成員共同去決策、去體驗失敗、去感受成功。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目的,更容易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情,發(fā)展學生情感和社會性。
(3)學生需要參與運動正式比賽中,根據團隊情況,制定合情合理的運動目標,然后共同達成。
(4)最終賽事團隊共同完成,每種運動人數不一,在賽季的最終賽場上,不管是何種類型的運動,團隊所有人都需要參加,即使作為觀眾也是可以的。
(5)學習和賽事記錄,學生運動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記錄,調整團隊狀態(tài)和戰(zhàn)術,通過比賽的結果評價學習成果,同時也在比賽之中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6)開展運動節(jié),使比賽在充滿歡樂的氛圍中開展,讓學生在歡樂中運動和學習。
4 運動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相較,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著許多不同之處。
(1)教學目標上,運動教育模式注重學生的能力、個性等的發(fā)展,目標是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傳統(tǒng)教學模式則只對學生體質和運動技能的掌握進行了強調。
(2)教學方法上,運動教育模式強調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體育學習;傳統(tǒng)教學模式則將老師放在指導中心,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
(3)教學條件中,運動教育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思維,對老師的要求則是需要老師有一定的指導水平;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學生的體育能力主要是取決于教師的體育教學水平。
(4)師生關系上,運動教育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和老師在運動活動過程中,是平等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學生教師雙方進行互通和探討交流,完成教學活動;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師生關系為“上下級”,教師作為主要指導,對學生發(fā)出教學命令和運動命令,學生只管完成。
5 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體育教育中的可行性
運動教育模式開展平臺:西登托普認為,人們接受某項運動,這項運動對社會而言,是有價值的,那么人們就會創(chuàng)造一種與之相應的運動文化,使學生們學習這種運動和參與運動。學生學習運動文化是必要的,而學校則是學生學習運動文化最好的平臺。
運動教育模式開展條件:我國各個學段的體育教學均受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指導和約束,尤其是中小學生,我國中小學生在短短的學期之內,需要學習和掌握多個運動項目,這導致每個運動項目能分配到的學習時間少之又少,根本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學習和充分掌握多項運動。大學可以有選項的選擇運動,有一定的時長充分地訓練和學習某項運動,在合理的教學時間內充分地實施體育教學,是完全適用于運動教育模式的。在教學內容上可對某項運動進行單一的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可圍繞某項運動的運動文化、比賽禮儀、賽中戰(zhàn)術、比賽規(guī)則等方面進行。
6 結語
根據我國現行《綱要》,我國體育教學改革是勢在必行的,運動教育模式與我國體育教學改革思路和理念都是十分吻合的。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終身體育觀念、合作學習和心理健康中,運動教育模式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都將起到十分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偉.我國高校體育專業(yè)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6.
[2] 陳雁飛.運動教育模式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 體育學刊,2005(3):92-94.
[3] 林天皇.運動教育模式理論評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5,30(3):65-68.
[4] 張萍.運動教育模式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教學理念變革的啟示[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30(3):11-14.
[5] 穆良一.運動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三段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啟示[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0):109,123-124.
[6] 李海英,牛艷芳.運動教育模式對大學生運動技能的影響[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7(1):15-18.
[7] 楊軍,劉林星,尹向陽,等.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J].濱州學院學報,2009,25(3):86-89.
[8] 向濤,胡玲高校健美操普修課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搏擊(體育論壇),2015,7(3):51-53.
[9] 劉茂華.新課改視域下高中“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過程構建及教學行為探討[J].新課程研究,2012(6):19-22.
[10] 王鳳杰,朱思銳.從終身體育的角度看運動教育模式[J].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5):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