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西象山地質公園丹霞地貌成景地層沉積環(huán)境分析

2018-05-08 08:37陳留勤李馨敏李余亮
現(xiàn)代地質 2018年2期
關鍵詞:丹霞地貌礫巖巖相

劉 鑫,陳留勤,李馨敏,李余亮

(1.東華理工大學 省部共建核資源與環(huán)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江西 南昌 330013;2.東華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0 引 言

丹霞地貌是中國地質學家于20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種巖石地貌[1],具有“頂平(近圓形山頂)、坡陡(陡峭崖壁)、麓緩(緩傾坡積物,常被植被覆蓋)”的鑒別特點[2],是亞熱帶地區(qū)砂巖地貌的典型代表[3]。目前,丹霞地貌比較認可的定義為“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4]。丹霞地貌與全球大陸紅層地貌具有可比性,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在過去80年的研究歷史中,我國在丹霞地貌研究方面已取得諸多成果[5-10]。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丹霞地貌的普查及其外觀形態(tài)的簡單描述方面,對成景地層本身巖石性質和沉積環(huán)境研究較少。在丹霞地貌研究國際化發(fā)展和旅游地學科普的新形勢下,需要加強丹霞地貌的基礎地質研究。2011年,“中國地理學會紅層與丹霞研究工作組”的設立,說明需要對丹霞地貌成景地層(紅層)進行深入的沉積學研究。

在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層主要是上白堊統(tǒng)圭峰群的陸相紅層,盆地西部的貴溪市象山地質公園的丹霞地貌產(chǎn)在圭峰群河口組以礫巖為主的地層中。近年來,信江盆地的研究進展主要包括巖石地層基本特征[11-12]、古生物化石和地質演化[13]、丹霞地貌類型及分布[6]等方面。前人對中國東南地區(qū)白堊系紅層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14-17],但是信江盆地圭峰群紅層的沉積學研究還較少[18]。陸相沖積地層剖面上沉積組構變化可以反映沉積環(huán)境和古氣候變化的信息[17,19]。本文以信江盆地西部的象山地區(qū)圭峰群河口組為例,通過露頭剖面巖石組成、沉積構造詳細觀察及礫石統(tǒng)計、分析,研究其沉積環(huán)境和水動力過程,討論其與古氣候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

1 地質背景

沿著贛杭構造帶主要分布有永崇盆地(撫崇盆地)、信江盆地和金衢盆地,這些斷陷盆地一側以角度不整合覆蓋于晚白堊世之前的地層之上,另一側以正斷層與其它地層接觸[20]。在靠近斷層界面的盆地邊緣地區(qū),斷層活動為厚度巨大的沖積扇礫巖地層堆積提供了空間[17],也為后期遭受侵蝕、切割而形成現(xiàn)如今的丹霞地貌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21]。

信江盆地呈近東西向展布,長180 km,寬10~40 km,面積約為3 148 km2,是在中國東南地區(qū)白堊紀地殼伸展拉張構造背景下形成的眾多陸相斷陷盆地之一。盆地中的上白堊統(tǒng)包括贛州群和圭峰群,丹霞地貌主要發(fā)育在圭峰群礫巖和砂巖地層當中。圭峰群自下而上又劃分為三個組,依次為河口組(K2h)、塘邊組(K2t)和蓮荷組(K2lh)。圭峰群主要為一套紅色礫巖、砂巖及少量粉砂巖和泥質巖沉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恐龍蛋、介形類、輪藻等化石[11],總體上反映了晚白堊世時期干旱炎熱的古氣候背景[14,17,22]。

在信江盆地南緣的圭峰群河口組以礫巖為主的紅色地層中,分布著眾多丹霞地貌景觀,其中的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較為典型,它也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中國丹霞”的組成部分。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自西向東包括龍虎山園區(qū)、象山園區(qū)和龜峰園區(qū)。

研究區(qū)象山地質公園位于信江盆地西部、貴溪市南(圖1),地理坐標為經(jīng)度117°12′37",緯度28°16′07",自西向東由掛傍山、徐巖、仙人橋三個景區(qū)組成。該地質公園位于信江南岸,與貴溪市區(qū)隔江相望,是集崖壁、凸峰、孤峰、石柱、象形山石、巖縫、峽谷、洞穴、懸瀑等自然景觀和佛塔、摩崖字畫、書院等人文景觀于一體的一個省級地質公園。園區(qū)斷層和節(jié)理構造以北東向為主。研究區(qū)屬亞熱帶濕潤氣候,以亞熱帶溫帶植被類型為主,中低山區(qū)多為山地黃壤和草甸土。

2 研究方法

圖1 江西信江盆地西部地質簡圖(據(jù)文獻[23-25]修編)及象山地質公園河口組紅層實測剖面位置Fig.1 Geological map of the western Xinjiang Basi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measured section of the Hekou Formation redbeds in the Xiangshan Geopark of Jiangxi Province

本次研究過程中,在象山地質公園徐巖景區(qū)選擇1條厚度約40 m的連續(xù)露頭,進行厘米級逐層測量。根據(jù)沉積作用界面、粒度變化進行分層,記錄每層的厚度、巖性、粒度變化、沉積構造。在測量礫巖層厚度(BTh)的同時,選擇10個以上最大礫石測量粒徑并求平均值(MPS)。MPS-BTh投圖相關性可用來判斷沉積水動力條件[26-27]。另外,還選擇了2個礫巖地層露頭進行礫石統(tǒng)計工作。在每個礫石統(tǒng)計位置,選擇沒有沉積間斷的1 m×1 m正方形范圍,沿著基線隨機挖出200個礫石,記錄這些礫石的a、b、c軸大小以及巖性、磨圓度和風化程度,繪制出礫石粒徑分布的直方圖和累積曲線,計算粒度參數(shù)、扁度和球度,用于判斷沉積環(huán)境和物源[28-30]。

3 研究結果

圖2 象山地質公園丹霞地貌成景地層露頭照片F(xiàn)ig.2 Outcrop photos showing the reddish bedrock of Danxia landforms in the Xiangshan Geopark(a)、(b)丹霞地貌宏觀照片:(a)近圓丘狀山頂和陡峻崖壁;(b)崖壁上發(fā)育順層巖槽、扁平洞穴及穿洞,照片中右下角的人(身高170 cm)為比例尺;(c)發(fā)育正粒序層理構造的礫巖,底界面為一個明顯的侵蝕面;(d)不發(fā)育沉積構造的礫巖層(地質錘所在層)及其上發(fā)育槽狀交錯層理的細礫巖;(e)可分為A、B、C三層,A層為發(fā)育逆粒序層理的礫巖,B層(地質錘所在層)為透鏡層狀粗砂巖,其頂?shù)捉缑婢鶠閹r相突變面,C為發(fā)育前積層的礫巖,顯示正粒序層理構造;(f)侵蝕面(紅色虛線)之上為具有前積層的礫巖,之下為巢狀礫石聚集的礫巖(見右下角橢圓形局部放大插圖),可見斜立的較大礫石產(chǎn)出于礫巖層的上部

3.1 紅層與丹霞地貌基本特征

象山地質公園的紅層主要為上白堊統(tǒng)圭峰群河口組,以礫巖為主,膠結致密,總體上抗風化能力較強(圖2)。紅層成層性良好,產(chǎn)狀平緩。大多數(shù)礫巖層或砂巖層橫向延伸不遠,相變快且明顯。礫巖層底界面多為凹凸不平的沖刷侵蝕界面,侵蝕作用強烈,正粒序或逆粒序層理發(fā)育。

象山地質公園總面積32.76 km2,海拔30~160 m,以丹霞地貌為特色,山麓堆積以山地黃壤和草甸土為主。圍繞赤壁丹霞底部有數(shù)個水塘,紅色陡峭山崖發(fā)育,山頂呈圓丘狀,植被發(fā)育。所以,象山地質公園的丹霞地貌具有典型的“頂圓、身陡、麓緩”的特點(圖2(a) 、(b))。另外,崖壁上順層發(fā)育扁平狀洞穴、巖槽(圖2(b))??癸L化能力不同的礫巖和砂巖互層構造是形成順層延伸的一系列洞穴地貌景觀的根本原因。在某些層內發(fā)育具有顆粒支撐結構的巢狀礫巖(圖2(f))或粒徑較大的礫石(看似漂浮在較細粒的基質當中)(圖2(e)、(f)),它們的產(chǎn)出加劇了巖性的不均一性,在差異風化作用下更易脫落形成洞穴的雛形。這些初始形成的洞穴地貌,在持續(xù)的風化作用下,可進一步擴大,與旁側的洞穴連接,逐漸形成較大規(guī)模的扁平狀洞穴或巖槽。

3.2 紅層巖相劃分

在象山地質公園徐巖景區(qū)選擇連續(xù)的露頭進行厘米級實測,繪制成柱狀圖,可以識別出7種巖相單元(表1),現(xiàn)描述如下。

3.2.1 巖相A——正粒序礫巖

此種巖相單元在實測剖面及鄰區(qū)十分常見(圖2(c),圖3第②、③、④、⑥、⑦層),單層的厚度范圍為10~60 cm。一般底界面為一個明顯的凹凸不平的沖刷侵蝕界面,侵蝕底界面之上富集較粗大的礫石,礫石粒徑向上逐漸變小,部分礫巖層與上覆的砂巖層可以組成一個持續(xù)向上變細的正旋回??梢姾庸瘸涮钚螒B(tài)。礫石壓實緊密,顆粒支撐結構,見疊瓦狀構造。但是在部分正粒序礫巖單元中,最大粒徑的礫石并不是直接堆積在侵蝕面之上,而是產(chǎn)于底部偏上的位置。在部分這種單個巖相單元中還能識別出2~3個次一級的正粒序單元??蓨A數(shù)個砂巖薄透鏡層,如圖2(d)所示。

3.2.2 巖相B——逆粒序礫巖

這種巖相在研究區(qū)也是比較常見的(圖2(e),如圖3第①、、、層),單層厚度范圍5~60 cm。底界面通常為凹凸不平的沖刷侵蝕界面,頂界面為與其它巖相單元的突變面。在逆粒序層理礫巖單元層內,從底向頂顯示礫石粒徑由小變大的變化趨勢,粒徑最大的礫石往往集中產(chǎn)出于單元層的頂部。但是,有些薄層的逆粒序層理礫巖(厚約10 cm)向上轉變?yōu)橹?厚層狀的正粒序層理礫巖(厚約40 cm),比如第⑥層和第⑦層。

3.2.3 巖相C——無沉積構造礫巖

無沉積(不發(fā)育)構造礫巖(structureless conglomerate)在研究區(qū)實測剖面上并不常見(圖2(d),如圖3第⑩、、、層)。礫巖層厚度范圍變化較大,可以從10 cm到40 cm不等,底界面平直或呈弱起伏狀,顯示對下伏早期地層的侵蝕作用。這種巖相最明顯的特點是不發(fā)育斜層理或粒序層理,但是可包含有數(shù)個砂巖薄透鏡層,也可見透鏡體狀的聚集礫石,其粒徑要比周圍礫巖大。在部分礫巖層中礫石呈線狀排列。

3.2.4 巖相D——平行層理礫巖

表1 象山地質公園河口組紅層巖相總結Table 1 Summary of lithofacies in the redbeds of the Hekou Formation in the Xiangshan Geopark

圖3 象山地質公園河口組紅層實測柱狀圖Fig.3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 the Hekou Formation redbeds in the Xiangshan Geopark巖性柱右側的藍色折線投點為每個礫巖層中10個最大礫石粒徑平均值(MPS)

3.2.5 巖相E——交錯層理礫巖

巖相F的厚度從15 cm到60 cm不等,交錯層理包括槽狀和板狀交錯層理(如圖3第⑥、、層)。在有的交錯層理的紋層中可顯示清晰的正粒序變化,導致層系也具有微弱的下粗上細的特點。部分槽狀層系底界面上可見滯留沉積的礫石。

3.2.6 巖相F——聚集狀礫巖

在剖面上,巖相F通常以明顯的礫石聚集狀產(chǎn)出為識別特征(如圖3第、、層),與周圍較細粒的礫巖之間具有明顯的界面。部分具有河道充填形態(tài)。厚度為10~20 cm,橫向延伸一般不超過80 cm,所以常顯示為透鏡體或透鏡層狀。顆粒支撐,縱向不顯示粒序變化。

3.2.7 巖相G——砂巖

砂巖單元十分常見,主要為粗粒砂巖,少量為中粒砂巖,通常含有礫石(圖2(e),比如圖3第⑤、⑧、層)。厚度通常小于40 cm。少量砂巖單元表現(xiàn)為與下伏礫巖向上變細的過渡延續(xù)部分,但是大多數(shù)砂巖以礫巖之間的夾層形式出現(xiàn)。砂巖層底界面一般為與下伏礫巖層之間的平直整合界面,而頂界面為被上覆礫巖層下切侵蝕形成的侵蝕作用界面。因而砂巖層的實測厚度必然小于沉積時期的厚度。部分砂巖呈透鏡層狀包含在礫巖層當中。有些砂巖層也可以含有數(shù)個礫巖透鏡層。在剖面上,礫巖和砂巖的這種包含關系導致總體顆粒分選性變差。

3.3 礫石統(tǒng)計

在象山公園實測地層剖面上選取兩個礫巖露頭進行礫石統(tǒng)計和分析,礫石統(tǒng)計層位見圖3。礫石成分主要為凝灰?guī)r、石英、砂巖和花崗巖,平均含量分別為58%~66.5%,15%~21.5%,12%~16%,4.5%~6.5%。礫石磨圓度低,約為17%,球度0.68,扁度1.75~1.79,扁度/球度值為2.52~2.65。大多數(shù)礫石風化程度達到3級,少量為1級和2級,含量分別為71.5%~82.5%,14.5%~20.5%,3.0%~8.0%。

圖4 象山地質公園礫巖礫石粒徑分布Fig.4 Gravel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glomerates in the Xiangshan Geopark

礫石a軸粒徑范圍0.5~12.5 cm,平均值為2.80~2.87 cm,中值為2.5~2.6 cm;b軸粒徑范圍0.5~9.0 cm,平均1.83~2.0 cm,中值為1.5~1.9 cm;c軸粒徑范圍0.3~8.7 cm,平均1.27~1.33 cm,中值1.0~1.2 cm。礫石粒徑參數(shù)標準偏差(σ1)為1.53~1.58,偏度(Sk1)為0.39,峰度(KG)為1.21~1.33。根據(jù)每個測點200個礫石粒徑的實際測量數(shù)據(jù)繪制出礫石累積頻率曲線和直方圖,如圖4所示。

4 沉積環(huán)境分析及古氣候意義

4.1 紅層巖相的沉積過程

總體上來看,在象山地質公園實測剖面中,由于顆粒粒徑或分選性在垂向上的明顯變化,導致巖石成層性良好,反映了變化的水流和不連續(xù)沉積作用。透鏡體(層)狀礫巖和弧形侵蝕底界面發(fā)育都是辮狀礫質沖積層的沉積特點[31],反映了辮狀河道體系中下切侵蝕和決口作用及單個河道橫向快速遷移、廢棄[26]。同時,以上這些沉積特點也說明物源區(qū)沉積物供應充足,且沉積環(huán)境水流速度快、能量較強。碎屑顆粒分選差和結構成熟度低的特點都指示了暫時性河流沉積作用[26]。

其中,發(fā)育正粒序層理構造的礫巖(巖相A)為洪水泛濫引起的河道決口和廢棄而產(chǎn)生的疊置壩[32],剖面中多個正粒序的縱向疊加則指示了多期次河流沉積作用[33],可能與沖積扇沉積體系中朵葉上發(fā)生的周期性洪泛事件有關[34]。每個正粒序指示辮狀河道沉積過程中的一次洪水泛濫事件,水流能量由強到弱的變化。底侵蝕界面指示洪水事件形成之初對下伏沉積物的沖刷、侵蝕和改造作用。河谷充填形態(tài)則是洪水攜帶大量沉積物沖刷、堆積的明顯結果。發(fā)育逆粒序層理的礫巖(巖相B)可以解釋為在分散壓力和動力篩選的共同作用下,碎屑顆粒之間發(fā)生不斷的碰撞而導致粒徑較大的礫石向上遷移而形成[35]。

不發(fā)育沉積構造的礫巖(巖相C)分選差,其中包含“漂浮狀”較大礫石,指示了沉積物與水的比值較高及搬運過程中較寬的碎屑粒徑范圍[26]。由于受到高雜基強度和低水含量引起的高黏性和剪切力的影響,礫石可以形成線狀排列現(xiàn)象[36]。該巖相為富砂泥石流的產(chǎn)物,在快速沉積作用下形成的近源堆積,沉積物來不及分選。發(fā)育平行層理構造的礫巖(巖相D)有兩種情況:一是厘米級的薄層礫巖,可能是在快速遷移和寬而淺的河道中形成的,或者是在沖積扇的下游部位由非河道化的泛濫作用形成;二是礫巖層單層厚度為分米級,指示了在主要的沖積扇水道中更深的河道化水流作用或強烈的河道化泛濫作用[26]。

發(fā)育槽狀和板狀交錯層理的礫巖(巖相E),指示了在沖積扇上單向高能水流的沉積作用。板狀交錯層理主要是在低流態(tài)條件下由大的直脊波紋和沙丘遷移形成的,而槽狀交錯層理是由小型水流波紋遷移形成的。呈聚集狀(或巢狀)產(chǎn)出的顆粒支撐的礫巖(巖相F),可以解釋為沖積扇朵葉上的篩狀沉積。片流或越岸流體將初始沉積物表面細粒的泥、沙組分侵蝕帶走,而留下了相對粗粒的碎屑物質,導致粗粒組分相對富集而具有相對較好的分選性[37]。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剖面中的砂巖單元(巖相G)可以看作是與下伏礫巖構成的向上變細序列的細粒部分。砂巖單元可以解釋為洪水事件水流能量減弱階段的產(chǎn)物,而這部分又常常被下一期洪水事件帶來的粗礫巖所侵蝕。這就導致在剖面中砂巖單元經(jīng)常在橫向上厚度不穩(wěn)定,呈透鏡層狀延伸。因此,下伏礫巖單元代表了源區(qū)沉積物供應的幕式增加,而上覆砂巖單元則反映了沉積物供應減少的較長時期[34]。

另外,從露頭剖面上實測的82個礫巖層厚度及其中最大礫石粒徑的數(shù)據(jù)進行MPS-BTh投圖(圖5),投點比較分散,二者并不呈正相關線性關系。據(jù)此可以推斷,研究區(qū)礫巖層是在以河流作用為主要水動力而發(fā)生沉積的[26-27]。

圖5 礫巖層最大礫石粒徑(MPS)與礫巖層厚度(BTh)交匯圖Fig.5 The maximum particle size (MPS) versus bed thickness (BTh) plot for the conglomerates

4.2 礫石統(tǒng)計及其物源

4.3 巖相變化的古氣候意義

白堊紀是地史上典型的溫室氣候期,中國東南地區(qū)的上白堊統(tǒng)以廣泛發(fā)育反映干旱古氣候條件的古土壤、蒸發(fā)巖、風成砂為特征,反映了總體的干熱古氣候背景。以往的研究表明,永崇盆地圭峰群沉積環(huán)境的變化,不僅與斷陷盆地的構造格局和盆緣斷層活動及其導致的物源變化有關,而且也反映了古氣候的變化趨勢[17]。構造抬升不僅提供碎屑物質,同時也為碎屑物的堆積提供空間(如沖積扇),而古氣候變化則通過風化作用進而控制沉積作用及巖相的類型和分布[34]。通常情況下,氣候變干可導致剖面中夾多層古土壤,而氣候變濕潤導致降水增加,在暴洪事件中將上游粗碎屑搬運到盆地發(fā)生沉積[38]。因此,圭峰群河口組礫巖為主的地層,是河流主導的沖積扇沉積體系的結果,記錄了Coniacian-Santonian期相對濕潤的古氣候。而Campanian期東亞中緯度地區(qū)普遍干旱化[39],降水減少,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粗碎屑多被保留在源區(qū)附近而不會被帶到下游發(fā)生沉積[38],因而在信江盆地塘邊組中形成厚層風成砂巖夾古土壤的沉積序列。

5 結 論

(1)象山地質公園屬于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其丹霞地貌類型多樣,包括峰叢、石崖、石柱、石梁、洞穴等景觀,成景地層為上白堊統(tǒng)圭峰群河口組紅色碎屑巖。在實測剖面上,礫巖組成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砂巖常作為夾層分布于礫巖層之間,呈透鏡層狀,橫向延伸不遠。由于侵蝕作用強烈,砂巖層在橫向上與礫巖相變快且明顯。

(2)根據(jù)巖石組成和沉積構造特點,在象山地質公園徐巖景區(qū)實測剖面中可以識別出7種巖相單元,分別是正粒序礫巖、逆粒序礫巖、無沉積構造礫巖、平行層理礫巖、交錯層理礫巖、聚集狀礫巖、砂巖,為沖積扇沉積體系的產(chǎn)物。在沉積作用過程中,在盆地邊緣斷層活動和強降雨的誘導下,物源區(qū)(主要為盆地南部的早白堊世熔結凝灰?guī)r)提供了充足的碎屑沉積物,辮狀河流攜帶大量沉積物在山前沖積扇沉積體系中堆積下來形成厚度較大的紅層序列。這些紅層后來遭受地殼抬升、斷層和節(jié)理切割、流水侵蝕及其他風化作用而形成現(xiàn)如今的丹霞地貌。

參考文獻:

[1] 陳國達,劉輝泗.江西貢水流域地質[J].江西地質匯刊,1939(6):1-64.

[2] 黃進.丹霞地貌坡面發(fā)育的一種基本方式[J].熱帶地貌,1982,3(2):107-134.

[3] YOUNG R W,WRAY R A L,YOUNG A R M.Sandstone Landform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304.

[4] 彭華,潘志新,閆羅彬,等.國內外紅層與丹霞地貌研究述評[J].地理學報,2013,68(9): 1170-1181.

[5] 黃進.丹霞山地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10.

[6] 郭福生,李曉勇,姜勇彪,等.龍虎山丹霞地貌與旅游開發(fā)[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2: 1-105.

[7] 趙汀,趙遜,彭華,等.關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類的探討[J].地球學報,2014,35(3): 375-382.

[8] 朱誠,馬春梅,張廣勝,等.中國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1-348.

[9] PENG H,REN F,PAN Z X.A review of Danxia landforms in China [J].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2015,59(Suppl.1): 19-33.

[10] 齊德利,顏明,閆丹,等.中國丹霞地貌的面積概算——粵北坪石紅層盆地的實證研究[J].山地學報,2016,34(2):134-141.

[11] 江西省地質礦產(chǎn)局.江西省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1-50.

[12] 江西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1∶250 000):上饒市幅[R].南昌:江西省地質調查院,2002.

[13] 江西省地質礦產(chǎn)局.江西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1-20.

[14] 陳丕基.晚白堊世中國東南沿岸山系與中南地區(qū)的沙漠和鹽湖化[J].地層學雜志,1997,21(3): 203-213.

[15] 吳因業(yè),馮榮昌,岳婷,等.浙江中西部永康盆地及金衢盆地白堊系沖積扇特征[J].古地理學報,2015,17(2): 160-171.

[16] 陳留勤,郭福生,楊慶坤,等.江西永豐—崇仁盆地晚白堊世沉積體及其演化模式[J].山地學報,2015(4): 416-424.

[17] CHEN L Q,STEEL R J,GUO F S,et al.Alluvial fan facies of the Yongchong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s during Late Cretaceous in SE China[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7,134: 37-54.

[18] 郭福生,朱志軍,黃寶華,等.江西信江盆地白堊系沉積體系及其與丹霞地貌的關系[J].沉積學報,2013,31(6): 954-964.

[19] KRAUS M J,WOODY D T,SMITH J J,et al.Alluvial response to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climatic event,Polecat Bench,Wyoming (U.S.A.)[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15,435: 177-192.

[20] SHU L S,ZHOU X M,DENG P,et al.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ast China block: New insights from basin analysis [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9,34(3): 376-391.

[21] CHEN L Q,GUO F S.Upper Cretaceous alluvial fan deposits in the Jianglangshan Geopark of 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bedrock control on Danxia landform evolution [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7,14(5): 926-935.

[22] CHEN L Q,GUO F S,STEEL R J,et al.Petrograph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Late Cretaceous redbeds in the Gan-Hang Belt,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source weathering,and tectonic setting [J].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6,58(10): 1196-1214.

[23] 江西省地質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1∶200 000):上饒幅[R].南昌:江西省地質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1979.

[24] 江西省地質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1∶200 000):廣豐幅[R].南昌:江西省地質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1982.

[25] 地質部江西省地質局區(qū)域地質測量大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1∶200 000):東鄉(xiāng)幅[R].南昌:地質部江西省地質局區(qū)域地質測量大隊,1963.

[26] NEMEC W,STEEL R J.Alluvial and coastal conglomerates-their significant features[M]//KOSTER E H,STEEL R J.Sedimentology of Gravels and Conglomerates.Calgary: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1984:1-31.

[27] KALLMEIER E,BREITKREUZ C,KIERSNOWSKI H,et al.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limatic and tectonic controls on Permian alluvial fan deposits from the Kotzen and Barnim Basins (North German Basin)[J].Sedimentary Geology,2010,223: 15-34.

[28] 錢程,韓建恩,余佳,等.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馬會組礫巖層礫組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現(xiàn)代地質,2011,25(4): 778-788.

[29] 陳留勤,郭福生,梁偉,等.江西撫崇盆地上白堊統(tǒng)河口組礫石統(tǒng)計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現(xiàn)代地質,2013,27(3): 568-576.

[30] CHEN L Q,GUO F S,TANG C.Evolu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Yongfeng-Chongren Basin in Jiangxi Province,southeast China: insights from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and pebble counting [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6,13(2): 342-351.

[31] BRIDGE J S.Fluvial facies models: Recent developments[M]//POSAMENTIER H W,WALKER R G.Facies Models Revisited.Tulsa:SEPM,2006: 85-170.

[32] MIALL A D.A review of the braided-rive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J].Earth Science Reviews,1977,13(1): 1-62.

[33] JO H R,RHEE C W,CHOUGH S K.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 stream flow-dominated alluvial fan deposit: Sanghori area,Kyongsang Basin (Early Cretaceous),southeastern Korea [J].Sedimentary Geology,1997,110: 51-79.

[34] BLAIR T C,MCPHERSON J G.Processes and forms of alluvial fans[M]//PARSONS A J,ABRAHAMS A D.Geomorphology of Desert Environments.Washington: Springer,2009: 413-467.

[35] JULLIEN R,MEAKIN P,PAVLOVITCH A.Three-dimensional model for particle-size segregation by shaking [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92,69(4): 640-643.

[36] SOHN Y K,RHEE C W,KIM B C.Debris flow and hyperconcentrated flood-flow deposits in an alluvial fan,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Cretaceous Yongdong Basin,Central Korea [J].Journal of Geology,1999,107(1): 111-132.

[37] BLAIR T C,MCPHERSON J G.The trollheim alluvial fan and facies model revisited [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92,104: 762-769.

[38] KRAUS M J,MCINERNEY F A,WING S L,et al.Paleohydrologic response to continental warming during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Bighorn Basin,Wyoming[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13,370(2): 196-208.

[39] HASEGAWA H,TADA R,ICHINNOROV N,et al.Litho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Djadokhta Formation,Ulan Nuur Basin,southern Mongolia,and its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9,35(1): 13-26.

猜你喜歡
丹霞地貌礫巖巖相
火山巖儲層巖相研究進展*
基于注意力機制的碳酸鹽巖儲層巖相識別方法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下)
趙雪作品
美麗丹霞地貌
青海大柴旦鎮(zhèn)尕日力根礫巖型金礦成礦特征研究
KS地區(qū)礫巖地層巖石力學特性試驗研究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巖巖相特征與分布預測
西非P油田深水重力流水道巖相特征及組合規(guī)律
瓜州榆林窟崖體礫巖中水鹽分布特征研究
蚌埠市| 墨脱县| 菏泽市| 永德县| 盐津县| 塔城市| 紫阳县| 雷山县| 浦北县| 丰城市| 库尔勒市| 渭源县| 增城市| 鲜城| 南昌市| 保山市| 平顺县| 宣恩县| 名山县| 隆林| 岫岩| 巴林左旗| 武平县| 常德市| 普格县| 商城县| 和林格尔县| 灌南县| 冀州市| 库车县| 平江县| 普兰店市| 台中市| 新平| 枣阳市| 衡水市| 凤翔县| 肥乡县| 靖江市| 莱州市|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