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沒有……就沒有……”這一格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早就出現(xiàn),最初用關聯(lián)詞及標點符號連接,但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逐漸演變?yōu)椤皼]有X就沒有Y”結構。根據(jù)構式語法理論以及“沒有X就沒有Y”結構在結構一語義上的特點,我們將此稱為“沒有X就沒有Y”構式,并從模因論的角度對該構式進行分類。此外,“沒有X就沒有Y”從條件復句經(jīng)過壓縮與整合而質(zhì)變?yōu)椤皼]有X就沒有Y”構式,并且在象似原則,尤其是距離象似原則和順序象似原則的促動下,“沒有X就沒有Y”構式逐漸形成,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及能產(chǎn)性,適應不同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
關鍵詞:沒有X就沒有Y 構式 類型 生成動因
一、引言
“沒有……就沒有……”這一格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早已產(chǎn)生,一般將此格式用于復句之中,前段與后段之間有標點符號分開,或者用關聯(lián)詞連接。如:
(1)社會的變化發(fā)展是通過人的
實踐活動實現(xiàn)的,沒有人的實踐活動,也就沒有社會歷史。
(2)真相在對話之中、在過程之中,沒有自由交流,就沒有真相。
在語言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沒有……”與“就沒有……”兩者之間不斷糅合與壓制,使得該結構緊縮為“沒有X就沒有Y”結構。通過語料檢索,發(fā)現(xiàn)該結構最初的使用出現(xiàn)在民國時期的小說中。如:
(3)我幽閉于黃泉已三百余年,沒有竇公就沒有我的今天,現(xiàn)在竇公不在了,我死是應當?shù)?。(民國小說《古今情?!罚?/p>
(4)陸滾對左氏安人說,沒有兄嫂就沒有咱們的今天,兩口子對哥嫂都是萬分尊敬。(民國小說《雍正劍俠圖》)
最初的“沒有……就沒有……”格式中,構成成分主要是名詞性成分,強調(diào)“X”所產(chǎn)生的作用,這個結構的凝固度還不算高。但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構成成分不再限于名詞性成分,其整個結構的語義、語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點。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悲傷就沒有快樂、沒有知心就沒有動心”等。本文基于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X就沒有Y”結構,將一一探討其構成成分和結構整體的特征,并分析該結構的生成過程及動因。
二、“沒有X就沒有Y”的構式鑒定及類型
(一)構式鑒定及構式義
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就沒有……”這樣的組合早已存在,但在最初的使用中,前段“沒有……”與后段“就沒有……”之間往往用標點符號隔開,或者用關聯(lián)詞連接。但在語言不斷的使用過程中,前段與后段不斷緊縮為整體,形成“沒有X就沒有Y”的結構。構式語法學派提出,構式是有意義的語言單位(Goldberg,1995)。這里的“有意義”,指的是構式的意義不僅來自它的組成成分,而且具有構式自身的意義。構式的整體意義大于其組成成分意義之和。具體到“沒有X就沒有Y”結構來說,整個結構的語義與功能發(fā)生變化,變量“X”和“Y”的句法形式越來越豐富,語義關系不斷復雜,使得整個結構成為一個具有自己單獨形式、語義及功能的結構。根據(jù)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我們將結構“沒有X就沒有Y”看作構式。
在“沒有X就沒有Y”構式中,“沒有”作為否定詞表示否定,但兩個“沒有”的連用使得整個構式?jīng)]有否定之義,而具有強調(diào)義?!熬汀弊鳛楦痹~,連接前后部分,表示加強肯定。用“就”來肯定,是因為“就”具有認定或評價“X”對產(chǎn)生現(xiàn)象/結果“Y”的作用。如:
(5)莊則棟:因為我不自信就不可能挑戰(zhàn),沒有挑戰(zhàn)就沒有斗爭,我也不可能從驚濤駭浪上走過來。
(6)因為大部分的非洲人都相信沒有悲傷就沒有快樂,沒有死哪會有生。
在上述例句中,例(5)表示“挑戰(zhàn)”在發(fā)生“斗爭”這一現(xiàn)象時起重要作用,例(6)表示“悲傷”對“快樂”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構式中,“X”與“Y”存在一定的語義關系,整個構式強調(diào)“X”所發(fā)揮的作用,“就”在構式中發(fā)揮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由此我們將構式“沒有X就沒有Y”的構式義概括為“突出強調(diào)X對于結果Y的產(chǎn)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示對某物/某人/某事件的評價或認定”。
(二)“沒有X就沒有Y”構式類型
根據(jù)詞性來說,“X”與“Y”都可以由名詞性(NP)、動詞性(VP)、形容詞性成分(AP),以及其他特殊成分(如字母、縮寫等)充當。因此,根據(jù)詞性來分類可以分為九類以及特殊類,限于篇幅,本文對該構式的功能分類不再具體闡釋。而從模因論的角度出發(fā),構式框架“沒有……就沒有……”是常項,看作模標,構式中的“X”與“Y”是變項,看作模槽。可變的模槽不斷出現(xiàn)新成分而使得構式本身具有強大的能產(chǎn)性,從而滿足特定的認知和表達需要。因此,根據(jù)兩個模槽之間相互的語義特點將此構式分為以下三類:
1.“X”同“Y”異
(7)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西藏。
(8)沒有自由就沒有生命的尊嚴,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沒有自由就沒有創(chuàng)新。
(9)沒有規(guī)模就沒有效益,沒有規(guī)模就沒有特色,沒有規(guī)模就沒有實力。
在“X同Y異”這類語例中,“X”具有高度總結性,強調(diào)在“X”的作用下而產(chǎn)生了“Y”的結果。如上例中,沒有“自由”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呢?“生命的尊嚴、道德、創(chuàng)新”是不同人對于“自由”在此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因此,整個結構對“Y”所產(chǎn)生的結果具有高度的評價性和主觀認定性。
2.“X”異“Y”同
(10)沒有父母就沒有我的今天,沒有你就沒有我的今天,沒有高先生就沒有我的今天。
(11)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發(fā)展,沒有和平就沒有發(fā)展,沒有差別就沒有發(fā)展。
在“X異Y同”中,與“X同Y異”相反的是,“Y”具有高度總結性,在“X”的作用下產(chǎn)生“Y”結果。如上例,產(chǎn)生“我的今天”這樣的結果是由于“父母、你、高先生”的作用。在這里,“X”具有主觀認定性,強調(diào)其作用。
3.“X”異“Y”異
(12)沒有苦就沒有樂,沒有公平就沒有和諧,沒有悲傷就沒有快樂。
(13)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沒有軟弱就沒有道德,沒有平靜就沒有智商。
從語料的收集來看,“X異Y異”這一類結構占大多數(shù)。因為“X”與“Y”的任意性,從而使得該結構產(chǎn)生一些非常規(guī)的搭配。如:“沒有壞人就沒有好人、沒有苦就沒有樂”這樣“X”與“Y”語義矛盾、形式上悖反的搭配;以及“沒有酸就沒有潰瘍、沒有零食就沒有靈感”這樣看似無理據(jù)的搭配。由于這類結構的存在,使得“沒有X就沒有Y”構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及能產(chǎn)性。
三、構式“沒有X就沒有Y”的生成動因
“沒有X就沒有Y”這一構式在民國時期的小說中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且構式本身具有高度能產(chǎn)性。但在此構式普遍使用之前,“沒有……,就沒有……”這樣的組合使用較為常見,從中間有關聯(lián)詞或標點符號連接到完全緊縮為這一構式,那么其生成動因是什么?本文將從壓縮與整合、認知語言學中的相似原則這兩個方面分析。
(一)壓縮與整合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中“就”的義項非常豐富,可以做動詞、介詞、副詞、連詞。“沒有X就沒有Y”構式中“就”用于聯(lián)結彼此存在條件關系的構式前后兩段,是關聯(lián)副詞。從語料來看,“沒有X就沒有Y”經(jīng)過演化而來,具體的演化過程如下(根據(jù)語料先后順序所得的結論):
A.如果沒有X,就沒有Y:如果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chǎn)。
B.沒有X,就沒有Y: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chǎn)。
C.如果沒有X就沒有Y:如果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chǎn)。(B句與C句交叉進行)
D.沒有X就沒有Y: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chǎn)。
從上面的演變過程來看,從A句到D句,句子越來越短,就是壓縮與整合的過程,此處的“壓縮”是指刪除句法結構中的某些成分以減少句法結構的語碼長度。在“沒有X就沒有Y”構式形成中,“如果”與標點符號被省略,構式整體長度減少,中間無停頓而更緊縮。所謂“整合”,是指句法結構成分在組配運用時,其構成的結構整體的意義不能從其組成部分中作出可靠預測(王寅,2009),實則就是強調(diào)“部分之和大于整體”。正如Langacker(1987,1991,2000)所說:“語言僅呈現(xiàn)出部分組合性,主要遵循整合原則?!薄皼]有X就沒有Y”的構式義雖然與其構成成分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但是并不能單從構成成分中簡單推導出來。A句到B句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如果”被刪略,但表示條件關系的副詞“就”仍保留,使得前后段的條件關系得以凸顯。A句、B句到C句、D句主要在于標點符號的省略,句子的前后段逐漸進行壓縮。因此,“沒有X就沒有Y”的構成主要在于條件關聯(lián)詞、標點符號的省略,不斷縮減條件關系從句的長度,壓縮與整合而成。
(二)認知動因
“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以認知為出發(fā)點,研究語言形式和意義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人對世界的感知、經(jīng)驗、觀察事物方式如何影響人們對語言的使用”。因此,認知語言學是解釋語言學,重在揭示支撐語言事實背后的規(guī)律和動因?!皼]有X就沒有Y”構式的生成可以從認知語言學中的完形結構和凸顯性原則中尋求解釋,而象似性原則是構式前后項語序形成的動因。
1.完形結構和認知凸顯性
“完形”是心理學上的概念。完形心理學提出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觀點,對語言學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啟發(fā)意義。完形感知是將感知對象整合為一個整體視覺——心理表征。而構式語法中也強調(diào)“部分之和大于整體”。沈家煊(1999)提出“一個句式是一個完型,一個整體結構”的觀點?!皼]有X就沒有Y”構式由前項“沒有X”與后項“沒有Y”構成,由副詞“就”連接前后項,前后項都有“沒有”這一常項,且形式上相似,因此我們將構式“沒有X就沒有Y”視為完形結構。當然,構式“沒有X就沒有Y”的整體意義并不是前后項的簡單相加,這正是完形結構對意義形成的作用所在。如:
(14)決策是為達到確定的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也無法決策。
(15)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豐富的想象是“靈感”的土壤,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
在上例中,“沒有X就沒有Y”這一構式的使用,突出強調(diào)了“目標”對“方向”,“想象”對“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作用,著重肯定了“目標”“想象”的重要性。整個構式在語句中發(fā)揮評價作用,一些語義和語用功能由構式的完形結構而產(chǎn)生。
“沒有X就沒有Y”構式是一個完形結構,語義由結構整合而成。沈家煊(2006)曾用漢語的實例來闡釋凸顯原則在結構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沒有X就沒有Y”這個完形結構中,由于構式中前后項中有相同成分“沒有”,使得“X”和“Y”具有了認知凸顯性,整個構式強化了“X”與“Y”之間的語義及其關系。凸顯感知中的關鍵部分,尤其當“X”與“Y”語義相反時,“X”與“Y”的關系凸顯更為明顯。例如“沒有苦就沒有樂”中,在認知上“沒有苦”相對的就是“有樂”,而用相反的“沒有樂”來連接,使得前后的條件關系凸顯,強調(diào)了“如果沒有苦,那何嘗會有樂”。此外,從該構式的形成過程來看,“X”與“Y”具有條件關系,兩個相同的“沒有”在“就”字連接下,使得其后段的結果更加凸顯。
2.相似性原則
語言的形式與內(nèi)容之間存在必然聯(lián)系,并且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是有理據(jù)性的。
“語言結構反映人們在對客觀世界的知覺和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概念和概念結構,也就是說,語言的結構與人的經(jīng)驗結構之間有一種必然聯(lián)系,認知語言學中的相似性是指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即語言結構直接映照經(jīng)驗結構?!?/p>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在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促動下,假設條件復句不斷壓縮與整合,最終質(zhì)變?yōu)椤皼]有X就沒有Y”構式。在這一過程中,相似原則發(fā)揮重要作用,主要是距離相似原則和時間相似原則所起到的促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距離相似原則和時間順序相似原則都屬于相似性原則的內(nèi)容。關于“距離相似原則”,沈家煊先生(1993)曾舉例說明:“英語限制性定語從句與被修飾的名詞挨得緊,同在一個語調(diào)拱度內(nèi),而非限制性定語從句與名詞斷開(引者注:被逗號‘,隔開),有自己的語調(diào)拱度?!本涫缴铣煞种g被逗號“,”隔開,兩者形式上相對疏遠,語義關系也隨之相對松散。在“沒有X就沒有Y”構式的形成過程中(從A句到D句),關聯(lián)詞“如果”和標點符號(,)逐漸刪略,“沒有X”與“沒有Y”之間線性距離逐漸縮短,語義關系也逐漸緊密。如在“沒有X,就沒有Y”這一結構中,“X”與“Y”的語義關系并不能直接判斷為條件關系。如:
(16)沒有抽象,就沒有藝術
→如果沒有抽象,就沒有藝術/因為沒有抽象,所以就沒有藝術/倘若沒有抽象,就沒有藝術等等
(17)沒有抽象就沒有藝術
→如果沒有抽象就沒有藝術/?因為沒有抽象所以就沒有藝術(無語料)
如上例利用關聯(lián)詞來檢驗“X”與“Y”之間的語義關系,說明距離象似原則在該構式形成中發(fā)揮的作用。此外,從語言表達與“圖形一背景”的關系來看,語言形式越復雜,成為背景成分的內(nèi)容越多;語言形式越簡單,成為背景成分的內(nèi)容越少。從“沒有x就沒有Y”構式來看,其構式由“沒有X”“就”“沒有Y”三個構件構成,“沒有X”與“沒有Y”為同形構件,實則該構式是由兩個構件“沒有……”和“就”構成。從該構式的形成過程來看,關聯(lián)詞“如果”和標點符號均為背景成分,雖然“沒有X就沒有Y”這一結構在條件復句中得以顯現(xiàn),但畢竟“如果……就……”結構的存在使得“沒有X就沒有Y”構式并不能完全凸顯。當這些背景成分被完全淡化,整個“沒有X就沒有Y”構式得以完全凸顯。
除了距離象似原則之外,時間順序象似原則對該構式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動作用,“時間順序象似是指語言結構的排列或組合順序反映人們經(jīng)驗的時間順序。也就是說,語言結構的排列順序與現(xiàn)實世界的自然順序相吻合。”戴浩一為了解釋漢語里的語序現(xiàn)象提出了一條時間順序原則,該原則認為兩個句法單位的相對次序決定于它們所表示的概念領域里狀態(tài)的時間順序?!皼]有X就沒有Y”構式中“X”與“Y”的構成成分較為豐富,無論是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成分,X與Y都具有時間順序性。如:
(18)他說,我是個工商戰(zhàn)線的新兵,沒有調(diào)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
(19)“沒有改革就沒有持續(xù)發(fā)展。所以,……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
在上例(18)中,“調(diào)查研究”發(fā)生在“發(fā)言權”之前,而不能“沒有發(fā)言權就沒有調(diào)查研究”;例(19)中“改革”發(fā)生在“持續(xù)發(fā)展”之前,進行“改革”之后有了“持續(xù)發(fā)展”,而不能為“沒有發(fā)展就沒有改革”。因此,“沒有x就沒有Y”中“X”與“Y”發(fā)生或存在的時間決定了其構式中構件的語序。
四、結語
“沒有……就沒有……”這一格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早就出現(xiàn),最初由關聯(lián)詞及標點符號相連接,但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逐漸演變?yōu)椤皼]有X就沒有Y”結構。根據(jù)Goldberg對“構式”的闡釋以及“沒有X就沒有Y”結構在結構一語義上的特點,我們將此稱為“沒有X就沒有Y”構式,構式義為“突出強調(diào)X對于結果Y的產(chǎn)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示對某物/某人/某事件的評價或認定”。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構式“沒有X就沒有Y”可以分為“X同Y異、X異Y同、X異Y異”三類,每個類別上都有不同的特點顯現(xiàn)。此外,“沒有X就沒有Y”構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的條件復句經(jīng)過壓縮與整合,最終質(zhì)變?yōu)椤皼]有X就沒有Y”構式?!皼]有X就沒有Y”構式作為一個完形結構,在演變過程中整個結構不斷得以顯現(xiàn),其X與Y之間的語義關系也得以凸顯。并且,在象似原則,尤其是距離象似原則和順序象似原則的促動下,“沒有X就沒有Y”構式逐漸形成,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及能產(chǎn)性,適應不同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
作者介紹:李靜,女,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