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春,正月,丁卯朔,改元a。群臣上尊號曰圣神文武皇帝b,赦天下。始用楊炎議c,命黜陟使與觀察、刺史“約百姓丁產(chǎn),定等級,改作兩稅法。比來新舊征科色目,一切罷之;二稅外輒率一錢者,以枉
法論”d。
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diào),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diào)e。玄宗之末,版籍浸壞f,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fù)常準(zhǔn)。賦斂之司增數(shù)而莫相統(tǒng)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g,新故相仍,不知紀(jì)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h,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yōu)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民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a,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yīng)費用及上供之?dāng)?shù)而賦于人b,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c;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d;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e,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diào)雜徭悉省,皆總統(tǒng)于度支f。上用其言,因赦令
行之。
(選自《資治通鑒》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
a 改元建中,建中元年為公元780年。
b 圣神文武皇帝:即唐德宗李適(kuò),生于742年,779年即位,805年去世。
c 楊炎(727—781):字公南。代宗時為中書舍人,德宗即位提拔為宰相。
d 黜陟使:朝廷因事臨時派出巡視地方的大臣。 觀察:即觀察使,是各道固定設(shè)置的負(fù)責(zé)監(jiān)察州縣行政的官員。
e 兩稅法之前,租庸調(diào)制是唐朝主要的賦役制度,租即田租(土地稅)、庸即丁庸(成年人的徭役)、調(diào)即戶調(diào)(家庭財產(chǎn)稅)。均采取固定稅率,田租每丁2石(理論上以每丁受田百畝為前提),丁役20日(可以交錢代役,每日絹3尺),戶調(diào)絹2丈、棉3兩。
f 玄宗之末,版籍浸壞:指唐玄宗末年,人口逃亡嚴(yán)重。版籍,戶口登記。
g 色目:這里指各種征稅名目。
h 當(dāng)時的官員和僧道人士可以免除賦役。
a 浮戶:沒有著籍的逃戶。
b 上供之?dāng)?shù):上交中央的賦稅數(shù)目。兩稅法分留成地方和上供中央兩部分。留成地方的部分又有留州和送使(送節(jié)度使)之別,后者在唐憲宗時期得到改革。
c 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不管是本地落籍的居民,還是外來人戶,一律以居住地為原則登記戶籍。這相當(dāng)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常住人口”。
d 丁、中:唐朝把人口分成丁、中、老、小?!短茣肪戆耸濉秷F(tuán)貌》記載,唐初一般十六歲入中,二十一歲成丁。其后略有變化(天寶三載改為十八歲入中,二十三歲入丁)。入中、入丁,其負(fù)擔(dān)的賦稅徭役有所不同。此處規(guī)定,不看年齡,而以貧富差別為征稅依據(jù)。雖然兩稅法之后,并沒有完全取消丁役,但是,主要按照財產(chǎn)而不是人頭征稅的趨勢,則從此確立。
e 此句是說在全國各地販易的行商,按照三十分之一的稅率征稅。
f 總統(tǒng)于度支:度支指尚書省戶部的度支司,但一般由特別任命的度支使來主持此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