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蔣社偉,張勝
[焦作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醫(yī)院 放療科,河南 焦作 454000]
隨著放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精確放療已成為常規(guī)放療。在治療計劃的執(zhí)行階段,射野位置和患者擺位都會存在誤差,甚至出現(xiàn)一些嚴重的錯誤,因此位置驗證是非常必要的[1]。圖像適時引導是現(xiàn)代腫瘤精確放射治療的最新技術之一,有效降低了靶區(qū)移位、變形、擺位的誤差,但在一些基層放療單位還不能普及最新圖像引導技術。本文通過CT治療計劃系統(tǒng)(CT-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CT-TPS)與電子射野影像裝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 EPID)在頭頸部腫瘤首次放療擺位中的誤差對比分析,討論兩種方法在位置驗證中的精確性,進一步做好基層放療單位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接受放射治療的頭頸部腫瘤患者37例,男28例,女9例;年齡25~79歲,中位年齡65歲?;颊咭话闱闆r較好,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卡氏行為狀態(tài)評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評分均≥70分,其中鼻咽癌11 例,腦膠質瘤13例,腦轉移瘤6例,甲狀腺癌4例,舌癌3例。
1.2.1 體位固定 熱塑膜固定技術的應用能夠減少擺位誤差[2],首先將頭頸肩熱塑膜置入68℃恒溫水箱中6 min,患者平躺于頭頸肩固定底板,依據(jù)患者情況選擇合適頭枕,雙手置于體部兩側,將經恒溫水箱浸泡過的頭頸肩熱塑膜完全敷貼于患者體表,根據(jù)患者體表輪廓塑型,15 min后完成體位固定,并標記患者信息。
1.2.2 CT模擬定位 采用飛利浦64排容積CT增強掃描模擬定位,在激光定位系統(tǒng)下,采用三點定位法,在距離腫瘤較近且呼吸動度較小的部位標記Mark點,貼鉛標。掃描范圍上界至顱頂,下界至主動脈窗,平靜呼吸下曝光,螺距1,掃描層厚3 mm。掃描的序列圖像通過DICOM3.0傳至醫(yī)科達Monaco5.11治療計劃系統(tǒng)。
1.2.3 計劃設計 醫(yī)生在Focal工作站勾畫靶區(qū)并由上級醫(yī)師審核。物理師采用Monaco5.11計劃系統(tǒng)制作固定野動態(tài)調強治療計劃,計劃審核后做劑量驗證(要求通過率>95%),并將計劃傳輸至醫(yī)科達precise加速器,參考圖像0°、90°數(shù)字重建影像(digital reconstruction radiograph, DRR)傳輸至EPID(蘇州雷泰IVS)工作站。
1.2.4 首次擺位驗證 同一患者采用CT-TPS和EPID兩種方法進行首次擺位驗證。
1.2.4.1 CT-TPS 計劃設計完成后,TPS生成的坐標數(shù)據(jù)傳至CT模擬定位機配置的三維移動激光定位系統(tǒng)?;颊咴谀MCT機上擺位,以Mark點為原點,根據(jù)TPS生成的坐標數(shù)據(jù)將激光線自動移至射野等中心,標記治療點并貼鉛標,二次掃描CT(掃描條件同前)。圖像傳至Monaco-TPS,與計劃CT進行圖像融合。Monaco-TPS圖像融合采用互信息算法,3種融合方式:自動融合(automatic fusion, AF)、感興趣體積融合(volume of interest, VOI)、點對點融合(point registration,PR),本次研究采用自動和感興趣體積相結合,提高配準的精度。圖像融合后,利用Monaco-TPS軟件工具,將治療中心跳轉至計劃射野中心,通過復核計劃射野中心十字線與二次CT治療中心鉛標的重合度,獲取患者X(左右)、Y(頭腳)及Z(前后)3個方向上的線性誤差,見圖1。
1.2.4.2 EPID 患者在加速器上擺位,以Mark點為原點,同樣根據(jù)TPS生成的坐標數(shù)據(jù)將激光線移至射野等中心,標記治療點。啟動EPID圖像采集板,單曝光采集0°、90°MV級圖像,將獲取0°、90°標記有射野中心的MV級圖像與TPS重建的標記有射野中心的0°、90°DRR片進行配準,主要采用頭頸部顯著骨性標記進行手動配準,如鼻中隔、眼眶、下頜、椎體及棘突等。利用軟件工具,通過手動配準自動計算出患者X、Y及Z 3個方向上的線性誤差,見圖2。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軟件,對CT-TPS與EPID在首次治療擺位中兩組誤差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CT-TPS圖像配準示例
圖2 EPID圖像配準示例
在頭頸部腫瘤首次放療擺位中,采用CT-TPS與EPID兩種方法獲取患者X、Y及Z 3個方向上的線性誤差,通過回顧性對比分析,兩種方法的誤差雖稍有差別,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CT-TPS和EPID擺位誤差對比(±s, cm)
表1 CT-TPS和EPID擺位誤差對比(±s, cm)
方向 例數(shù) CT-TPS EPID t值 P值X 37 0.101±0.101 0.088±0.111 0.360 0.722 Y 37 0.158±0.122 0.129±0.131 1.159 0.264 Z 37 0.063±0.051 0.087±0.100 -0.819 0.425
放射治療技術的發(fā)展,靶區(qū)適形度越來越高,劑量跌落更快,位置輕微偏差導致放療劑量產生較大差異[3]。開展三維精確放射治療前,必須進行位置驗證,一些基層放療單位還不能普及最新圖像引導技術,比如: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軌CT(CT-on-rail)、呼吸門控和靶區(qū)追蹤等。EPID作為一種常用的二維放療圖像引導技術,具有省時、價格相對合理及簡便等特點[4]。對于不具備EPID的基層放療單位,可以有效利用TPS的圖像融合模塊,通過二次掃描CT進行位置驗證,確定計劃射野中心和治療射野中心的復合度,此方法報導較少。
頭頸肩熱塑膜固定技術可提高頭頸胸部擺位精度,減少正常組織受照,提高患者生存質量[5],準確度、重復性較好,且頭頸部骨性標志較多,受呼吸運動影響較小,因此選取的頭頸部腫瘤患者均采用該固定方式,以便更準確獲取研究數(shù)據(jù)。首次放療前的位置驗證尤其重要,是精確放射治療擺位的基準[6],對37例頭頸部腫瘤患者首次放療擺位采用CT-TPS與EPID兩種方法進行位置驗證,獲取患者兩組X、Y及Z 3個方向上的誤差值,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對比分析,兩種方法雖稍有差別,但3個方向的誤差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各個方向的誤差均小于0.2 cm,符合臨床要求。龍騰飛等[7]研究三維的配準比二維的配準,更能直觀地反映出配準誤差,更容易被臨床醫(yī)生所接受,這是基于在CT室(in room CT)的研究。CT-onrail是滑軌CT和直線加速器同一機房,共用治療床的圖像引導系統(tǒng)[8-9]、CBCT是加速器自帶的KV級CT,CT-TPS做位置驗證基于模擬定位CT和TPS相結合,與前者相比有一定劣勢,但屬于三維的圖像配準,與醫(yī)科達Monaco-TPS聯(lián)合應用,能夠精確反應出誤差,Monaco-TPS圖像融合采用互信息算法,3 種融合方式:AF、VOF、PR,3種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需聯(lián)合應用,提高圖像配準精度,誤差數(shù)值可精確到0.01 cm。EPID采集的MV級圖像圖像分辨力低,軟組織圖像較DRR相對豐富,TPS重建的DRR圖像主要對骨組織成像,是屬性不同圖像配準,誤差數(shù)值可精確到0.1 cm,增加了誤差評估難度,優(yōu)勢是可以在線驗證、省時省力,目前EPID在放療設備質控、劑量驗證方向的應用研究較多[10-14],前景廣闊。
綜上所述,通過對37例頭頸部腫瘤首次放療位置驗證的研究,CT-TPS與EPID兩種位置驗證方法均能準確提供誤差數(shù)值,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滿足臨床要求,對于基層放療單位,兩種方法可以聯(lián)合使用,也可單獨使用,CT-TPS位置驗證在EPID出現(xiàn)故障時可以替代EPID。
[1]胡逸民. 腫瘤放射物理學[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9: 463.
[2]吳冰, 付爽. 熱塑體膜固定技術在胸腹部腫瘤放療中的應用 [J]. 中國醫(yī)療設備 , 2008, 23(12): 87-88.
[3]申紅峰, 王小深, 歐光明, 等. 基于圖像引導下頭頸部腫瘤放射治療患者擺位誤差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醫(yī)學裝備, 2016,13(10): 22-23.
[4]程光惠, 武寧, 韓東海, 等. 不同體位固定技術在胸腹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應用比較[J]. 中國腫瘤, 2010, 19(10): 702-704
[5]李金凱, 李彩虹, 王沛沛, 等. 頸胸部腫瘤應用頭頸肩體熱塑膜放療的擺位誤差[J]. 江蘇醫(yī)藥, 2013, 39(4): 443-445.
[6]鄧鵬, 龐學利, 張艷玲, 等. 錐形束CT對頸部腫瘤調強放療擺位誤差的探討[J].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09, 14(8): 743-745.
[7]龍騰飛, 王凡, 孔令玲, 等. In room CT與電子射野影像系統(tǒng)在頭頸部腫瘤圖像引導放射治療中配準的對比研究[J]. 安徽醫(yī)藥 , 2016, 20(2): 279-282.
[8]周夢熙, 王凡, 董東, 等. CT-on-rail圖像引導技術在肺癌放療中的應用[J].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 51(10): 1477-1480.
[9]夏幫傳, 徐子海, 廖福錫. 基于CT-on-rai系統(tǒng)開展的圖像引導自適應放療研究進展[J]. 中國醫(yī)療設備, 2013, 28(1): 62-65.
[10]Sun B, Goddu SM, Yaddanapudi S, et al. Daily QA of linear accelerators using only EPID and OBI[J]. Med Phys, 2015, 42(10):5584-5594.
[11]孫彥澤, 談友恒, 文萬信. 非晶硅電子射野影像系統(tǒng)用于加速器照射野劑量學特性的研究[J]. 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2012, 32(4): 395-397
[12]Gambirasio A, Colleoni P, Bianchi C, et al. Long period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MLC leaves position acquired in a daily QA program using EPID images[J]. Phys Med, 2016, 32(1): 25-25.
[13]Yaddanapudi S, Cai B, Sun B, et al. Using an 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 (EPID) for correlating linac photon beam energies[J].Med Phys, 2015, 42(6): 3517-3520.
[14]陳利軍, 谷曉華, 楊留勤, 等. 基于放射治療圖像引導對放療設備進行質控檢查[J]. 中國醫(yī)療設備, 2017, 32(1):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