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耿歡歡
——上一期講解了:三、漢字的人文特色與藝術美特征。這一期講解:
四、漢字是東方文化(國學)的本源
古人以象形文做表意偏旁組合漢字,使?jié)h字以形表意,直接表達漢民族人思想,因此,漢字是東方文化(國學)的本源。
象形文,在甲、金文中像面朝左側立的人形,用作意旁(人字旁;人的變寫,立人旁),多表示“人、人之類別、品性及行為”之意義。
〔仁〕會意字,以人、二合而示意:
1.「本意」二人以上者當彼此親愛。于是,早年從事過“儒”這個職業(yè)的孔子,就首次把“仁”這個詞用于他的倫理思想表述中,從而提出了“仁愛思想”,且作為他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后,孟子對他的“仁愛思想”作了明確的解釋:“仁者愛人?!保ㄒ姟睹献印るx婁下》)那么,人們怎么去愛別人呢?孟子曰:“老(敬愛)吾老,以及(推及、顧及)人之老;幼(愛護)吾幼,以及人之幼。”(見《孟子·梁惠王》)即孟子認為:人們首先在家里“親其親,愛其幼。”此為人之天性,而人之天性可以借“推己及人”的方式去愛他人與整個社會。那么,孟子“推己及人”方式符合人之心性嗎?我們不妨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來證實一下:
例如有人當看到身邊的老人或孩子上下車不方便時,就上前扶一把;再如:有一位中年婦女在看到四川汶川地震的報道后凄惻地說:“一眨眼就被蓋到底下,誰家都有老人,誰家都有兒女,誰家看了,誰家心疼?!彼贿呎f著,一邊捐贈著錢物。
——凡此“當看到……就會……”就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方式。此方式用于我們日常人際相處中,就是將心比心,能從對方著想,感知對方的境遇與感受。如此而知:儒家的“仁愛思想”及“推己及人”的方式符合人之心性的,因此,儒家的“仁愛思想”成為了東方漢民族人的正統(tǒng)思想,且內化為人之性格,流淌在人們的血脈中,而儒家的“仁愛思想”的創(chuàng)立是源于漢字“仁”的以形表意。
象形文,在甲、金文中像小孩形,用作意旁,多表示“孩子”之意義。
〔孝〕會意字,上面是老字的簡寫,指老人;與子合而表意:
1.「本意」孩子扶著老人行走,借此表孝敬。故《孝經(jīng)》里說:“夫孝,始于事(侍奉)親?!?/p>
會意字,在小篆中,上部是“行”左半變寫,下部為“止”(腳形),合而表意:人(足)行走在路上。用作意旁,多表示“行走、在路上、道路”之意義。
〔達〕形聲字。
1.「本意」(人)在大路上行走(有暢達意)。
2.「引」得志、富貴。于是,孟子就著“達”之引申義提出了“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主張(見《孟子·盡心上》),認為人應該積極入世,追求功名,一旦得志與富貴,就當兼濟天下人??芍斑_則兼濟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
以上,我們分別用了“仁”、“孝”、“達”三個漢字推求儒家思想;下面,我們用“道”與“逍遙”來推求道家思想。
1.「本意」人行走在路上。
2.「引」途徑、方法。
3.「引」規(guī)律、道理。于是,老子認為有著“規(guī)律”意義的“道”就是客觀存在的物,他在《老子》二十五章對“道”作為物的特征作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p>
老子
依照老子的描述,我們可知:“道”確實是一種有著永恒不變規(guī)律的物,是一種生命體,它渾然一體,其大無外(邊緣),其小無內(核心),呈虛無態(tài),其性情為恬淡虛無;其在運行中,性態(tài)似于水類,而后水生木,木生火,漸為炎熱,最終導致大爆炸,即開合,產(chǎn)生了空間稱為宇,同時產(chǎn)生了時間稱為宙;而清陽上升為天,濁陰下降為地——這就是道生天地,“道”是天地的始祖,是天地的本源。
其后,老子認為:“道”仍然在自然運行中,人類作為天地間的一部分,應該遵循“道”的自然規(guī)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ㄒ姟独献印ざ逭隆罚┘慈祟悜摮缟凶匀?,且復歸于那種淳樸的自然狀態(tài)中,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且順乎本心,保持清靜而不強為,不妄為,知其不可而不為——此即老子“無為”思想。
1.「本意」作、做。而老子認為:“無為”則可使人生安適,天下太平,即“無為而治?!被颉盁o為而無不為?!?/p>
例如:人之于飯館見飯菜不可口,也不干凈,即順乎本心,不勉強去吃(無為),而回家做而餐之,覺心安理得,很安適(有為)。
再如:人之物欲為外求于物,天地、水源、空氣為物之本源,人生存其間,正如嬰兒在母懷中汲取滋養(yǎng);然而,人類因物欲太過,大工業(yè)發(fā)展大而為之,強而為之,妄而為之,結果造成土地、水源、空氣嚴重污染,人們整個冬季里多帽檐掩眉,口罩遮目,近不見樓窗,遠不見天日,那還有清新空氣可以汲取呢?可以汲取的只有霧霾中的煙塵顆粒!此正如嬰兒在母懷中自破其乳,自竭其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違老子:“不妄為、知其不可而不為”的“無為”思想;而現(xiàn)在開始治理了,是否有些“美人遲暮”之感呢?試想最初不作妄為,不就可以“無為”而天下大治了嗎?
所以,我以為老子提出的“無為”是在啟示現(xiàn)實中人:人之生命活動與欲求應該與天地、日月相適應,以天然、淳樸、本真為做人處事本色,這才是老子“道家”的核心思想,這才是“道”家思想的本質與精華所在;而“無為”只是道家核心思想的表層體現(xiàn),如同我們提出的一個口號而已。而在我們內心里是崇尚道家思想的,如我們旅于山水之間時,覺得走那種花木間自然生成的山石小徑或泥土小徑,比走人工砌成的水泥路更為自然、本真;更為清幽、恬淡;也更為愉悅。正因為如此,道家思想成為了東方漢民族人繼儒家之后又一種思想心性。
山石小徑
莊子
〔逍遙〕形聲字。
1.「本意」人休閑漫步,表現(xiàn)出一種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意態(tài)。于是,莊子用“逍遙”一詞用作題目,寫就了他的《莊子》一書的代表作《逍遙游》,從而表達他作為道家重要代表人物之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若夫乘(順應)天地之正(本性),而御(駕馭)六氣之辯(變化),以游無窮者(人生與宇宙之無窮無盡的境界中),彼且惡(wu)乎待哉(他們將憑借什么呢)?故曰:至人(修養(yǎng)最高的人)無己,神人無功(利),圣人無名(聲)?!?/p>
這幾句話什么意思呢?莊子認為:“道”生成了天地萬物,作為天地萬物間的人就應該順應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恬淡),而淡泊自我,且超脫自我(無己),不為紅塵世俗中的功名利祿所羈絆,也不必認真去分辨人世間的是非善惡與得失,只有如此,人才能悠然自得、適心任性、無所拘束地遨游于人生與宇宙之無窮無盡之境界中——這就是莊子認為的人生之《逍遙游》境界。
相對于儒家“人應該積極入世,追求功名利祿,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老莊道家思想是“超然出世”的,我們感覺上有些消極,然而從境界上說,儒家只是“入乎其內”,追求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而道家則是主張人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胸襟、眼界在天、地、人之間,從此角度或意義上說,道家的境界要高于儒家。尤其是莊子思想在啟示現(xiàn)實紅塵中人,不僅僅是要為功名利祿而活,更重要的是為自己本身的真性情而活,去求得人之真性情才有的哪一種最高境界的快樂。我以為這是《莊子·逍遙游》思想境界本質與精華之所在。
正因為如此,莊子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痛苦掙扎的人們,特別是為古今最初接受儒家思想追求功名,而后認知到官場腐敗,不愿再與之同流合污;或政治上失意,或遭貶謫的讀書人、仕者開辟了一片可以退守于此的“逍遙家園”,退守生活于此的人士如陶淵明、李太白、蘇軾等,至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士就無以計數(shù)了。
如此而知:老莊道家思想與儒家學說如黃河、長江構成了中華民族心性的兩大源流,人們心中不可沒有孔子、孟子與老子、莊子思想的主導與支撐,就如同人們生存不可沒有黃河、長江水源的滋育。
陶淵明
蘇軾
象形文,在甲骨文中像拾階而上的土山形,用作意旁(阜字旁),多表示“山野、院墻、臺階”之意義。
〔陰〕形聲字。
1.「本意」山的北面(日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陽〕形聲字。
1.「本意」山的南面(日光能照到的地方)。
——一座山可分為陰陽兩面。于是古代哲人把陰與陽此本義作引申創(chuàng)立了漢民族樸素的“陰陽學說”。即古人把在對宇宙萬物觀察中所發(fā)現(xiàn)的相對立的兩種物象都歸屬于陰與陽。例如:天與地;日與月;朝與夕;晝與夜;春夏與秋冬;山岳與水流;男人與女人;雄性與雌性。古人認為此兩種事物相互交替、推移與作用,始能化育、萌生新的事物,因此,宇宙萬事萬物(包括人類)才得以發(fā)展興盛。如:“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見《易經(jīng)·素辭》)
而此陰陽學說得以闡述與運用,是在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部偉大的哲學與醫(yī)學著作《黃帝內經(jīng)》中,其《素問》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規(guī)律)其《靈樞》中言:“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參:參與;應:適合、適應)即人應該遵循天地萬物之陰陽規(guī)律,簡言之:“人與天地相適。”
怎么相適呢?《黃帝內經(jīng)·靈樞》說:“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住,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倍端貑枴氛f:“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秋三月,夜臥早起,與雞同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早臥晚起,以待日光?!?/p>
如此,古人認為:“(人)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作妄勞,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見《素問·上古天真論》
從上述而知:陰陽學說給予我們對天地萬物規(guī)律的認知和對做人、生活的啟示是深遠、巨大的。
黃帝內經(jīng)
象形文,在甲、金文中像半月之形,用作意旁(月字旁),多表示:“月、月光、時間”之意義。
〔月〕象形文。
1.「本意」月,月相。從月相看:一月之中多為半月(或缺月)之形,因此,古人造字即以半月為形,這似乎表達出漢民族人以月相來對應或表現(xiàn)人世生活情狀的思想,即古代哲人已認知到人之生活,人之生命欲求的滿足程度,是難以圓滿的,直白的說:人生如月,多在缺憾之中,尤其是人之情愛生活,多在月半與月圓之間,于是,大詩人(兼哲人)蘇軾從月相推求人之情感生活,寫就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且感傷而發(fā):“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從而創(chuàng)立了東方文化(國學)中所獨有的“月相文化”。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之物欲與功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淡化、甚至排斥情愛,使得紅塵中許多人難以獲得真情、真愛,而過著“清風拂簾幃,缺月照幽房”的生活。因此,人生多可喜,亦多可悲,悲者,離缺也。
晨月
從上述所舉5個象形文所組合的10個漢字之分析、推求中而知:漢字“以形表意”不但直接表達(闡發(fā))漢民族人之思想,而且還直接表達出漢民族人之性情,而這種表達體現(xiàn)了東方人長于用情感觀照事物,且用直觀、形象的事物來闡發(fā)抽象道理的的哲思方式,而先哲正是用此哲思方式創(chuàng)立了東方文化(國學),因此,漢字就是東方文化(國學)的本源,而我們以漢字為本源推求國之學,更能通透、深層次的領悟先哲思想的本質與精華所在,從而學到做人、處世與天地萬事萬物的道理,且以此來指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