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
放眼十九世紀的歐洲樂壇,每每談到歌劇、藝術(shù)歌曲、交響曲、協(xié)奏曲等音樂體裁,我們總會想起瓦格納、柴可夫斯基、圣-桑等偉大的作曲家;每每談到器樂演奏,我們總會想起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偉大的演奏家。
然而,在每一種體裁中都留下杰出作品,并且精于器樂演奏的音樂家似乎并不多見,法國作曲家、小提琴家本杰明·戈達(Benjamin Godard)便是其中一位。他出生于1849年,一生中共創(chuàng)作了八部歌劇、五首交響曲、一百多首歌曲以及多首鋼琴和小提琴協(xié)奏曲、弦樂四重奏、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獨奏鋼琴曲、練習曲等,每一種體裁都有傳世經(jīng)典,而其小提琴演奏技藝更是得到了世人的贊譽。
本杰明·戈達出生于一個巴黎商人家庭,自幼便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小提琴演奏天賦。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使他能夠跟隨當時巴黎最好的小提琴老師學習演奏,并在十四歲時就進入了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兩年后,本杰明·戈達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小提琴奏鳴曲。1877后,他憑借其三部交響曲《塔塞爾》(Le Tassel)獲得了巴黎市頒發(fā)的作曲比賽一等獎。1878年,本杰明·戈達開始創(chuàng)作歌劇,他的首部歌劇名為《珍妮特的珠寶》(les bijoux de Jeanette),第二部歌劇《薩拉梅亞的佩德羅》(Pedro de Zalamea)和第三部歌劇《喬瑟林》(Jocelyn)分別發(fā)表于1884年和1888年。器樂與聲樂完美結(jié)合是本杰明·戈達的歌劇最為重要的特征,如此精湛的寫作技巧不僅得益于他對于器樂音樂的熟識,同時也得益于其自身高超的提琴類樂器演奏技術(shù)。在本杰明·戈達最為著名的作品《搖籃曲》(Berceuse)中,這一特點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本期附贈的Naxos唱片收錄了由英國小提琴家克羅伊·漢斯利普(Chloe Hanslip)與斯洛伐克國家愛樂樂團聯(lián)袂演釋的本杰明·戈達的三部管弦樂作品,分別是《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Op.131)、《為小提琴和樂隊而創(chuàng)作的浪漫協(xié)奏曲》(Op.35)和《詩意的場景》(Scènes Poètiques for Orchestra,Op. 46)。在這三部作品中,小提琴的創(chuàng)造力與活力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誠然,本杰明·戈達在各個音樂體裁中均有建樹,但小提琴作品無疑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為璀璨的明珠。
《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采用了快-慢-快的傳統(tǒng)三樂章布局。第一樂章開始于小提琴與樂隊交替演奏的柱式和弦,緊接著的是小提琴的下行音階。在強勁有力的開頭之后,樂曲進入了較為抒情的旋律,小提琴拉奏舒緩深情的旋律,樂隊則以安靜簡潔的分解和弦進行伴奏。到了樂章中部,情緒逐漸變得慷慨激昂,具有顯著的浪漫主義音樂特征。在簡短的樂隊陳述之后,獨奏進入華彩部分,重復多次之后以滑奏結(jié)束。主題材料再現(xiàn),并且以慣常的光輝結(jié)束。第二樂章為慢板樂章,樂曲開始于圓號吹奏的朦朧而黯淡的主題,在主題之下,是樂段連續(xù)不斷且力度較輕的柱式和弦伴奏。隨后,小提琴再次拉奏主題,但音色、力度與圓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樂章的插部,樂曲變?yōu)?/8拍而不是開始時的4/4拍。直到詩意的主題再次響起,音樂才重新回到4/4拍。樂曲的最后一個樂章為快板樂章,采用回旋曲式,從同至尾都充滿著嬉戲喧鬧的情緒。
《為小提琴和樂隊而創(chuàng)作的浪漫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時間稍早于《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作品富有試驗性。作品共有四個樂章,而不是傳統(tǒng)的三樂章布局。第一樂章為快板樂章,作為樂章的引子,作品的前十六小節(jié)是鏗鏘有力的樂隊前奏。隨后,小提琴獨奏模仿引子的節(jié)奏型,同樣具有力量感與沉重感。樂曲的第二主題富有詩意的抒情性,在小提琴演奏歌唱的旋律時,樂隊伴奏聲部趨于緩和與安靜。在抒情主題結(jié)束后,樂曲進入一段較為壓抑的部分,色彩黯淡,情緒緊張。最后,音樂在如泣如訴般的弦樂中結(jié)束。第二樂章緊隨第一樂章,情緒延續(xù)著第一樂章結(jié)束時的陰暗抑郁。第三樂章采用坎佐納(Canzone)這一古老的器樂體裁,簡單明快,清新自然。在持續(xù)的如吟唱般的伴奏之上,小提琴拉奏著薄紗似的旋律。這一樂章成為了本杰明·戈達所有小提琴協(xié)奏曲中最負盛名的樂章。第四樂章為快板樂章,具有諧謔曲風格。開始時樂隊急促短暫的、富有戲劇性的音型給本樂章奠定了不安與驚慌的情緒基礎(chǔ)。隨后獨奏小提琴開始拉奏,開始時較為抒情,但緊張的情緒很快便開始蔓延。
《詩意的場景》由四首具有牧歌風格的小曲組成,分別是《在森林中》(Dans les bois)、《在田野中》(Dans les champs)、《在山頂上》(Sur la montagne)和《在村莊里》(Au village),均以歡快、恬靜的情緒為主,音樂語言簡潔,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感覺。
相較于同時代的其他作曲家而言,本杰明·戈達的作品似乎缺少了激情與奔放,內(nèi)斂與安靜占據(jù)上風,這與戈達本人對音樂的理解與審美不無關(guān)系。戈達反對瓦格納作品中夸張的做法,更加反對瓦格納的反猶主義。雖然瓦格納盛極一時,但戈達的作品在當時同樣備受追捧。十九世紀法國著名指揮家帕斯德洛普(Jules Etienne Pasdeloups)就對戈達的作品贊賞有加,甚至允許戈達親自指揮自己的樂隊演奏作品,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本杰明·戈達為后人留下了數(shù)以百計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代表了戈達本人的音樂智慧,同時也是研究十九世紀法國音樂的寶貴財富。
音樂家與樂隊
斯洛伐克國家愛樂樂團
斯洛伐克國家愛樂樂團(Slovak State Philharmonic)成立于1968年,是斯洛伐克的第二個專業(yè)交響樂團。1969年4月,樂團舉辦了首次公開演出,獲得了國內(nèi)外各大專業(yè)機構(gòu)的認可與好評。樂團規(guī)模龐大,有近九十名成員,多來自于各國知名的音樂學院。樂團曾多次赴海外演出,包括里斯本、香港、紐約等地,并多次為拿索斯、馬可·波羅等唱片公司錄制唱片。
柯克·特里沃
柯克·特里沃(Kirk Trevor),國際知名指揮家、教師,出生于英格蘭,畢業(yè)于倫敦市政音樂學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后赴法國、美國留學。1990年,特里沃在美國獲得指揮比賽大獎,開始其指揮生涯。他于1985年至2003年出任諾克斯維爾(Knoxville)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2000年出任密蘇里交響樂團指導,并隨多個國際知名交響樂團進行巡回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