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要:《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應引導家長幫助幼兒做好各方面的入園準備,共同進行幼兒入園的教育??赏ㄟ^教師家訪、親子活動,使幼兒熟悉老師和幼兒園,幫助幼兒舒緩心理緊張,緩解分離焦慮。幼兒初入園的幾周,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幼兒逐步適應集體生活。應當允許家長來園陪同一段時間,以減輕幼兒初入園時分離焦慮。
關(guān)鍵詞:小班;幼兒;分離焦慮
一、問題的提出
新學期開始,對于從未經(jīng)歷過集體生活的新入園的幼兒來講哭鬧是最常見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常常讓家長心疼不已。其主要原因是幼兒對陌生環(huán)境和陌生人所產(chǎn)生的不安全感和恐懼心理。多數(shù)幼兒(主要指未經(jīng)歷集體生活的幼兒)在剛?cè)胗變簣@時表現(xiàn)出依戀親人,不愿入園。有的一離開家,就一路掙扎哭鬧;有的到園后親人一離開,就開始哭鬧;有的……每個幼兒的表現(xiàn)不同,其原因大致相同,研究證實:新入園孩子的哭鬧,是幼兒分離焦慮出現(xiàn)的一種信號,這是孩子對所依戀的人和環(huán)境消失的敏感性反應。分離焦慮能在兒童的依戀系統(tǒng)與探索系統(tǒng)之間建立起一個連鎖機制。這一機制保證兒童以依戀對象為“安全基地”,逐步地去探究環(huán)境,同時又防止兒童離“安全基地”過遠或時間過長。也就是說,它一方面有助于兒童認識環(huán)境,一方面又具有保護功能,因此對兒童的發(fā)展十分重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
1.選擇新生班的依據(jù)
本研究選擇了東興幼兒園小三班作為研究對象。選擇小二班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本研究所研究的是具有普遍性問題,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不需要具有特定性和代表性;二是本園開展社會領(lǐng)域特色活動,教師身在其中便于觀察與記錄;三是本園幼兒家長趨近年輕化、素質(zhì)相對較高,育兒觀念較先進,愿意配合研究。
2.選擇研究對象的依據(jù)
所選的研究對象是2018年9月1日入園的且第一次接受幼兒園小班這一年齡班的教育,年齡在3歲至4歲之間。
3.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作為本研究對象的小班幼兒共有39人,其中有男孩17人,女孩22人,年齡在3歲到4歲之間。
(二)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小班幼兒分離焦慮表現(xiàn)的觀察,了解小班幼兒分離焦慮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通過對小班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xiàn)和影響因素的分析來探索緩解小班幼兒分離焦慮的策略。
(三)研究的問題
1.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小班幼兒的分離焦慮?(幼兒與家長)
2.有哪些策略可有效地緩解小班幼兒分離焦慮?
(四)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開放性訪談法、觀察法等,并借鑒社會學領(lǐng)域關(guān)于社會事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術(shù),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實際調(diào)查和理論探討。
1.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者觀察在自然情境下正在發(fā)生的情況,不用任何控制變量,模擬或從外部加以干涉,還利用錄像手段獲取更為詳盡和全面的現(xiàn)場資料。
2.訪談法
本研究中訪談法的運用主要是對現(xiàn)場觀察到的一些行為和現(xiàn)象進行的了解和分析,并為幼兒分離焦慮個案的具體描述分析收集材料。
(1)對教師的訪談
主要是教師在幼兒入園之前在分離焦慮問題上與家長有哪些溝通,以往工作經(jīng)驗里小班幼兒分離焦慮的一些表現(xiàn)及持續(xù)時間,針對這一問題曾經(jīng)采取過哪些措施以及效果如何等問題上與教師進行交流。
(2)對幼兒的訪談
主要是在幼兒出現(xiàn)了一些分離焦慮的外顯行為之后,進一步向幼兒詢問原因,已確定行為的出現(xiàn)是由于分離焦慮產(chǎn)生的。
(3)對家長的訪談
主要是在對分離焦慮情況較嚴重的幼兒家長進行交談,了解幼兒及其家庭的一些情況,了解家長在幼兒入園之前后采取的一些措施等等來解釋幼兒的行為,為個案的分析收集材料。
三、研究結(jié)果
(一)幼兒分離焦慮結(jié)果與分析
幼兒的情緒主要與幼兒個人的氣質(zhì)有關(guān),大致可分成以下幾種類型:一為暴躁型、二為波動型、三為戀親型、四為憂郁型。
暴躁型的孩子,一般脾氣急躁,但他們比較爽快、干脆,適的孩子應能力較強,鬧過之后很快能平靜下來。如佳新小朋友入園第一天,老師剛接過他時,他就又哭又跳的,還用小腳踢老師呢!然而半小時不到,他就安靜下來了,并且沒有反覆的現(xiàn)象。
波動型的孩子,一般較情緒化,容易被新的環(huán)境所吸引,但時間不長又想回家了。如:婷婷小朋友入園第一天,她媽媽帶她來園時,她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哭哭啼啼的,而是好奇地玩起桌子上的積木,然后東走走,西看看。過了一段時間,她覺得幼兒園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樣好玩,于是剛才她那甜甜的笑容頓時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卻是哭著要回家。
戀親型的孩子,獨立性較差,一般在家都得到父母和長輩過分的寵愛,他們極不愿意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原因之一是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了,不能獨立地過集體生活,小班的欣怡小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她第一天來園,未進班就哭得像個淚人似的,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她媽媽也不放心的樣子,對她說“你別哭,我再陪你一會兒?!贝藭r,她的哭聲稍稍停息,當她媽媽看她不哭準備離開幼兒園的時候,她又死死地拉著她媽媽的衣服,哭叫起來。
憂郁型的孩子,一般比較懂事,自控力強,感情也不那么外露,他們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會大哭大鬧,但也難得看到他們開心,如:小班的龍龍小朋友,入園時沒有纏著父母哭鬧,從表面上看她情緒很穩(wěn)定,但父母走后她也不像別的幼兒那樣哇哇大哭,只是在一邊默默地摸眼淚。由此可見,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更應該引起重視。
四、研究的策略
分離焦慮是焦慮的一種,是復合型負性的情緒,是幼兒內(nèi)心沖突的產(chǎn)物,是幼兒從自然人到社會人轉(zhuǎn)變過程中所發(fā)展起來的情緒。實踐證明:消除幼兒分離焦慮,有助于幼兒愉快地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種活動,有助于幼兒與教師及同伴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為了盡快穩(wěn)定新入園幼兒的情緒,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保證正常的教育的盡快開展,結(jié)合在幼兒園實際工作中開展的可行性,緩解小班幼兒的分離焦慮,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觀察性格類型,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
小班幼兒大致分為五種類型:依戀型、抗拒型、自由型、絮叨型、孤獨型。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幼兒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
依戀型的幼兒。甜甜第一天上幼兒園與父母難舍難分后,就緊緊地跟著第一個接她的老師,吃飯、睡覺都要老師陪,一刻見不到就著急地哭:“那個老師呢?那個老師呢?”并且?guī)滋於际侨绱?。對于這類幼兒不能一味地安撫,在她情緒相對穩(wěn)定后,應多引導它與其她小朋友接觸,通過一些游戲活動使其融入到小朋友的之中,讓她體會到老師是大家的老師,不是她一個人的老師。
自由型的幼兒。陽陽是個性格開朗、頗有些小男子漢氣。一來到幼兒園看到有許多玩具開心得到處翻到處跑,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選擇,這類幼兒基本沒有焦慮情緒,比較好帶,但他沒有上幼兒園的概念,老師可以讓一位喜歡照顧同伴帶著他玩,在和老生交往中初步懂得規(guī)則,遵守紀律。
抗拒型的幼兒。思思是一直大哭不愿進教室,好不容易哄進來,發(fā)現(xiàn)上當后就躺在地上,來回打滾不肯起來。對于這類幼兒要轉(zhuǎn)移想家想父母的情緒。用音樂來吸引她、穩(wěn)定情緒,或者帶他們到戶外玩滑梯、蕩秋千等,分散他們想親人的心情。
絮叨型的幼兒。雯雯天天都是邊哭邊問:“我媽媽怎么還不來接我,我要回家……”而且是反復地說,只有在家長快來解釋才好一點。這類幼兒往往覺得不安全才不停地說,可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以幫助他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給他的杯子、毛巾等貼上可愛的小標志,告訴他正確地取放方法,消除他的不安全感。
孤獨型幼兒。嬌嬌雖沒有過多的反抗,卻是極不情愿地進來的,坐在那看著其他小朋友游戲、活動而她卻不參與。這類幼兒可到活動區(qū)里充分發(fā)泄自己的情感、可以到這里哭一會兒,將真實情感表達出來。這樣慢慢地幼兒就會由相信到接受你了,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你。
(二)家園共育的親子活動
通過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熟悉幼兒園,了解老師并接觸現(xiàn)代教育理念,讓教師盡快了解幼兒,讓幼兒在家長、教師的陪同下自然完成心理過渡,讓幼兒感受集體生活,在活動中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對幼兒園教師不再陌生,消除了初上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培養(yǎng)幼兒對幼兒園的情感,邁出從家庭走向集體的第一步,為幼兒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整個活動分為:點名時間、天才時間、勇敢時間、整理時間、快樂時間,幼兒通過參加一系列的活動,了解活動內(nèi)容、形式、方法,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設(shè)施,熟悉教師,懂得一些規(guī)則要求。
向家長介紹現(xiàn)代育兒觀,提高家長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技能,實現(xiàn)家園教育的同步,豐富教師的工作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師在新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水平。統(tǒng)一教育思想,形成教育的一致性,達到教師、家長、幼兒三方共同互動的教育。
加強小班幼兒入園的準備工作。
每個人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及周圍環(huán)境的適應程度各不相同,當孩子從一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到另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生活,他們對周圍陌生刺激物的恐懼情緒沒有一個適應過程是不行的,因此,我們可以著重從兩方面進行入手:其一從心理方面入手。在孩子入園前,父母可有意識地多帶孩子到幼兒園來,熟悉其周圍環(huán)境(包括玩具)和新的教師,經(jīng)常把孩子帶到幼兒園來看看,談?wù)?,玩玩,讓他們觀察。
教師要用一顆愛心去溫暖孩子的心,在生活上關(guān)心照顧他們,在精神上支持幫助他們,使他們感到老師像媽媽一樣的可親可愛。其二從生理需要方面入手。北京師范大學陳幗眉教授指出:幼兒在家的生活習慣與作息制度以及幼兒獨立的生活能力,也影響幼兒的分離焦慮。幼兒對父母的依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滿足他們生理上的需要,如:吃、喝、拉、撒。正因為如此,才使孩子逐漸地產(chǎn)生依戀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應該給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導,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飯,不能在吃飯時隨意走動等。指導孩子試著在大小便后自己脫、提褲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覺,認識自己的物品等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培養(yǎng)他們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們覺得自己長大了,而不是一個樣樣都不會的“小娃娃”了。
(三)樹立榜樣,使幼兒實現(xiàn)從家庭到幼兒園的順利過渡
常言道:“榜樣是最好的老師”。對那些哭鬧不休的幼兒,教師要堅持正面引導。比如:一個班級中總有幾個上過親子班的幼兒,這些幼兒進入幼兒園后一般不會再哭鬧了,教師就可以視他們?yōu)榘駱?,正面教育哭鬧的幼兒要向他們學習,有些幼兒為了得到老師的夸獎,也會停止哭聲,切忌呵斥、恫嚇、鄙視他們。同時也可以用故事《高高興興上幼兒園》,詩歌《幼兒園里朋友多》,歌曲《我愛我的幼兒園》等,這些可讓幼兒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初步感受文學作品的感染力。
(四)設(shè)計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
小班幼兒剛剛離開父母來到幼兒園,還不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很多孩子會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導致情緒的極大波動而產(chǎn)生焦慮,因此,創(chuàng)造良好的區(qū)域活動環(huán)境緩解分離焦慮具體做法是:創(chuàng)設(shè)溫馨的家庭式區(qū)域環(huán)境,將區(qū)域活動的內(nèi)容與角色游戲有效整合。
在剛開學初的區(qū)域活動中,創(chuàng)設(shè)了溫馨的嘟嘟家、點點家。嘟嘟家、點點家都有幼兒喜歡的隱蔽角、玩具角、廚房等;將益智角、語言區(qū)、建構(gòu)區(qū)的游戲材料投放到娃娃家,變成點點嘟嘟家的玩具、點點家的書房、嘟嘟家的可變化的圍墻。這樣,讓幼兒以喜歡的娃娃家游戲為主線,將區(qū)域活動的內(nèi)容與角色游戲有效整和,盡量滿足幼兒獨自玩玩具的習慣,在區(qū)域中盡量將貼近幼兒生活的玩具準備得充分一點,多一點。如:每個娃娃家的玩具角都收集了大量由幼兒家長提供的幼兒喜歡的娃娃、絨毛玩具等,幼兒喜歡抱著玩具在小角落里獨自玩。這樣,既符合每個孩子的需要,又能使每個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在娃娃家中,引導適應能力差的幼兒學著照顧好娃娃:“寶寶,不哭不哭,爸爸媽媽去上班,寶寶上幼兒園?!币龑芰σ话愕挠變涸谕尥藜覈L試內(nèi)用勺子舀豆子喂寶寶,開瓶蓋、包糖果、將小肌肉的訓練與生活有機的結(jié)合在一起。幼兒是“家”中的小主人,在“家”中,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
參考文獻
[1]秦金亮:《兒童發(fā)展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2]李季湄、肖湘寧,《幼兒園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3]姜勇、龐麗娟、梁玉華,《兒童發(fā)展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4]汪乃銘、錢峰,《學前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5]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文件,同心出版社出版, 2006年5月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