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同樣是植樹,西北軍閥馬步芳做得就明顯過頭了。
馬步芳1938年主政青海,在全省開展“植樹訓練班”,給各級政府機關和大中小學校安排植樹任務,也給農(nóng)民定下植樹指標。他將植樹當成青海最緊要的經(jīng)濟工作來抓:“生產(chǎn)之道多端,而造林尤為當務之急?!?/p>
青海沒有什么工業(yè),馬步芳發(fā)家致富買武器搞建設的經(jīng)濟源頭除了征收田賦,就靠出售木材,大家都來種樹,他才有樹可賣。但是他太急于求成了:1938年要求植樹三十三萬棵,1939年增加到一百六十萬棵,到1948年的指標竟然暴增到一千八百萬棵!每年植樹節(jié),小學生至少要種十五棵樹,如果種不了,則由家長代勞。
在另一些省份,主政長官不像馬步芳這么追求植樹數(shù)量,但是又將植樹變成了徒具形式的虛文。
1942年3月12日,位于抗戰(zhàn)大后方的成都市舉行了一場植樹競賽:機關以四人一組,每組植樹八棵;學校二十人一組,每組植樹四十棵。四川農(nóng)科所的技術人員和當?shù)卮髮W的農(nóng)學教授到現(xiàn)場當評委,按照植樹的快慢、培土的多少給參賽者打分,最后給高分者頒發(fā)金質(zhì)獎章。一個月以后,競賽活動中栽下的樹基本上都死了,報紙上評價道:“政府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工,各地都是煞有介事的樣子,而實際上是應酬一回勞動。一般公務人員和學生在指定的地點,把一株樹苗安放在已經(jīng)挖好的土窩里,就算大功告成,至于樹苗活與不活,就沒人過問了?!?/p>
(選自《北京青年報》2017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