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旅程,在跌宕起伏中度過了九十五個春秋。時過耄耋,年近期頤,雖已滿頭白發(fā),身板還算硬朗,并無心腦血管等大毛病,回首滄桑迭變往事,一切皆與母舅們尤其是我的三舅民國行政院院長 (國務院總理)、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密不可分。
一 1923年4月30日我生于興義縣泥凼區(qū)南盤江支流達力河邊的布依族小山村色基。我父親在我年幼時病故。母親何應秀是何應欽四妹。母親有兄弟姐妹共10人,五男五女,母親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幾個姨媽在三年困難時期,都被餓死。
我有五個舅舅。大舅何應楨 (字耀之),早年在故鄉(xiāng)興義縣泥凼區(qū)教書,移居興義縣城后曾任過縣警察局局長、教育局局長,1942年病故于興義。
二舅何應祿 (字升之),家住泥凼故居,早年協(xié)助外公從事工商業(yè),1949年初解放興義時在泥凼家中自殺。與原配蔣氏所生第二個兒子何紹周,1942年任國民黨軍第八軍軍長,在收復松山的戰(zhàn)役中以炸藥將敵碉堡炸翻,此行日軍全軍覆滅,中國軍隊一舉攻克松山,乘勝又收復芒市、畹町。1945年1月27 日第八軍在緬甸、芒市與西路軍會師,打通了滇緬公路,粉碎了敵人東西夾擊、占領西南后方的企圖,當年他晉升第五集團軍總司令 (前任杜聿明)。1949年初任十九兵團司令,駐防貴州境內(nèi)。后移居美國特拉華州,靠夫人黃寧馨教書為生。1980年病故于美國特拉華州。
四舅何應瑞 (字輯五),早年曾就讀于貴陽達德中學、貴州講武堂,在黔軍中任過少尉和上尉副官,1921年在桂林任孫中山警衛(wèi)連連長,1923年到廣州元帥府工作,次年東征任經(jīng)理處處長,1925年任汕頭警察局局長,潮梅警備司令兼補充師師長,1926年任浙江省政府委員,1928年調(diào)任監(jiān)察院委員,1930年與李仲公作為蔣介石的代表到貴州、四川視察,調(diào)整川、黔與南京政府的關系,其后出任中航公司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1933年入陸軍大學深造,1937年出任貴州軍管區(qū)參謀長??箲?zhàn)時期貴陽人口增至30多萬,1941年貴陽改為省轄市,他任貴陽市第一任市長,抗戰(zhàn)勝利后任省建設廳廳長。去臺后以種植柑橘為生,于1984年在臺灣病故,享年85歲。
五舅何應炳 (字縱炎),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曾任東路軍經(jīng)理科長、處長,隨著戰(zhàn)局發(fā)展,轉(zhuǎn)戰(zhàn)福建、浙江等地,占領南京后,他脫離軍職赴美留學,入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經(jīng)濟、貨幣、銀行學。1932年學成歸國,服務于郵政界,任郵政儲金匯業(yè)局處長,抗日期間出任該局貴州分局經(jīng)理,1940年貴陽銀行公會成立出任理事長??箲?zhàn)勝利后出任南京郵政儲金匯業(yè)總局副局長,國民政府遷廣州后他升任國家郵政總局局長,后離穗赴臺,1952年去美國將民國時期被美國凍結的儲金匯業(yè)局存款提回臺灣,1955年任臺郵政總局局長。1985年6月在臺灣病故,終年85歲。
二 在5個舅舅中影響最大的要算三舅何應欽 (字敬之)。三舅自幼勤奮好學,從進入省城貴陽上學起,年年享受公費待遇,清朝末年又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在日本先進振武學校,并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組織同盟會,辛亥武昌首義后,回到上海參加革命,在滬軍陳英士部歷任連、營長,其后重回日本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1916年學成回國,應貴州省督軍劉顯世之邀和黔軍首領王文華之保薦,與同學谷正倫、朱紹良、張春圃等5人來到貴州貴陽訓練新軍,并任團長、講武學校校長、黔軍參謀長,在黔軍入川戰(zhàn)斗中擊敗川軍吳光新部,升任旅長、警察局局長。1920年貴陽發(fā)生民九事件,劉顯世下臺,王文華在滬被害,何離開貴陽赴昆明,1921年在昆明被刺受傷,稍好后去滬療養(yǎng),1924年初經(jīng)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王伯齡介紹到廣州任孫中山先生元帥府軍事參議。6月12日,黃埔軍校成立,孫中山、蔣介石授何應欽少將軍銜任總教官兼學生軍第一團團長,1925年2月討伐陳炯明的判亂中,何團連戰(zhàn)皆捷,攻克潮汕,在普寧棉湖大勝十倍之敵,東征勝利結束,何以功升任旅長。同年7月,部隊擴編成師,何升任師長,9月陳炯明殘部企圖反攻,廣東革命政府命令第二次東征,何部經(jīng)一夜苦戰(zhàn)一舉攻克惠州,相繼打下海豐、華陽,收復潮汕,徹底掃清陳部,受到國民政府贊譽,一年之內(nèi)連升三級,并得到蘇聯(lián)顧問加倫將軍贈送指揮刀的嘉獎。后任潮汕善后督辦,12月10日升任第一軍軍長兼潮梅綏靖公署主任、軍分校校長,1926至1927年在北伐戰(zhàn)爭中任東路軍總司令,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勢如破竹,直至占領南京,其后又與李宗仁等合作,東西夾擊打退孫傳芳的反攻,為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作出重大貢獻。1930年3月起就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并奉命代表中央政府先后討伐軍閥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閻錫山、馮玉祥等,經(jīng)無數(shù)殘酷戰(zhàn)斗,均取得勝利,表面上結束了各地大小軍閥爭權奪利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國民政府形式上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
日本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一直是我國的心腹大患,1931年9月18日,日本出兵占領我東三省,繼而蠶食我華北。當時國內(nèi)分裂割據(jù),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統(tǒng)一,可說國弱民貧,自己強大的軍工企業(yè)尚未建立,又無財力大量購置重武器,全國可說還是一盤散沙,四分五裂,拿什么去與強敵作戰(zhàn)?1937年7月7日日本終于不顧世界輿論的反對,悍然發(fā)動盧溝橋事變,值此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全國不分黨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致抗戰(zhàn)。我們當時的武器就是步槍刺刀、手榴彈和少量的機關槍,迫擊炮、戰(zhàn)艦、飛機更不能與敵相比。盡管如此,全體將士以血肉之軀阻止了敵人的瘋狂進攻,粉碎了敵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野心。雖然先后丟失了大片國土,敵人占領了一些城市,但在廣闊的農(nóng)村仍然可以進行游擊戰(zhàn),為此敵人也付出了百萬以上傷亡代價。全體將士不怕犧牲,前赴后繼,英勇殺敵的事跡,為中華民族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雄偉詩篇。當時在中樞負責主持制定作戰(zhàn)計劃的何應欽,時而親臨湘、鄂、桂、柳前線,時而奔赴滇、緬部署反擊戰(zhàn)斗,在抗戰(zhàn)中,一直擔任軍政部部長、參謀總長、中國戰(zhàn)區(qū)陸軍總司令等要職,從未間斷。國運維艱,他可謂心力憔悴,嘔心瀝血,身心疲憊。1944年12月,日本侵略軍打到貴州獨山,何坐鎮(zhèn)貴陽督師反攻,將敵擊退。到年末辭去軍政部部長職,轉(zhuǎn)任陸軍總司令,管4個方面軍,28個軍,86個師共71萬人。部隊經(jīng)過一段時間訓練后,改換美械裝備,戰(zhàn)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何先在滇西指揮作戰(zhàn),取得重大勝利,日軍被全部逐出國境。為配合盟軍反攻,1945年4月他又坐鎮(zhèn)湖南安江,指揮勁旅擊潰敵軍8萬,斃傷敵軍21800多人,俘247人,取得大勝。日軍被迫收縮,何督師乘勝反擊廣西桂林、柳州,向廣州和雷州半島進軍,獲羅斯福頒贈的金柳勛章。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及東南亞戰(zhàn)區(qū)盟軍,在首都南京接受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上將的投降書。他達到了一生事業(yè)的頂峰,之后功成身退,不久即到聯(lián)合國任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
1948年春,蔣介石在各個戰(zhàn)場接連失敗,又電召他回國,寄希望于當年的常勝將軍能夠挽回敗局。抗日戰(zhàn)爭是為中華民族生存而戰(zhàn),全體將士均能同心同德,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終于取得最后的勝利。然而國內(nèi)戰(zhàn)爭的情況卻不同,經(jīng)過長期抗戰(zhàn),廣大人民所付出的艱辛實在太多了,如今好不容易取得了勝利,都希望有個修養(yǎng)生息的時機,怨戰(zhàn)情緒不管在軍隊在民間都普遍存在。民心思治,民眾從怨戰(zhàn)到反戰(zhàn),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局面,故何遲遲不肯受命。
三大戰(zhàn)役后,國軍斗志已經(jīng)消沉,解放軍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走到哪里就解放到哪里。蔣見大勢已去被迫下野,讓李宗仁代總統(tǒng)主持和談,自己退到幕后操控,為了牽制李宗仁不要走得太遠,又再次勸說多年以來的老搭檔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部長,并在何六十大壽時親書“安危同仗,甘苦共嘗”相贈。何出于無奈才臨危受命,勉力苦撐了四個月,最后不得不辭去行政院院長這個苦差事。他為保持為之奮斗了幾十年的“晚節(jié)”,最后還是選擇去了臺灣,在那邊任徒有虛名的“戰(zhàn)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心情好時就到臺灣各地走走看看,游山玩水,真的是安享晚年了。1987年病故于臺北,享年98歲。
三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何夫人患了癌癥,需去日本醫(yī)治,何經(jīng)濟又有困難,蔣得知情況后就通知財政部取出三萬美元給何作為赴日醫(yī)療費用。他們一家三口在日本醫(yī)好病回臺后,還剩下三千美元,何就自覺退還財政部,未對任何人說起此事,直到他逝世后,知情人在悼念文章中說及此事,方為世人所知,從這細微處也可了解何的為人處事。
在當時國府高層人士中最難相處共事的要算陳誠了。1944年冬,何剛從軍政部調(diào)任陸軍總司令不久,陳就叫他手下的工作人員通知何,說住房很困難,請何部長讓出嘉陵新村的住房。何夫人聽了十分氣忿,說陳誠欺人太甚,你離開軍政部才幾天,就來逼人搬家,太過分了?何說何必為他生氣,他總不會把我們的行李丟到露天壩去吧?于是對來人說,請稍寬候,等我們找到房子就搬。1948年春,何奉調(diào)回國,當時南京的高級官員都趕到上海龍華機場迎接,陳誠雖然也來了,他卻坐在車上不下來,將名片交給副官并交待說:“你就說我身體不適,現(xiàn)在車上不能前來歡迎,請原諒?!焙闻c其他客人一一握手寒暄后還來到陳的車前向他問好。陳的小心眼于此可見一斑。遷臺后不久,陳當上了“副總統(tǒng)”,可是他沒有活幾年就病故了,蔣找不到合適人選為陳主祭,與何商量,何欣然接受為陳主祭,并為陳親寫悼辭,何的豁達大度、不計前嫌,于此可見。在興義,劉、王、何三家雖是至親但也矛盾重重,前者覺得北方軍閥勢力大,小小貴州怎敢與他們對抗,少壯派則擁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雙方立場觀點不同,勢不兩立,因而發(fā)生流血事件,劉家曾派人暗殺何應欽。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十幾年后何竟當上了國民政府的軍政部部長??箲?zhàn)時,劉家得知何回興義掃墓的消息,以為何要趁機報復,紛紛逃避。后得知何不但不報復,還要到劉氏莊園拜望,深受感動。于是劉公亮、劉范吾、劉君卓、劉惠昌等劉家頭面人物都出來歡迎,幾十年的仇恨從此一筆勾銷,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何應欽的豁達大度、不記前嫌,在家鄉(xiāng)傳為美談。
貴州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何應欽—— 漩渦中的歷史》 一書作者熊宗仁先生對何的為人處事是這樣評價的:何對上謙恭,對左右和氣,對朋友頗禮貌,對部下及學生均無架子,人緣頗好。辦事縝密,工作勤奮,循章依矩,不越雷池,即使遭到挫折,亦能委曲求全,泰然處之,終能旋伏旋起。
我讀書一直住在幾個舅舅家,在貴陽讀書時,三舅到云南督戰(zhàn)回來與四舅一起到五舅家來看望,五舅對他們介紹說:這是四姐家小孩趙立政,他昨天才從興義趕到,走了一個星期。這時我見三舅從腰間衣袋里摸出一個小本子翻開來看,大概在小本子上查找我的名字,還摸著我的腦袋問長問短。我一一行禮后,敘述著從興義到貴陽走了一個星期的沿途遭遇,這時三舅說:這孩子好老實,在路上遇到我們的車招招手不就早來了嘛?回想起來也真是太愚蠢了,可是一個從未見過世面的鄉(xiāng)下孩子怎敢在公路上隨便攔軍車尤其是軍政部部長的軍車呢?何況旁邊還站著一路的警衛(wèi)!有一次三舅讓我搭陸軍大學教育長陳儀上將的車進城,他說一口福建一帶的話,我一句都聽不懂,不知他說些什么。弄得我面紅耳赤,十分尷尬,自那以后再也不敢坐他的車了。
我之所以能從窮鄉(xiāng)僻壤的小山村走出來,成為一名老知識分子,解放后大部分時間一直從事黨的教育事業(yè),其中也有這層復雜的“社會關系”的原因,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我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的坎坷人生,更與母舅們的這層血緣關系息息相關。
(選自《文史天地》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