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昌
1930年臧克家在青島國立大學的入學考試中,數(shù)學得了個“鴨蛋”,而且作文也僅僅寫了三句雜感:“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按說,這個考生篤定無法錄取。然而,臧克家卻運氣好,他碰上了一位識貨的伯樂主考官聞一多。聞一多時任青島國立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他從這三句雜感中,發(fā)現(xiàn)了這位青年學子身上潛伏的才氣,一錘定音破格錄取。
臧克家也沒有辜負聞一多先生的期望,進入大學后很快就發(fā)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詩,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動一時的詩集《烙印》。詩集《烙印》出版后,很快被搶購一空,好幾家書店還爭奪其再版權(quán)。許多著名評論家特意為《烙印》撰寫文章。茅盾認為臧克家是當時青年詩人“最優(yōu)秀中間的一個”。朱自清評日:“從臧克家開始,我們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農(nóng)村為題材的詩。”王統(tǒng)照稱道:“(臧克家的出現(xiàn))真像在今日的詩壇上掠過一道火光。”聞一多評述:“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頂真的生活意義?!?/p>
已被證實的才華,由于置放明處,自然不難發(fā)現(xiàn)。如何及時發(fā)現(xiàn)還在泥土中的幼芽,識英才于未顯,助幼芽于初露,這才是教育界永恒的思考命題。如果不是聞一多先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高考數(shù)學0分、作文只寫了3句話的臧克家,恐怕絕難考入自己心儀的大學,也未必能夠成就后來的文壇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