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坤
在我們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及類似的堅定不移,堅韌不拔,堅心守志等等作為,一直被奉為正統(tǒng)的大德。像我這樣出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人,童少年時代所受的是“頭懸梁錐刺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儒學教育;及至成年,受到的則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迎難而上,勇往直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等等徹底革命的教育;同時視一切動搖、徘徊、退縮為可恥的懦夫。至于臨陣退縮(或曰“脫逃”)、半途而廢、選擇放棄,在世界任何國家和民族正面教科書中,也都沒有立足之地!
然而,近日筆者閱讀了一本由美國作家佩格·斯特里普、艾倫·伯恩斯坦合著的暢銷書《放棄的藝術》之后,頓時對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只能堅持、不能放棄”的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原來有時主動放棄對不少具有潛在特質的人才來說,無異于一次革命性拯救。
本書由黃延峰翻譯,全書17.6萬多字,通過對大量成長中的各種人物正反兩方面事例的透徹分析、心理測試及各種實驗與數(shù)據(jù),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個別到一般,條分縷析,有理有據(jù)地娓娓道來,寓深奧的哲理于生動的實例與故事之中,文字生動形象,夾敘夾議,讀來意味深長,卻一點也不嫌冗長與繁瑣,給人以啟迪心智、開闊思路、頓開茅塞的誘導與美的享受。
作者首先在開宗明義的第一章首節(jié)《兩個放棄博士學位的人》中現(xiàn)身說法,講的都是兩位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特別具有親和力、說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第二作者艾倫為了追求自己更傾心的心理學研究,毅然放棄正在攻讀的文學博士學位,并與一家備受贊譽的學術機構脫離關系,轉而去攻讀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碩士學位。而他此時已近三十歲,已結婚生子。這在一般人看來,簡直是瘋人之舉!可以想見他當時面臨的是怎樣艱難的決擇!然而為了實現(xiàn)他更加向往的目標,更加合乎自己的特長與愛好,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終于斷然做出了畢生最關鍵的放棄和重新選擇。當然艾倫的這一轉變開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大量的不自信和擔憂。但在他從事新職業(yè)多年之后,終于實現(xiàn)了平生最大的理想而感受到巨大的成功與滿足感。
本書第一作者珮格,也是在30歲以后退出他認為風氣不正的學術界,毅然進入更適合她性格、愛好與特質的出版行業(yè)的。后來她果然成為著名暢銷書作家,為社會做出了更加杰出的貢獻。由這樣兩位放棄已獲得巨大成功的“過來人”,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研究,倡導并闡明“巧妙式放棄”,它包含放棄熟悉的東西,發(fā)現(xiàn)新的世界,度過一段迷茫期,并應對放棄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最終獲得成功。實踐證明,兩位作者以勇士斷腕的決心,放棄原來的職業(yè),重入新行,不僅個人脫穎而出,走向人生輝煌,也給社會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倆合作的這部書就是送的一份厚禮。
我們受傳統(tǒng)思維和陳舊觀念影響,大都身處視放棄為最后的無奈之舉并竭力主張堅持不懈的文化中,其實改掉鉆牛角尖、猶豫不決的習慣,克服后悔情緒,掌握放棄的藝術,有策略地舍棄不適合自己或無法實現(xiàn)的陳舊目標,及早確立新的目標,就很有可能躍為國家的特殊人才。這部書,對我的教育與啟迪可謂醍醐灌頂。檢討過往,有些堅持了幾十年的舊思想、舊觀念、舊習慣,為了適應世界新潮流和國家新常態(tài)的變化,為社會增添正能量,都應“棄之如敝屣”一般自覺堅決地放棄。
然而放棄不僅需要勇氣,而且更需要智慧。前提是必須在關鍵時刻審時度勢,決然做出正確的抉擇。職業(yè)的選擇還比較簡單,而當身處逆境甚或遭遇厄運時,正確的抉擇更為重要。然而這種抉擇可不像學業(yè)考場上填寫的選擇題那么簡單明晰,一目了然!因為幾乎人人都有避難就易、避險擇安的惰性,因而危急時刻不少人往往都有可能做出錯誤的抉擇。而正確的選擇往往受到性格(個性、意志)以及自幼所受的教育、自身的修煉等因素的影響。
目前我們國家正進入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也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嶄新機遇期,急需大量具有潛在特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黨中央一再倡導要大力培養(yǎng)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式人才,但愿有更多的人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面臨人生抉擇的廣大青年學子,或可重塑自己的人生,書寫更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