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龍
張壽民
生于1909年,卒于1998年。山東省萊蕪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任泰山專署秘書、視導室主任、研究室主任;新中國建立后受山東省人民政府委派,到沂蒙地區(qū)創(chuàng)辦沂蒙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和沂水師范學校;1954年任臨沂師范學校校長;1959年任臨沂師專副校長;1981年后任臨沂教育學院顧問,致力于沂蒙地區(qū)師范教育工作,為臨沂地區(qū)的教育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說起張壽民先生,他在臨沂乃至山東的教育界可謂是重量級的人物。新中國成立之初,先生受山東省委委托赴沂蒙開展教育事業(yè),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篳路藍縷,親手締造了沂水師范學校和臨沂師范學校。他從未離開過他熱愛的教書育人工作,培養(yǎng)了大批新中國建設的棟梁之材。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事業(yè)心滋潤了萬千學子的心田,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在擔任教師和學校領導的工作之余,先生雅好書法,并從自己對書法的理解中體悟做人之道,并將其傳授給自己的學生。經(jīng)過一以貫之的不懈追求,先生的書法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可貴的是先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書法家,不事張揚,拒絕宣傳,默默堅守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操。在他去世前兩年,他的學生們張羅為他出版一本書法集,先生也并不熱衷,直到學生們拿著草稿求教于當代一些大師級的名家,如啟功、歐陽中石、沈鵬、劉炳森等人,并從他們那里獲得了贊許和肯定,先生才同意出版。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付出—生努力的成果,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本人由于工作的關系,有幸在1995年下半年多次拜訪先生。其時我喜歡書法,并沒有真正進入學書的正途。為了交流的方便,我偶爾寫幾個字,順便帶上請先生指教,他總是夸贊有加,勉勵我繼續(xù)好好用功。話題打開,先生興致來了,跟我講他的過去、他的交游和他對于書法的理解。我聽不懂,便隨聲附和,回家尋找資料慢慢消化。就這樣—來二去,我逐漸著迷于書法,以至于到今天成了書法學專業(yè)的教師。至今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言猶在耳,人已仙逝,不勝唏噓。今不揣淺陋,談談對先生書法的個人淺見。
一、書法淵源 書法家的風格形成,與他生活的年代、他的家庭背景、他的交游關系、他的個人性格和修養(yǎng)層次密切相關。先生出生于山東萊蕪一個偏僻的村莊,其父輩是當?shù)赜忻麣獾臅摇T谶@樣的環(huán)境中,先生幼承家學,打下了扎實的習字基本功,養(yǎng)成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先生十幾歲求學濟南,視野進一步開闊。其間,先生接受了先進的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也沒有放下對書法的學習。當年,他和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是—個連隊,都擔任領導職務,戰(zhàn)場上是生死相依的戰(zhàn)友,生活中是有共同愛好的書友,互相砥礪,互相學習,書法水平都達到了令人仰慕的高度。
1949年從事教育工作后,先生對于書法的研究逐漸深入。作為一個從槍桿子里摸爬滾打出來的革命家,一個老式的知識分子,先生深知文化的力量。其間,他到處搜集歷代名家法書,尤其喜歡“二王”一派書風。他又在書圣的故里從事教育工作,對民間廣為流傳的書圣故事和遺跡耳濡目染,“二王”書風成了他當然的選擇。同時,先生性格沉靜剛毅,一身正氣,既含蓄隱忍又剛正不阿。有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儒家風范,也有瀟灑出塵、清凈無為的道家氣質,這也是促成他深入學習“二王”書風的內在原因。在那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要找到一本像樣的字帖是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在臨沂這個當時落后的小城更是不容易。先生得到了一本智永的《真草干字文》,如獲至寶,一直潛心鉆研,從他留下來的大部分行楷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智永的影子。有一次先生到濟南開會,偶然見到別人拿了一本孫過庭的《書譜》,向人借閱,利用開會間隙,細心臨摹了一遍,回來仔細研究,也抄錄給自己的學生。我們在他的草書作品中明顯感覺到《書譜》的影響。
20世紀中期,全國叫得響的書法家中,沈尹默對先生的影響甚大,在作品集中有不少是他抄錄沈氏的學書經(jīng)驗,先生在如何學習書法的小冊子中也屢屢提及。沈氏的書風以“二王”為宗,法度完備,具有濃厚的書卷氣息。先生正是通過沈氏的出版物借鑒學習,豐富了自己“二王”一系的用筆技法。
幾十年的戰(zhàn)斗和教育生涯,先生主要活動于山東大地,從濟南師范學校畢業(yè)后輾轉于新泰、日照、曲阜、平原、惠民等地,齊魯大地的名山大川陶冶了先生的性情,兩干多年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熔鑄了先生的精神,為人為學都秉承了前人的精髓。在曲阜期間,因為有一個同學在孔府教書,專門教授孔子的七十七代孫孔德成兄妹,先生得以經(jīng)常進出孔府,感受厚重的儒家氛圍。談及此事,先生還難以忘記他從窗戶里看到的少年時期的孔德成調皮的樣子。
二、書法風格
經(jīng)歷了清代中后期碑學書法的高揚,碑學主將康有為晚年也意識到了碑學的不足,民國時期的書家大多走向了碑帖融合的路子。連年的戰(zhàn)爭和混亂對文化是極大的摧殘,新中國成立之后沈尹默倡導復興“二王”帖學書風,影響極大。
在這種背景下,先生身處其中,當然追隨時代之風,把對書卷氣的追求作為重點。他的書法風格盡管面貌多變,總是脫離不了這個中心。由于時代限制,先生沒有更多的學習對象。他的篆書和隸書作品也為數(shù)不少,但難以達到更高的層次。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不激不厲、風規(guī)自遠的行楷作品,他的成就也體現(xiàn)在這里?!翱瑫毴缥娜?,草書須如名將,行書介乎二者之間,如羊叔子緩帶輕裘,正是佳處?!保ㄇ迦藵q潮語)先生既是行伍出身的名將,又是德高望重的教育耆宿,行書成就最大,正得其所哉!他的行書偏于行楷,既有楷書的謹嚴,又有草書的流暢,既有文人的書卷氣息,又有名將的凜然氣概,真可謂“端莊雜流麗,剛健合婀娜”(蘇東坡詩句)。
孫過庭《書譜》有言:“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先生少年求學時意氣風發(fā),后經(jīng)歷抗戰(zhàn)時期的崢嶸歲月,中年遭遇“文革”,受到迫害,再經(jīng)歷晚年的平淡生活,這些正可印證他的書法的發(fā)展。早年書法中規(guī)中矩;中年求變化,涉獵過魏碑的一些險絕作品;晚年回歸“二王”,從容天真,閑庭信步。正是因為看慣了世事滄桑,人才變得通透豁達,書法也斂去鋒芒,一派天機,臻于化境。
大文豪蘇東坡也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是為藝之道,是為學之道,也是為人之道。先生的作品正是以平淡為基調,在用筆上初看毫不經(jīng)意,其實其間變化豐富,一起一伏,收放有度,純正的中鋒用筆保證了線條的高質量;在結構上順其自然,隨勢布局,不求夸張,在視覺上整體動態(tài)平衡,挺直的線條正交叉保證了結構的穩(wěn)定性;在整體章法處理上,不做驚人布局,恪守傳統(tǒng),有謙謙君子之風;整體氣息如山間流水,脈絡清晰。其晚年的書法作品更是洗盡鉛華,“絢爛至極,歸于平淡”。平淡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平淡中自有百般滋味,先生可謂得其三昧。
中和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核心,是儒家審美的最高典范,是儒家對于禮和樂提出來的要求,也是—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它在審美和文藝思想上主要指的是藝術的內容而不是藝術的形式。后世之所謂審美上的中和,基本所指則為內容上的情理關系問題,合乎理、合乎道則為適中,否則為過度。先生的書法正體現(xiàn)了儒家精神,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先生浸淫傳統(tǒng)文化多年,作詩填詞也有獨到之處,可惜留存下來的不多見。散見的論述書法的言論,學生們?yōu)樗隽溯嬩洠渲胁环φ嬷埔姟?/p>
三、書法影響
先生為人低調,從來不做個人宣傳。書法作品都是應學生和同事之索請而創(chuàng)作。先生一生從沒有把自己的作品當作商品,直到臨終也沒有賣過一張字,市場上很少見到,影響僅限于當?shù)睾褪鹊慕逃缛耸俊?/p>
在當代書壇,展覽是最為重要的風向標,有許多“二王”風格的書法家占盡了風頭,影響了大批的追隨者,成為近二十年來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流。在迎來大—統(tǒng)的同時,也導致了干人一面,風格雷同。仔細分析這種現(xiàn)象和這些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當代書壇流行的“二王”書風,其實不過是《書譜》<淳化閣帖》等書風的表面化、快餐化和速成化。有人稱這種作品為“展覽體”,為急功近利者和投機鉆營者提供了方便,為把持書壇的書法官員提供了致富的機會。其實,真正的“二王”精神何在?我們能找到多少“二王”真跡或接近“二王”風格的刻本?這種風格的創(chuàng)作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為技法而技法的學書者,缺失了真正的“二王”書法的情感傾訴和人文關懷,讓人感覺隔靴搔癢、似是而非,走向了炫耀技法的形而下的層面。先生的書法以“二王”為宗,旁通篆隸,從容優(yōu)游,純任自然。先生以精湛的功力和敏銳的視角形成了自己對“二王”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面貌,更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澆灌出自己的藝術之花。這對于今天的學“二王”者不啻是一劑良藥,正本清源,春風化雨,醍醐灌頂。研究并學習先生的學書道路和藝術主張,對當下書法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的書法的價值會得到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