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玲
我家住多倫多208號的時候,兒子也就五六歲。每逢周日或節(jié)假日,父親透過窗戶一看見外孫進院子里來玩,注意力便不自覺地轉移到他身上。和所有的老人一樣,父親特別疼愛孫輩,一見孫輩便喜笑顏開。
如果父親看見外孫在海棠樹下玩,還好,那兒比較安全。如果父親發(fā)現(xiàn)他又跟別的小孩子追擊、打鬧、投擲,便會擔心他被小伙伴手中的“武器”傷到。
那是一個難忘的清晨,五點多鐘,天還沒有大亮,尚在睡夢中的我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我打開門,父親神色焦慮地站在門口,正在用手里的竹節(jié)拐棍兒使勁地敲門。父親沒進屋便問:“孩子怎么樣?要不要緊?”原來頭天傍晚有個小孩子向他報告,說他的外孫被馬路上的一輛自行車撞了。他一下子急了,一宿都沒睡安穩(wěn),天不亮便過來問。我急忙安慰他:“帶孩子到醫(yī)院看過了,骨頭沒事,養(yǎng)幾天就好了?!备赣H這才放下心來。
搬進樓房以后,父親還是那樣,只要一見到我,準會問起孩子。我兒子那會兒還小,父親憐惜地摩挲著他的腦袋瓜兒道:“這小子好!”有一天,父親突然說了一句讓我很吃驚的話:“誰來了,我都不陪。這孩子來了,我陪著?!?/p>
1990年9月27日,父親寫了一則《本室小啟》,內容如下:一、不接受采訪;二、不接受攝影、錄像;三、不談小說改編。一個近80歲高齡的老人精力是有限的,走馬燈似的采訪會影響他的生活和寫作。而和天真無邪的小孩交談,是他非常樂意做的事。
即使躺在了病床上,父親依然深情地注視著隔輩人,鼓勵他們好好上學。父親心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淡然、平和地享受著已然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
晚年的父親默默回味著自己曾經有過的悲歡離合,悠悠往事盡浮心底。這個善良的老人竟為自己“一生之中,對他們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而懺悔、痛苦”,與此同時,他也傾注給家人更多的至愛親情。
(摘自《布衣:我的父親孫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