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舒敏
【摘 要】
“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地被采用。合作學習這一新形式,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對傳統(tǒng)教學形式進行了一定的突破和補充,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實踐中的自主性和主體性。當然,“合作學習”這一教學和學習方式,只有在準備充分、條件合適、組織有序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關鍵詞】
合作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
新課標在前言就明確指出現(xiàn)代社會對公民素養(yǎng)的要求,其中提出“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我們反觀現(xiàn)實的小學課堂教學實踐。傳統(tǒng)課堂大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缺少話語權,對學習不感興趣,課堂氛圍不活躍。而合作學習,是符合新課標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的學習策略和方式,有利于推動學生的積極合作探究,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及價值
合作學習,是學生以合作共同體為組織形式,分工合作,互助學習,共同完成一個學習任務的學習方式。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合作學習,能讓小學生在團結協(xié)作的生生關系和良好課堂氛圍的滋養(yǎng)下,更好地掌握語文課堂知識。對完成一些富有趣味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合作學習中的學生能展示出平時無法表現(xiàn)的能力。
現(xiàn)今小學生,在眾多成人圍著一兩個小孩的家庭中備受寵愛,他們把目光看向自己,以自我為出發(fā)點,缺少合作的經驗和相互之間的體諒。合作學習,因它的組織形式的特點,將若干個學生較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榮辱共通,相互協(xié)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積極表達交流,相互理解,充分發(fā)揮自身長處優(yōu)勢,實現(xiàn)在語言整合和表達能力、同理心、合作意識和方法、學會良性競爭、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取得進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充分發(fā)展的、更完善的人格。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合作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堂實踐中,合作學習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活動組織者——教師對合作學習理念的理解程度和對合作學習方法的掌握程度。
1.更新觀念,合理運用,不流于形式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方,也倡導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小學生學習經驗不充足,學習自覺性有欠缺。因此,合作學習不只是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更需要教師做好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在學習進行時的巡視指導和后期的總結,這樣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另外。合作學習被廣泛利用,不能為了形式而進行活動,要符合實際學習需要,切實進行,不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2.選用合適的組織方式,多種方式相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合作學習形式主要有分組討論式、合作表演式和小組綜合實踐式等三種方式。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運用的就是小組討論式和合作表演式,小組綜合實踐由于實踐性較強,不常運用到。
小組討論是指學生按照劃分的小組,對一個或者一組議題開展討論,充分交流。在討論過后,小組成員將結果進行選擇、整合和歸納,將結論與成果在班級中分享、交流。這是小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最常用的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它適用于有些難度和爭議性問題的交流,學生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產生新想法、新觀點。
合作表演的合作學習方式主要運用在分角色朗讀、情景表演、口語交際等。這一學習方式下的學生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課堂氛圍活潑,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的人物及其行為,內化了應急處理能力,緩和了學習帶來的拘束感和緊張感,充分展現(xiàn)自我。
小組綜合實踐的合作學習方式,適合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運用。它一般由教師分配一套任務,按小組進行實踐,最后得出結論的一系列過程。這種方式整合了動手、語言表達、思考討論、問題解決、總結歸納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習任務很有些難度,對學生本身的學習、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所以運用起來并不容易。
在日常教學中,由于課文內容、時間和教師課堂教學時精力分配等限制,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方式往往單一。比如,進行了分角色朗讀,其他合作學習方式就不太能夠充分展開。這限制了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力的充分調動,使課堂趨于單一刻板。
3.合理分組,以團體成績作評價
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學習的基礎,一般由同伴(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和班級全體成員合作幾種方式組成。通常說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合作學習,大多是把學生分成為幾個的學習小組(一般需要提前劃分好)合作完成特定的一項或幾項學習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預先的評價,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分組。
那么,如何合理、有序分組就需要深思了。分組時,小組內的性別比例、學習能力層次、知識面覆蓋廣度、內向或外向的個性特點、個人能力的組合都需要深入研究、合理安排。每個學生的特點都有其施展發(fā)揮的需要,教師可以在發(fā)布學習任務時,安排好明確的分工,也可以靈活機動,給學生空間,讓他們自己組內分工,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另外,在整個學習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需要發(fā)揮其引導者的角色,在小組間,轉一轉,看一看,幫助、鼓勵害羞的學生積極參與進去,促進參與機會的平等。
每個小組的綜合水平基本相當,以團體成績進行評價。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讓學生在能力上相互補充,思想上相互啟發(fā),實現(xiàn)能力的整合和思想的碰撞,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這樣的互幫互助中,也減少學生因某方面能力不足或學習評價產生的焦慮感。因此,以團體成績做評價,更合理、有效。
將合作學習方式轉化為合作意識,成為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
學生的學習行為,轉化為持久的學習方式和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熏陶、培養(yǎng)的過程。而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學忠.淺談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M】.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