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
本文通過對x公司股東間債務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權抵償實例分析,通過股權抵償債務的賬務處理,對賬務處理方式進行分析。
股東間債務 股權抵償 實例分析
看到題目,很容易讓人概括出四個字“以股抵債”。2004年,中國證監(jiān)會和國資委同意進行以股抵債試點工作。經(jīng)過對相關資料的了解,“以股抵債”交易是債務人用其持有的債權人公司的股份償還其所欠債務的行為,實質(zhì)上是股份回購,意味著公司減資,與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有本質(zhì)區(qū)別。下面以X公司股東間債務通過股權抵償?shù)膶嵗枰哉f明。
案例
(1) 20*9年8月,A公司、B公司、C自然人(以下簡稱“原股東”)合資成立X公司,對X公司出資及持股情況如下:
( 2) 20*1年7月5日,A公司與D公司簽訂了合作經(jīng)營X公司的意向書。
(3) 20*1年8月12日,原股東以及D簽訂了《關于D公司以增資方式成為X公司控股股東的總體協(xié)議書》(以下簡稱“總體協(xié)議書”)中約定:
1.協(xié)議簽署日至第一屆董事會組成、D公司推薦董事長、原董事會及經(jīng)營管理團隊向新董事會、經(jīng)營管理團隊移交完成之日止為過渡期。暫定20*1年8月31日為過渡期結束日。過渡期實際結束日與暫定日不一致的,以實際結束日為準確定過渡期結束日。
2.過渡期結束后,由D公司與原股東共同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過渡期凈資產(chǎn)進行審計。D公司于原股東經(jīng)協(xié)商一致也可以不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而委派各自財務人員共同對過渡期結束日的資產(chǎn)情況自行審計核查,并作出書面的審計核查報告,以確定X公司的凈資產(chǎn)。
3.至過渡期實際結束日,X公司經(jīng)審計的凈資產(chǎn)(不含增資款)高于8000萬元的,高于8000萬元部分由D公司將等額款項支付給X公司原股東。凈資產(chǎn)低于8000萬元的,差額部分由原股東將等額款項支付給D公司。本協(xié)議本條前述等額款項應按上述第2條中規(guī)定自過渡期實際結束日審計結果jL來之日起十日內(nèi)支付。原股東享有差額款或者支付等額款的比例同原股權比例。
(4) 20*1年8月15日,A公司、D公司與X公司簽訂了《增資協(xié)議》,協(xié)議約定
1.X公司增資10000萬股,1元/股。
2.增資部分由D公司、A公司分別以現(xiàn)金方式認購9900萬股、100萬股,且分兩期完成增資。20*1年8月31日前D公司、A公司分別認繳5000萬元、100萬元,合計5100萬元增資款;第二期增資款4900萬元由D公司于20*1年12月1日前繳付。
3.第一期增資完成股東結構為:第二期增資完成股東結構為:
(5) 20*1年12月19日,原股東與D公司(以下簡稱“各股東”)簽署《債務確認及以股權抵債協(xié)議》,協(xié)議明確:
1.經(jīng)各股東財務核查,截至20*1年8月31日,D公司凈資產(chǎn)為7742.923665元,低于原股東承諾的8000萬元凈資產(chǎn),差額為257.076335萬元。該部分差額應由原股東按原持股比例等額支付給D公司,共計257.0763刀兀。
2.原股東同意將持有的D公司257.0763萬股,無償轉(zhuǎn)讓給D公司以抵扣其所欠D公司257.0763萬元的債務。原股東按原持股比例轉(zhuǎn)讓股權,A公司轉(zhuǎn)讓154.2458萬股,B公司轉(zhuǎn)讓89.9767萬股,C自然人轉(zhuǎn)讓12.8538萬股。
3.協(xié)議生效后三天內(nèi),原股東立即辦理股權過戶工商登記手續(xù)。為辦理工商登記,原股東分別與D公司簽訂股權轉(zhuǎn)讓協(xié)議,協(xié)議內(nèi)容與本協(xié)議不符的,以本協(xié)議為準。協(xié)議生效、工商變更登記完成后,各股東按出資額在注冊資本中的比例行使股東權利,承擔風險及虧損。
(6) 20*1年12月30日,X公司完成股權變更手續(xù),變更后股權結構為:X公司各股東間債務以其持有的X公司股權進行抵償,各股東的賬務處理
(1)根據(jù)上述資料,我們看以看出各股東對X公司持股比例的變化如下:
(2)就20*1年12月19日各股東簽訂《債務確認及以股權抵債協(xié)議》后,各股東投資核算:
1.根據(jù)上述情況,X公司在20*1年8月31日前收到第一筆增資款時,借:銀行存款 51,000,000.00貸:實收資本-A公司l,000,000.00
——D公司50,000,000.00
20*1年12月1日前收到第二筆增資款時,借:銀行存款 51,000,000.00貸:實收資本-D公司49,000,000.00
20*1年12月30日辦理股權變更手續(xù)后,股權內(nèi)部結構進行調(diào)整,對應股權比例也相應進行調(diào)整借:實收資本-A公司l,542,45 8.00
——B公司899,767.00
——C自然人128,53 8.00貸:實收資本-D公司2,570,763.00
2.對于股東而言:
A公司原占股60%,第一次增資后占股37.405%,第二次增資后占股27.222%,最終股權抵償債務后占股26.366%。
B公司原占股35%,第一次增資后占股21.374%,第二次增資后占股15.556%,最終股權抵償債務后占股15.056%。
C為自然人,此處不考慮其核算。
D公司第一次增資后占股38.168%,第二次增資后55%,接受股權抵償債務后占股56.428%,第二次增資之后按照成本法核算。
就各公司持股比例變動情況,按照會計準側(cè),其核算方法為:
A:成本法(60%)一權益法( 37.405%、27.222%、26.366%)
B:權益法(35%)一金融資產(chǎn)( 21.374%、15.556%、15.056%)(因新一屆董事會中沒有董事名額,不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因此增資后應改按金融資產(chǎn)核算。)
D:權益法(38.168%)一成本法( 55%、56.428%)
此處對各種方法核算不再贅述。
股權抵債分析
通過上述實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如果X公司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新股東接受原股東股權抵債可以獲得長遠的收益,利大于弊,原股東則喪失了持續(xù)獲利的權利,損失較大;如果X公司經(jīng)營不善,持續(xù)獲利能力減弱,那么原股東可以借此方式既縮減了投資,減少日后投資虧損,同時不用支出現(xiàn)金償還債務,利大于弊,相對的,新股東雖然獲得了較多的獲利權利,但是在公司不見盈利的狀況下,該權利則顯得較為雞肋。
既然以股權抵償股東間債務對于新老股東的利弊是相對的,那為什么還會達成這樣的交易呢?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新股東對公司的盈利前景過于樂觀,而原股東則對該公司經(jīng)營持保留態(tài)度,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因此,新股東還是應以中立的態(tài)度來看待該問題,以期實現(xiàn)權益的最大化。
[1]論股份回購中股東之間利益的沖突與平衡[J].李曉春.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4(1)
[2]論“以股抵債”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影響[J].萬楚軍.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