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羅清 徐永祥
[摘要]本文旨在對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基本群體特征、工作情況、社會參與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貢獻是基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思想觀念構建了隱形相似性社會網絡,研究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網絡介數中心性,發(fā)現了不同社會屬性、社會參與意愿、經濟財富、社會聲譽、政治地位的新階層人士的網絡位置分布差異。融合復雜網絡理論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隱形相似性社會網絡,更好地挖掘個體和群體行為特征規(guī)律,制定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方案,對各社會階層進行服務、管理和引導,高效地開展社會工作。
[關鍵詞]社會分層 社會參與 新的社會階層
[作者簡介]王羅清,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博士研究生;徐永祥(1955-),男,湖北孝感人,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1008-7672(2018)03-0046-10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要“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發(fā)揮他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重要作用”。新的社會階層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注入新活力,在文化資源、政治資源、經濟資源的獲取方面也越來越具有優(yōu)勢,與社會其他階層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也引起了社會關注。在此情形下,政府依托有效的政策進行有效地監(jiān)督、管理、協調各個階層問矛盾至關重要。2013年習近平曾指出,一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其他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要發(fā)揚勞動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回饋社會,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寄予了厚望。
新的社會階層形成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條件都有了根本性改變,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作為經濟建設參與者構成了不可忽視的新力量,深入分析中國新的社會階層的社會根源,挖掘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社會特征和政治面貌等信息,能夠為更好協調各階層人士之間利益關系,為各階層人士和諧有序交流提供一個舒適的社會、經濟、政治環(huán)境。隨著社會發(fā)展,新的社會階層的政治訴求和政治參與意愿日益增強,需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和各方面輔助措施,為新的社會階層疏通參與渠道,滿足和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政治需求,規(guī)范化一些不理性訴求。在政策引導方面,需要仔細分析研究新的社會階層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參與特征,根據階層異質性,制定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為構建和諧社會吸引新力量,讓新的社會階層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2006年上海市統戰(zhàn)理論研究會課題組研究了轉型時期新的社會階層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意義,充分肯定了新的社會階層在改革開放、社會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愛國統一戰(zhàn)線等方面的重要性。2007年中國統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分析了新的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如何能夠讓新的社會階層通過便捷的渠道,進行有序政治參與,是國家和執(zhí)政黨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中共中央黨校管前程的博士論文基于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本原理,研究和分析了新的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主要包括新的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一般理論、重要價值、現實狀況、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他對新的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本文結合復雜網絡理論研究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隱形相似性社會網絡。在大數據時代,研究人員將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作為理解和挖掘社會經濟行為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提出了“計算社會科學”。海量高質量的人類行為日志數據以及個體屬性數據吸引了大量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從事與網絡相關的研究工作,發(fā)展了計算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在社會科學頂級期刊American Journalof Sociology與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與網絡相關的論文比例在不斷上升,其中1980、1990、2000和2005年所占比例分別為1.2%、2.2%、7.8%和11.6%。世界著名網絡科學家Barabdsi指出,復雜網絡的思想與方法將是理解和控制復雜社會現象不可或缺的方法和工具。人類行為構建了類型多樣的復雜社會網絡,研究社會網絡形成、演化、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等機理是復雜社會網絡的主要研究內容。
1.陸學藝:《如何認識新型社會階層》,《前進論壇》2002年第5期,第44-45頁。
2.鄭曙村、郭永奎:《當前我國新的社會階層的政治需求及其引導》,《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1期,第111=115頁。
3.文道貴、陳志宇:《新的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及執(zhí)政黨的政策引導》,《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6期,第57-59頁。
4.上海市統戰(zhàn)理論研究會課題組、王邦佐、謝岳:《轉型時期新的社會階層研究——新的社會階層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意義》,《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23-27頁。
5.中國統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新的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華文出版社2007年版。
6.管前程:《新的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年版。
7.J. P. Bouchaud, Economics Needs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Nature,455 (2008) 1181
8.T. Lux and F. Westerhoff, Eeonomies Crisis, Nature Physics, 5(2009) :2-3
9.F. Sehweitzer, G. Fagiolo, D. Sornette, F. Vega-Redondo, A.Vespignani, and D. R. White, Eeonomie Networks: The NewChallenges, Seienee, 325 ( 2009 ) : 422-425
10.11. Lazer, et al.,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Seienee, 323(2009 ) : 721-723
12.M. T. Rivera, S. B. Soderstrom and B.Uzzi, Dynamics of Dyads inSocial Networks : Assortative, Relational, and ProximityMechanisms, Annu. Rev. Sociol, 36 (2010) : 91-115
13.S. P. Borgatti, et al., 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Science, 323 ( 2009 ) : 892-895
14.M. McPherson, L. Smith-Lovin, J. M. Cook, Birds of a Feather:Homophily in Social Networks. Annu. Rev. Sociol,27 (2001):415-444
15. Currarini, M. Jackson, and P. Pin, Identifying the Roles ofChoice and Chance in Network Formation: Racial Biases in HighSchool Friendships, Proe. Natl. Aead. Sci. U.S.A., 107 (2010):4857-4861
16.S. Currarinl, M. Jackson, and P. Pin, An Eeonomic Model ofFriendship : Homophily, Minorities, and Segregation, Econometrica,77( 2009 ) : 1003-1046
17. Palla, A.-L. Barabasi and T. Vicsek, Quantifying Social GroupEvolution, Nature, 446 ( 2007 ) : 664-667
18.A. Vespignani, Predicting the Behavior of Teehno-social System,Science, 325 (2009) : 425-428
19.E. Pennisi, How Did Cooperative Behavior Evolve, Science, 309(2005):93
20.李英蕾、夏紀軍:《社會距離對自愿合作的影響:文獻綜述》,《世界經濟文?!?009年第2期,第89-98頁。
21.S.V. Buldyrev,
R. Parshani,
G. Paul,
H.E. Stanley and S.Havlin,
Catastrophic Cascade of Failures in InterdependentNetworks, Nature, 464(2010 ):1025-1028
22.A. Vespignani, The Fragility of Interdependency,
Nature, 464(2010) : 984-985
社會網絡分析是研究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復雜關系的重要研究工具。社會網絡中個體行為同時受到個體自身屬性(如認知和決策能力、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和社會網絡拓撲結構屬性的影響。s.Hoogendoorn等人研究發(fā)現性別在經濟產出和風險承受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可以產生更高的經濟績效,而男性在風險承受方面表現得更加出色。群體組織中性別分布多樣性與組織績效、合作行為具有顯著相關關系。網絡拓撲結構制約了社會網絡的形成與演化,個體行為和思想也會隨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社會網絡關系包含了朋友關系、同學關系、敵對關系、同事關系、親情關系、領導關系等,不同關系對社會網絡動力學影響不同,且不同關系的相互作用使得社會網絡連接具有流行性、同質性、相似性、嗜異性等特征。
本文數據來源于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調查問卷,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調查對象所在行業(yè)情況,第三部分是調查對象在上海的生活狀況,第四部分是社會參與情況。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39份。本課題研究旨在對“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這一群體在基本群體特征、工作情況、生活情況、社會參與等方面進行分析。全文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第二部分將首先對樣本的背景特征進行分析,分別從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留學經歷、宗教信仰等變量來描繪當前上海新的社會階層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分析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情況,如社會組織類型、中介組織類型以及先前工作情況;第四部分研究了新的社會階層社會參與情況;第五部分結合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上海新的社會階層思想觀念之間隱形相似性網絡進行了分析;最后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二、上海新的社會階層的基本特征
首先對樣本的背景特征進行分析,分別從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留學經歷、宗教信仰等7個變量來描繪當前上海新的社會階層的基本特征。
(一)性別分布
就樣本性別分布而言,本次調查回收的539份有效問卷中,共有257名男性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占總體的50%;女性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也是257名,占總體的50%,本次調查的男女性別比為100:100,略低于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上海市整體104.62:100的男女性別比,⑩男性比例與女性比例持平,女性新的社會階層人數已經接近男性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上的可得性以及社會組織和中介組織對就業(yè)性別的相對開放性和平等性。
(二)年齡分布
就樣本的年齡分布來看,在本次調查回收的539份有效問卷中,其中年齡最大為68歲,最小年齡21歲。本次調查的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平均年齡為37歲,標準差為10.419。經過四分位數的計算,近三分之二的被訪者集中在30歲左右??梢?,本次調查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大多出生于“80后”、“95前”,成長于中國改革開放年代,他們既見證了中國的崛起,也經歷了中國社會轉型變遷,同時他們中的一部分還受到中國計劃生育的影響,因此此群體成長的社會背景的復雜性對其人生觀、價值觀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受教育程度
從某種程度來講,受教育程度高低代表著新階層人士能力的強弱。在本次調查的519份有效問卷中,博士、碩士學歷的新階層人士,占比共計22.3%;有302名新階層人士的最終教育程度為大學本科,占總人數的58.2%;大專學歷的新階層人士占比17.3%(90人);高中及以下學歷的新階層人士占比2.1,僅為11人。上海市新階層人士整體受教育程度較高,本科以上學歷418人,占比80.5%。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與上海市居民整體學歷水平上升的趨勢相一致。圖1中給出了包含20名缺失樣本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況。
(四)月收入情況
就樣本的平均月收入來看,在本次調查的518份有效問卷中,4000元以下的88人,占比17%,4001-7000元占比34.4%,7001-10000元有121人,占比23.4%,10000元以上131人,占比25.3%。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收入水平跟上海市職工平均工資相比,明顯較高。
(五)海外經歷
伴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人力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機會和流動頻率也日趨增加。在全部樣本中,有效填答521份(缺失值18),擁有海外經歷的比例為12.9%,無海外經歷的達到454人,占比87.1%。
(六)宗教信仰
在本次調查的539份有效問卷中,宗教信仰變量共獲得了508次填答(缺失31)。其中,438名被調查者表示自己無宗教信仰,這占到了總人數的86.2%。而在13.8%有宗教信仰的人中,信仰佛教為50人,基督教為10人,道教為3人,天主教為4人。
(七)戶籍分布
在本次調查的515份有效問卷中,有404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戶籍為上海戶籍,占總人數的78.4%。相比之下,僅有111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戶籍為外地戶籍,占總人數的21.6%。
三、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情況
(一)社會組織類型
本次調查中社會組織類型以社會服務機構為主,社會團體次之。在此次調查的樣本中,383份有效回答中,主要從事于社會服務機構(民辦非企業(yè)類型),占比54.6%,其次是社會團體,占比38.4%,最后,基金會占比5.5%,未登記自組織占比1.6%。圖2給出了包含了156份缺失樣本的社會組織類型分布情況。
(二)中介組織類型
總的來說,此次調查中中介組織類型中咨詢類中介組織居多。中介組織種類繁多,將其劃分為鑒證類、評估類、代理類、經濟類、咨詢類及其它等六種。在此次調查的樣本中,280份有效回答中,主要以咨詢類較多,占比30%,其次是鑒證類19.3%,代理類18.2%,評估類12.5%,經紀類1.4%,還有其它占比18.6%。圖3給出了包含了259份缺失樣本的中介組織類型分布情況。
(三)之前職業(yè)
此次問卷人員之前的職業(yè)中,學生居多,企業(yè)管理人員次之。針對從事現在行業(yè)之前的身份進行調查,有效問卷515份,其中33%的人是畢業(yè)后直接就業(yè)的;其次是企業(yè)管理人員占比28.9%,這可以簡單說明企業(yè)的跳槽率相對較高;再次是10.5%的機關事業(yè)單位人員、11.3%的企業(yè)技術人員,還有工人、下崗失業(yè)人員、軍人等等。圖4給出了包含24份缺失樣本的之前職業(yè)分布情況。
(四)換工作頻率
新的社會階層流動問題是關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生存與發(fā)展現狀的重點。對于本次調查中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來說,他們工作調動情況又如何呢?在本次調查的539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工作調動次數變量共獲得510次填答(缺失29)??偟膩砜?,有21.4%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近兩年來工作調動過。其中,16.9%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有過1次調動,2.9%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有過2次調動,其它占了1.6%。對于大多數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來說,其穩(wěn)定性還是比較強的。
四、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社會參與情況
在了解了上海新的社會階層群體的個人基本特征、工作情況后,筆者通過調查新的社會階層群體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度、參與意愿、參與渠道、參與影響因素、對社會現狀的認同度等31道問題來了解這一群體的社會參與情況,從而為更好地服務這一群體提供依據。下面將對幾個問題進行分析。
(一)社會問題關心程度
在539個調查樣本中,針對社會問題的關心程度有514人做出回應(缺失值25),其中關心的占比96.7%,不關心的僅占3.3%,在關心的比重中,比較關心占61.7%,非常關心占15.6%,可見,新的社會階層群體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度還是比較高的。圖5給出了包含了25個缺失樣本的社會問題關心度分布情況。
(二)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意愿
就數據顯示來看,新的社會階層群體不僅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度高,而且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意愿也很高,在512份有效數據中,有484人愿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其中非常愿意占比19.3%,比較愿意占比47.9%,而不愿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僅占比3.3%。圖6給出了包含27份缺失樣本的參與社會問題意愿分布情況。
(三)志愿服務
為了解新的社會階層參與志愿服務情況,本次調查共得到506份有效數據,其中參加過志愿服務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達393人,占比77.7%;未參加過志愿服務的達到113人,占比22.3%;與此同時對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參加志愿服務的意愿也做了統計,共獲取有效數據493份,其中愿意并經常參加志愿服務的人數達170人,占比34.1%;有空時愿意并少量參加的達207人,占比41.6%;單位組織時愿意參加的118人,占比23.7;不愿意參加的僅有3人,占比0.6%。因此對于新的社會階層群體而言,參加過并且愿意參加志愿服務的人數居多。
(四)地位評價
本次調查中,地位包括三個維度:經濟財富、社會聲譽及政治地位,如圖7所示,從1到7分別表示地位由低到高,標準差均為1.1-1.3之間,綜合來看,均值為3.02,整體地位自我評價較低;分開來看,經濟財富方面,均值為3.05,經濟地位低;社會聲譽均值為3.14,社會地位低;政治地位均值為2.69,政治地位更低。因此總體而言,新的社會階層群體整體對自身地位的評價比較低。
五、基于復雜網絡分析方法的新的社會階層分析
(一)基于思想觀念的隱形相似性網絡
一般而言,劃分社會群體基于顯性的屬性,如性別、膚色、工作等。個體屬性直接影響了個體行為,且相同屬性個體也表現出復雜的行為規(guī)律。在社會工作中,人們期望能夠了解群體在思想觀念上的相似性,稱之為隱形相似性(invisibilitysimilarity),下文將測量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思想觀念之間的相似性,構建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隱形相似性社會網絡。
在調查問卷中,有一題涉及到新的社會階層人員對一些說法的看法,通過問卷想知道大家對11種說法的認同程度,如十分認同,比較認同,一般,還是不太認同,或者十分不認同,分別用數字1到5表示。問卷中11個說法包括:(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2)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yōu)于西方三權分立;(3)只有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國夢”;(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人民利益高于一切;(6)我們黨有能力將權力關進籠子;(7)我國多黨政治協商制度優(yōu)于西方多黨制;(8)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9)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0)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11)我屬于社會新階層。
為了度量不同社會階層人士對上述11個說法的認同程度之間的相似性,定義x2為個體i對于說法k的認同程度,由數字1到5表示。定義個體i和個體i之間認同程度的歐幾里得距離為:
通過計算個體i和個體i之間距離矩陣d2可以得到個體之間的相似性,距離越大,相似性越小?;诰嚯x矩陣能夠得到一個加權完全圖。網絡中節(jié)點表示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員,連邊權重表示個體之間思想觀念上差異程度,由距離值給出。為了得到上海新的社會階層思想觀念骨干網絡,基于文獻中方法,去掉網絡中距離最大的95%的邊,剩下距離最小的5%的邊,得到一個無向無權網絡。為了分析不同屬性個體在網絡中分布情況,可以先分析個體中心性與個體屬性之間的關系。用網絡介數(betweenness)代表個體網絡中心性:
其中OY(k)表示網絡中個體i和個體j之間包含個體k的最短路徑數量。OY表示網絡中個體i和個體j之間最短路徑總數量。從拓撲結構上來說,B(k)能夠作為個體在網絡中心性的度量。B(k)越大說明個體越靠近網絡中心位置或者處在不同社團結構中間“橋梁”位置。圖8至圖11展示了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隱形相似性網絡拓撲結構特征。圖8至圖11具有相同的拓撲結構,只是節(jié)點屬性不一樣,不同屬性用不同顏色表示。從整體的網絡拓撲結構上看,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相似性網絡具有社團結構,也就是說部分人士的思想觀念存在相似性,可以構成一個社團,但是不同社團之間思想觀念存在差異性。圖8給出了性別分布情況,紅色表示男性,綠色表示女性。圖9給出了海外經歷人士分布情況,紅色表示有海外經歷,綠色表示無海外經歷。圖10給出了宗教信仰分布情況,紅色表示有宗教信仰,綠色表示無宗教信仰。圖11給出了上海戶籍分布情況,紅色表示上海戶籍,綠色表示無上海戶籍。
圖12中給出了不同屬性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網絡中心性分布情況??梢园l(fā)現上海新的社會階層男性比女性在隱形相似性網絡中占據了更中心的位置。無海外經歷的人員比有海外經歷的人員占據了更中心的位置,無宗教信仰的人員比有宗教信仰的人員占據了更加中心的位置。有上海戶籍的人員比無上海戶籍的人員占據了網絡更加中心的位置。
基于相同的網絡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社會參與意愿、不同經濟財富、不同社會聲譽、不同政治地位的人員在隱形相似性網絡中位置分布情況,如圖13至圖16所示。圖13展示了不同社會參與意愿人員在網絡中分布情況,其中紅色表示非常愿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員,黃色表示比較愿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員,綠色表示一般愿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員,藍色表示不太愿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員。
圖14至圖16分別展示了不同經濟財富、不同社會聲譽、不同政治地位的人員在網絡中分布情況。圖中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灰色、黑色依次表示人員從低到高的自我評價。樣本中對自身經濟財富、社會聲譽、政治地位評價很高的個體數量較少,在圖中所占比例較小。圖17研究分析了不同經濟財富、社會聲譽、政治地位的人員在網絡中分布的差異性。
圖17(a)中,數字從小到大依次表示了非常愿意、比較愿意、一般愿意、不太愿意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人員。隨著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意愿減弱,新的社會階層人員的網絡中心性也變小。在隱形相似性網絡中,社會參與意愿強烈的人員占據了中心位置。
圖17(b,c,d)中,橫坐標數字越大,表示新的社會階層人員對經濟財富、社會聲譽、政治地位的自我評價越高。但是因為評價越高的個體數量也越少,因此統計分析也會存在差異。在經濟財富、社會聲譽、政治地位自我評價為6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員的網絡中心性較高。
六、結論
本文基于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人士調查問卷,分析了調查對象基本信息、所在行業(yè)情況、社會參與情況。本文主要貢獻在于引入了復雜網絡分析方法,構建了基于思想觀念的隱形相似性網絡,發(fā)現不同屬性、不同社會參與意愿、不同經濟財富、不同社會聲譽、不同政治地位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網絡中位置差異?;陲@性屬性對群體進行分類是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的,如性別、膚色、工作屬性等。在很多社會工作中,我們期望能夠知道群體在思想觀念上的相似性,通過聚類算法對社會群體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工作。通常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同的人,很難走到一起,行為差異比較大。本文基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思想觀念相似性,構建了個體之間隱形相似性網絡,通過研究網絡中個體分布情況,了解個體屬性與網絡位置的關系。在復雜網絡理論中,不同網絡結構位置上的個體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樣,具有的功能也不一樣,當然發(fā)揮的作用也不一樣。通過復雜網絡理論分析,挖掘群體行為特征。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更能有的放矢,高效地開展社會工作。
在后期工作中,融合復雜網絡理論挖掘網絡中意見領袖、信息傳播者等,在網絡輿論控制、重要思想傳達等工作中能發(fā)揮有效作用,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而針對現有的數據樣本,500左右的樣本數量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獲取大量高質量的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各項數據,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工作是需要改進的地方。在茫茫人海之中,識別意見領袖、信息傳播者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下社交網絡盛行,通過獲取公開的社交數據和個體屬性數據,結合復雜網絡理論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和預測社會群體行為,提高準確性和有效性,建立網絡輿論控制平臺,為和諧社會發(fā)展提供可靠有效的意見。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協調各階層間矛盾,大力提升社會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不同社會階層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的需要,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亞立)
1.S. P. Borgatti, et al., 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Science, 2009, 323 ( 5916 ) : 892-895
2.G. Kossinets, D. J. Watts, Origins of Homophily in an EvolvingSocial Network. Am. J. Sociol., 115 (2009):405-450
3.K. Lewis, M. Gonzalez, J. Kaufman, Social Selection and Peer
Influence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 (2012) : 68-72
4.M. Szell, R. Lambiotte, S. Thurner,Multirelational Organization ofLarge-scale Social Networks in an Online World. Proc. Natl. Acad.Sci. U.S.A., 2010,107(31 ) : 13636-13641
5.6.9.S. Hoogendoorn,H. Oosterbeek,M. Praag, The Impact ofGender Divers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Teams : Evidencefrom a Field Experiment, Manag. Sci.,2013,59 (7) : 1514-1528
7.D.
Eder,
M.
T.
Hallinan,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Friendships. Am. Social. Rev., 1978, 43 (2) :237-250
8.M. Szell, S. Thurner,
How Women Organize Social NetworksDifferent from Men. Sci. Rep., 2013,3 (7435) : 1214
10.李英蕾、夏紀軍:《社會距離對自愿合作的影響:文獻綜述》,《世界經濟文?!?009年第2期,第89-98頁。
11.M.A.
Serrano,M.
Boguna,A.Vespignani,Extracting
theMultiscale Backbone of Complex Weighted Networks. Proc. NatlAcad. Sci. U.S.A., 2009,106 (16) : 6483-6488
12.F. Papadopoulos, et al., Popularity Versus Similarity in GrowingNetworks, Nature, 2012, 489 (7417) : 537-540
13.V. L. Allen, D. A. Wilder, Group Categorization and Attribution ofBelief Simnilarity. Small Group Behav., 1979,10 ( 1 ) :73-80
14.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