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華
一、案例背景
一直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謂是隨堂可見。但最近聽了一位教師教授的《幽徑悲劇》一課,我有了更深的感觸:“育人”的語文課堂不應該只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中“傳道、授業(yè)、解惑”,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影響孩子一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這才更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實踐中踐行這個想法呢?
二、教學片段及反思
1.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
〔片段1〕
師: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迅速瀏覽課文,試著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文中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悲劇?
生1:幽徑上的一棵古藤蘿被砍了。
師:砍掉的只是一棵藤蘿,怎么會撥動了作者的心弦并稱之為“悲劇”呢?
生2:因為藤蘿是很美的。
師:是的,那么藤蘿有多美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有關能表現(xiàn)藤蘿美的句子,并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
生3:……
師:這位同學優(yōu)美的朗讀讓我們大家感受到了藤蘿的美,謝謝她。下面請同學們分析一下作者在這里調(diào)動了哪些感覺器官讓讀者充分感受藤蘿美的呢?
生4:……
〔反思1〕
整堂課中,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呈現(xiàn)出來,學生就在忙著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結束一節(jié)課。教學中以問題來引領課文學習,這是通常的做法。不過,首先,學生們解決的“疑問”是哪里來的?是學生自己自主研讀課文發(fā)現(xiàn)的?還是教師直接拋給學生們的?其次,提出問題之后,教師是提示引導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前行”,還是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現(xiàn)在,反觀教學過程,一方面所有的問題都是來自教師,另一方面,學生在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和提示的同時,似乎根本沒有時間去主動思考文本。這樣的一種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式,缺失了學生自主的意識與思維。
那么用問題來引領教學的課堂,怎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呢?筆者認為,首先,教師在課前預設時不妨先了解學生初讀課文后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教師重視并整理篩選這些問題,并把問題帶進課堂,這樣就使課堂真正成為解決學生問題的地方,也使教學有的放矢。其次,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圍繞問題去進行一種自主探究、體驗和感悟的過程。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會產(chǎn)生富有個性的獨特體驗和思考,使得思維得到發(fā)散,體驗快樂的學習過程。而教師如果處于“不放心”的狀態(tài),在語言上頻頻提示,則會扼殺屬于學生的這一切。讓學生摸索著走路,也許會碰壁,但會增長他們的學習經(jīng)驗,這無疑也提高了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2. 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
〔片段2〕
師:本文寫的是幽徑悲劇,具有強烈的悲劇效果。這個悲劇效果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同學們可按自愿原則就近自行討論。
學生討論中……
師:哪位同學想說說你的看法?
生5:文章著力描寫了藤蘿被毀的慘狀,令人觸目驚心,烘托悲劇效果。
師:說得很好!同桌舉手了,似乎還想補充,好,你來說說看。
生6:根干被砍斷,花朵還在微笑,這里以樂寫悲,更顯悲哀。(生5微笑點頭表示贊同。)
師:說得非常對,這是以樂襯悲的寫法。
〔反思2〕
就上述案例,首先,生5已然與同桌合作討論過了,但卻沒有采納同桌的想法來完善自己的看法,可見他們雖有合作的形式,卻并不能真正發(fā)揮合作的效用。其次,從教師角度看,教師問的是:“哪位同學想說說你的看法?”教師用了“你”而不是“你們”,這雖然是一個小細節(jié),但反映的是大問題,既然是討論,就是合作學習的形式,既然合作,合作之后的成果應該是大家的而不是個人的,所以用“你們有什么看法”似乎更合適。
隨著權威時代的結束,信息時代的來臨,要想成為一個成功者,必須具有與人互助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學生要“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但就我們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來說,由于家庭與社會多種因素,使得他們成為一批比較“自我”的孩子,所以培養(yǎng)他們的互助合作意識與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 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
〔片段3〕
師:文中哪幾節(jié)寫幽徑的?
生7:2~6節(jié)。
師:作者說它是一條怎樣的幽徑?
生8:古老、神奇。
師:怎樣古老?怎樣神奇?幽徑的春夏秋冬景色有什么特點?
……
(師生在熱鬧的互動過程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花去了30分鐘。)
〔反思3〕
案例中問題的答案在教科書上一目了然,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就是找出這些文字,所以表面上看學生在活動,但實際上是學生在略加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尋找的過程,而不是深入思考與探究的過程。當然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本談不上什么探究意識了。而且整堂課都在解決教師拋出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學生沒有問題嗎?沒有問題,探究意識從何講起?
所以,首先,優(yōu)化問題的設計,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是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引領課堂教學的主問題,要能打開學生的思維,拋出的問題有思考的含金量。例如,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一下子無法回答上來的問題,逼著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開動腦筋。于老師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社會淵源,由此認識到課文深刻的社會意義,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其次,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誰還能提出問題?”“真的沒有問題了嗎?”這樣的詢問時時在提醒學生: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學生的問題意識、質(zhì)疑精神,就是探究意識的體現(xiàn),同時更是培養(yǎng)探究意識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