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娜
[摘 要]河北十番樂是清代遺存在河北承德、保定地區(qū)的古老樂種。河北十番樂現(xiàn)存譜本類型有單本、合本和匯集本三種。通過對現(xiàn)存各樂譜的曲目辨析與樂譜的考察可知,文十番曲目與河北十番樂流播地域基本一致,是河北十番樂典型性的代表曲目,樂譜屬于固定名工尺譜體系;而武十番曲目僅存見保定十番樂中,在曲目分布及樂譜特征上則呈現(xiàn)出不同地域、不同樂社的語言色彩特點。
[關鍵詞]河北十番樂;文曲;武曲;吵子;工尺譜
河北十番樂是清代遺存在河北承德、保定地區(qū)的古老樂種。除現(xiàn)在行政區(qū)劃的承德和保定地區(qū)外,還包括有“清代承德”地域概念中的重要地域,即現(xiàn)在的內(nèi)蒙古赤峰市及下轄的喀喇沁旗。河北十番樂按照主奏樂器的特征分為文十番和武十番兩類。其中,以笛子為主奏的文十番曲目,簡稱文曲;以海笛與打擊樂并重的武十番曲目,簡稱武曲。河北十番樂現(xiàn)存譜本類型有單本、合本和匯集本三種。如何在這些遺存樂譜本中區(qū)分河北十番樂的文曲和武曲?文、武曲中哪些曲目是河北十番樂音樂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曲目?它們在樂譜上又有哪些特征?這些問題是我們對河北十番樂進行音樂研究的前提。
一、現(xiàn)存河北十番樂樂譜
筆者目前收集到與河北十番樂相關的樂譜有23部,其中河北十番樂樂譜14部,相關地域的河北十番樂樂譜9部。
(一)河北十番樂的主要樂譜目錄
在河北十番樂14部樂譜中都有關于其樂譜的抄本年代、傳承樂社與樂人、樂譜曲目等情況。①其主要樂譜目錄如下:
1. 《易縣東韓村十番圣會文曲本》(工尺譜,文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⑴)
2. 《易縣后部村十番會樂譜》(工尺譜,文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⑵)
3. 《十番翕純皦繹譜》(工尺譜,文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⑶)
4. 《改復校正音樂譜》(工尺譜,文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⑷)
5. 《承德清音會奉奏樂譜》(康德四年工尺譜,文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⑸)
6. 《避暑山莊宮廷音樂后宮細樂》)(民國年間工尺譜,文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⑹)
7. 《熱河避暑山莊清朝宮廷音樂清音會樂譜》(工尺譜,文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⑺)
8. 《灤平縣十番音樂樂譜》(工尺譜,文、武十番匯集本。樂譜編號⑻)
9. 《清東陵古樂譜》(工尺譜,文、武十番匯集本。樂譜編號⑼)
10. 《定興縣北罡上村十番會打擊樂譜》(工尺譜,文、武十番匯集本。樂譜編號⑽)
11. 《赤峰雅樂》(工尺譜、簡譜,文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⑾)
12. 《淶水縣曹家莊十番樂曲集》(簡譜,文、武十番合本。樂譜編號⑿)
13. 《易縣清西陵十番樂譜》(工尺譜,文、武十番合本。樂譜編號⒀)
14. 《易縣東韓村武十番樂譜》(工尺譜,武十番單本。樂譜編號⒁)
上述14本樂譜,其中單本9本(文十番8本、武十番1本),合本2本,匯集本3本。在樂譜的傳承上,文十番樂譜多以民間工尺譜手抄本記錄為主,多數(shù)年代不詳,現(xiàn)存記錄年代最早的樂譜是清光緒年間的《東韓村拾旙圣會文曲本》(25首),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據(jù)考察,武十番樂譜早期多以口傳念譜為主,武曲單本根據(jù)念譜整理,其工尺譜譜字為電腦打印,豎向排版,2010年裝訂成冊。此外,文十番樂譜中曲目的名稱、數(shù)目、排序以及樂譜中間所標記的符號、曲牌前標有宮調名稱等,對辨析曲目曲式結構的基本模式與特征起決定作用。
(二)同地域中相關的樂譜
將河北文曲、武曲與同地域樂譜曲牌、曲目進行類比,可以了解到河北十番樂在該地域的流播、變異與遺存情況。收集到與河北十番樂相關樂譜共計9部,①其主要樂譜目錄如下:
1. 《高碑店撞頭村吵子曲》(樂譜編號⒂)
2. 《高碑店大義店村吵子》(樂譜編號⒃)
3. 《河北民族民間器樂集成 ·豐寧縣吵子會》(樂譜編號⒄)
4. 《赤峰古樂集成》(樂譜編號⒅)
5. 《寧城民間器樂集成》(樂譜編號⒆)
6. 《遼寧省凌源縣音樂譜》(樂譜編號⒇)
7. 《建平縣音樂曲譜》(樂譜編號(21))
8. 《遼寧建平縣三家鄉(xiāng)十王會樂譜》(樂譜編號(22))
9. 《遼寧省建平縣喀喇沁王爺陵古曲》(樂譜編號(23))
以上樂譜均為匯集本。將這9部樂譜中與前述14部主要樂譜中的相同曲牌、曲目進行比對,可以了解到河北十番樂在同一地域中傳播與變遷的情況。
二、河北十番樂的曲目辨析
在河北十番樂的14部樂譜中,曲目總數(shù)為455首(其中套曲9首,文套8首,武套5首),除去重復曲目,只曲總數(shù)共計為186首,其中,文曲曲目77首,武曲曲目109首。從同地域相關樂譜的曲目類比來探尋河北文、武曲目的分布特征;從曲目溯源來探尋河北十番樂不同樂種的歷時性特征。
(一)曲目類歸與分布特征
從樂譜收集來看,文十番樂譜與河北十番樂地域分布基本一致;武十番樂譜主要以保定地區(qū)為主。按照樂譜現(xiàn)在所屬行政區(qū)劃對樂譜中的文、武只曲、套曲進行類歸,并在地域中與河北吵子及遺存曲牌、曲目進行類比,可探尋河北文、武曲目的分布特征。
在所收集的樂譜中,特別是匯集本,曲目的類型不明確。所以,曲目的類歸是分析曲目分布特征的第一步。以下為曲目類歸的步驟:
第一, 以單本、合本上的文、武曲目作為各自相對穩(wěn)定的曲牌、曲目,對匯集本中相關曲目進行文、武曲類歸,從而考察河北文、武曲在地域中的分布特征。
第二, 將河北文、武曲與地域中同質樂種的河北吵子及其他樂譜中的曲牌、曲目進行類比,進一步考察河北文、武曲在地域中的歷時性特征。
1. 文曲類歸與分布特征
(1)文曲類歸
(1)武曲類歸
河北武曲多以只曲為主,套曲僅存見《淶水縣曹家莊十番會樂譜》中,套曲有《跳神》《蜈蚣嶺》兩首。
以上列表從橫向上看,河北武十番曲目主要集中在河北保定地區(qū)的易縣、淶水縣、定興縣。所涉及的樂譜譜本共四本,有單本、合本和匯集本。
從縱向上看,109首武曲中,在4個樂譜本中所存見的曲牌、曲目有[鳳頭劉海][雁過南樓][桃李爭春][十棒鑼][昭君出塞]等;在3個樂譜本中所存見的曲牌、曲目有[回回進寶][張公趕子][花和尚][一枝花]等;在2個樂譜本中所存見的曲牌、曲目有[高升][大豆葉黃][小豆葉黃][疊落金錢][柳含煙][豆葉黃][銀紐絲][獅子滾繡球][鳳陽歌]等;而其他91首曲牌、曲目則存見在各自獨立的樂譜中。從以上武曲曲牌、曲目類歸來看,其曲牌、曲目分布相對不穩(wěn)定,多以體現(xiàn)各樂社獨特的演奏曲目為主。
(2)武曲與河北吵子及相關曲牌、曲目遺存
河北武十番與地域中的吵子同屬于一個樂種類別。在保定,因武十番與吵子演奏形式相同,即同以海笛與打擊樂器并重的樂隊組合,民間稱武十番為吵子,而在吵子的分布地域未見有武十番稱謂。在前期的研究中,除了對兩種音樂形式在樂器與樂隊組合上進行考察外,①有必要對其所使用的曲牌、曲目進行對比與梳理。
以上表格(參見表4)從橫向上來看,涉及到吵子的有保定高碑店的撞河村吵子、大義村吵子和承德豐寧縣八間房吵子3本樂譜,主要分布在保定和承德地區(qū)。
從縱向上來看,河北武十番曲目有109首,與吵子樂譜相比,其相同的曲牌、曲目共有18首,即[鳳頭劉海][高升][張飛祭腔][回回進寶][雁過南樓][桃李爭春][張公趕子][十棒鑼][昭君出塞][豆葉黃][一枝花][獅子滾繡球][鳳陽歌][梆子腔][五更][鉆天][翠太平][耍孩]。
從樂譜組成的共時性層面上看,在組成武十番和吵子的7個樂譜、109首曲牌、曲目中,相同者僅有24首,分布并非均衡。其中有3首存見于6個樂譜中,即[鳳頭劉海][桃李爭春][昭君出塞];有存見于5個樂譜中,即[回回進寶][雁過南樓][十棒鑼];有2首存見于4個樂譜中,即[張公趕子][一枝花];有5首存見于3個樂譜中,即[高升][豆葉黃][花和尚][獅子滾繡球][鳳陽歌];有11首存見于2個樂譜中,即[張飛祭腔][小豆葉黃][大豆葉黃][柳含煙][疊落金錢][銀紐絲][梆子腔][五更][鉆天][翠太平][耍孩]。
通過對河北武十番曲牌、曲目類歸,并與地域中相同樂種類別的吵子曲牌、曲目比較,可以看出武十番與吵子具有不同的代表性曲目,呈現(xiàn)出以各自樂社為單位的曲目風格特征。也就是說,武十番與吵子雖屬于同一樂種家族,但它們在樂器與樂隊組合上都有各自樂社風格,在曲牌、曲目上也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典型代表曲目。所以,從河北十番樂所使用的樂器與樂隊組合及典型的代表曲目上看,武十番與吵子雖屬于同一個吹打樂種家族,但它們是同一樂種家族相對獨立的樂種成員。
(二)河北十番樂的曲目溯源
通過以上對各樂譜中的曲目辨析,河北十番樂所用曲牌(樂曲)有186首。其中,文曲曲牌(樂曲)77首,武曲曲牌(樂曲)109首。其中,有南北曲曲牌(曲目)30首(北曲23首、南曲4首、南北曲3首)。北曲記載有[朝天子][得勝令][豆葉黃][青天歌][沽美酒][一枝花][十棒鼓][太平令][萬年歡][游春][小涼州][山桃紅][雁兒落][鷓鴣天][耍孩][浪淘沙][柳青娘][將軍令] [疊落金錢][柳含煙][普天樂][太平年][錦堂月]等;南曲記載有[傍妝臺][燈月交輝][一江風][月兒高]等;南北曲通用記載有[獅子滾繡球][尾聲][玉芙蓉]等。在以上南北曲的記載中,其曲牌(曲目)多以北曲為主。
在186首曲牌(曲目)中,其曲牌明顯與唐樂、宋詞、元曲、南戲、民間器樂曲、民間歌曲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如:唐樂、唐詞的記載有[萬年歡][柳青娘][游春][浪淘沙][得勝令][太平令][小涼州]等;宋詞等記載有[惜黃花][鷓鴣天][朝天子][錦堂月][豆葉黃][獅子滾繡球][一枝花][月兒高]等,套曲《四季》中的[春來][夏來][秋來][冬來],自宋以來,廣泛應用;元曲、南戲記載有[山桃紅][沽美酒][傍妝臺][燈月交輝][青天歌][一江風][玉芙蓉][雁兒落][尾聲][疊落金錢][柳含煙][普天樂][太平年][十棒鼓]等;明、清民間器樂曲牌記載有[八板][昭君出塞][梅花三弄][銀紐絲][疊斷橋][柳青娘][將軍令][傍妝臺][玉芙蓉][浪淘沙][萬年歡][朝天子][得勝令][一枝花][月兒高][鳳頭劉海][張公趕子][百鳥朝鳳]等;明、清民間聲樂曲牌記載有[倒秧歌][翻秧歌][插秧歌][秧歌尾][錠大缸][鳳陽歌][天琴歌][瞧親家][五更][疊斷橋][銀紐絲]等。
通過對河北十番樂文、武曲曲牌(曲目)的歷時性來看,文曲多以傳統(tǒng)的南北曲為主,武曲多以民間曲牌為主;從存見南北曲的數(shù)量上看,多以北曲為主;從曲目的來源來看,主要以漢族地區(qū)的曲牌(曲目)為主。因此,河北十番樂曲牌、曲目具有傳統(tǒng)的漢族文化特征。
三、河北十番樂的樂譜特征
(一)河北十番樂的工尺譜系譜式特征
1. 工尺譜譜式
河北十番樂最早的樂譜約為光緒年間的《易縣東韓村十番圣會文曲本》(工尺譜26首)。在所收集到的工尺譜樂譜中,樂譜的譜字與譜式基本屬于明清時期通用的較為規(guī)范化的工尺譜。書寫的形式,一般皆為從右而左,在譜字右邊或譜字之間加入工尺譜的板眼,標記“、、”或“、”為板,“×”標記為下一個“板”提前在上一小節(jié)“中眼”。
武十番樂譜中,早期多以口傳心授傳承,沒有樂譜。20世紀80年代后,才有樂譜的記錄。其中,旋律樂譜多以簡譜記錄,鑼鼓樂譜用打擊樂器的狀聲字書寫。2010年,易縣東韓村十番會傳承人劉勤師傅根據(jù)念譜整理出14首武十番樂譜。其中,旋律樂譜為工尺譜譜系,鑼鼓樂譜為狀聲字譜譜式。
考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僅有東韓村武十番樂器遺存,即樂隊中唯一的旋律樂器海笛,調高不詳。在同地域吵子樂隊中,其旋律樂器海笛(現(xiàn)改為嗩吶)調高不定,曾有C、D、F調。所以,本文僅對武十番遺存擊奏樂器演奏符號作一陳述。
2. 工尺譜的調首與音列
在工尺譜譜系中,“調首”一般為“合、上、尺”。①笛是河北文十番的主奏樂器,也是該樂種的定律樂器。河北十番樂所用笛其基本音位指法繼承了民間笛子演奏的傳統(tǒng),曲笛6孔開第3孔為“合”字,黃鐘=合=bE。根據(jù)工尺唱譜和實際演奏的音高分析,河北文十番樂是沿用宋代俗字譜相似的固定音位工尺譜,該樂譜音列以合字為調首。
對河北文、武十番與“吵子”擊奏樂器狀聲字的類歸可以看出,文十番與武十番的不同樂種、各地文十番與武十番及吵子相同樂種的樂社,其擊奏樂器的狀聲字譜都表現(xiàn)出各自地域、不同樂社的語言色彩特點。
四、結語
河北十番樂是清代遺存在河北承德、保定地區(qū)的古老樂種。通過對現(xiàn)存各樂譜的曲目辨析與樂譜特征的綜合考察,在曲目的分布與樂譜的傳承上,文十番77首是河北十番樂音樂中最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的代表曲目,也最具有典型的音樂特征。而武十番則多呈現(xiàn)出各自地域、不同樂社的曲目傳承與地方語言色彩特點。廣義上,河北十番樂包含文、武十番兩種音樂形式;狹義上,河北十番樂應為文十番,而武十番是在歷史演變中與文十番所形成的多重性特征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