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家圣人,成為“亞圣”,他吸收繼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思想。本文就孟子仁政思想的提出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層面上的簡單闡述。
關鍵詞:孟子;仁政;政治;經(jīng)濟;教育
一、政治方面
孟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在以德治國的基礎上發(fā)展為仁政思想。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保ā睹献印す珜O丑章句上》)人人都有憐恤他人的心情。先王因為有憐恤他人的心情,就有憐恤他人的政治。憑著憐恤他人的心情,來實行憐恤他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中轉動一樣。仁政就是仁者治理國家,有仁愛之心的統(tǒng)治者對人民有憐恤、同情、愛護之心,來治理國家一切事務,這是仁政的基礎。那應該如何做呢?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孟子·離婁章句上》)取得天下有它的方法和途徑。只要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擁護,就會得到天下。得到老百姓衷心擁護有方法和途徑;只要得到老百姓的心,便的得到他們的衷心擁護;得到老百姓的心有方法和途徑:凡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就給他們,給不完的聚積起來,等到日后需要再給;凡是百姓所厭惡的,不要勉強加在他們頭上。由此可見,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得民心,愛人民,要以人為本,滿足民眾的正常需求,站在民眾的角度上思考看待問題,以民為先,實現(xiàn)君主治國理政的思想。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里時刻裝著天下人民,心系國家,就算遇到國難,民眾自會來幫助,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道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孟子·公孫丑章句下》)這就是群眾的力量,是君王實行仁政所帶來的成果,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拉近君臣之間的關系,得到人民信賴,也使自己的統(tǒng)治更加長久,這是雙贏的結局。這是仁政對內的一面,孟子與梁襄王的對話中,梁惠王問如何才能天下安定?孟子的回答是“定于一”,又問:孰能一?答曰:“不嗜殺人者能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的不殺人就是反對戰(zhàn)爭,這是對外一面。
二、經(jīng)濟方面
孟子對經(jīng)濟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張。“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效,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百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跽戮渖稀罚┟献咏?jīng)濟方面的主張是在封建性的自然經(jīng)濟的基礎上,以一家一戶小農經(jīng)濟為單位,采取勞役租賃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生產蠶絲,喂養(yǎng)家禽家畜,吃穿自給自足。在這里,孟子向君王提出“制民之產”這一概念,他說“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趨而之善。故民之從也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告訴君王要規(guī)定百姓有自己的產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足以瞻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妻兒。豐年衣食無憂,災荒年不會餓死,這樣教化他們,百姓們才容易服從。當百姓們擁有一定土地時,他們可以通過辛勤勞作來維持家庭基本生存需要,為了過上好的生活,就會把精力放在耕種上,會遵紀守法,實現(xiàn)再生產。這是君王實行仁政的好時機,通過對經(jīng)濟制度的改革,提出的新的主張和意見,使得人民可以養(yǎng)家糊口,解決溫飽問題,實現(xiàn)物質生活的富足。他又提出恢復井田制,規(guī)定了土地生產經(jīng)營和分配方式,除去農民們交給國家的稅收之外,其他剩下的歸個人所有,這樣減輕了農民負擔,可以緩解階級矛盾,有利于君王治理國家,也會促進社會發(fā)展。除了提出的“制民之產”,孟子與梁惠王對話中還提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跽戮渖稀罚┟献痈嬖V君王向百姓實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這樣的話百姓們就可以精耕細作、還有空閑時間做其他的事情,既可以幫助國家經(jīng)濟繁榮,又可以照顧到其他方面,如人倫道德、報效國家,這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三、教育方面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則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章句上》)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以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在其中的。父母都在,兄弟沒有災禍,是一樂;抬頭無愧于天,低頭無愧于人,是二樂;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而教育他們,是三樂?!泵献拥娜收枷?,是希望君王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如果可以實現(xiàn)的話,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此外,還有三樂:一是父母兄弟身體健康;二是做人做事無愧于天地,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三是得到天下英才來教育。前兩種快樂很容易理解,第三種快樂與之前相比,有更深的境界,教育工作對人的發(fā)展和認知有重要作用,當作為教師,通過教學來將學生的本性引入正途,培養(yǎng)他們完善的品格,使得優(yōu)秀的人才走上仕途,成為推進實行仁政的中堅力量,作為國家的人才,社會的精英,為人民謀福利,促進社會更好更快的發(fā)展,同時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給學生們做好榜樣帶頭作用,這就是作為教師最大的快樂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將教育作為治國理政的基礎和根本。他說,“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章句上》)他認為,善政使民眾敬畏害怕,而教育可以得到民心,使人民心心悅誠服的接受管理,實現(xiàn)不治而治。由于孟子處于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時代,他所教育的內容是具有封建色彩的人倫道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他提倡的教育是封建倫理道德的學說,以德育教化人民,培養(yǎng)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君子,為政治服務。孟子的教育目的是通過教育培養(yǎng)有高度道德覺悟的人,用教育為政治服務。因此,孟子也提倡辦立學校“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使民眾可以在正規(guī)學校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在這一點上,是在孔子私人講學的基礎上的繼承和發(fā)展,具有新的創(chuàng)新意義。通過實行仁政,在教育制度上有所發(fā)展和革新,在教學內容上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可以使得民眾接受教育,喚醒民眾對所處社會的認識,這樣可以培養(yǎng)出品德高尚、境界深遠的臣子,有利于社會進步。
四、總結
通過孟子對政治、經(jīng)濟、教育這三個方面的闡述,說明君王通過仁政治國,在政治上可以抵御外敵,維護國家的領土安全,使人民歸順,天下太平,實現(xiàn)以德治國;在經(jīng)濟上可以穩(wěn)定國家稅收,減少階級矛盾,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使人民生活幸福;在教育上可以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為國家建設服務,為人民福祉和社會進步努力,同時可以教化人民接受新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還包含許多內容,但貫穿的一條主線是民本思想,以民為本,這是孟子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參考文獻
[1]楊柏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夏傳才.《孟子講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羅柄良,趙海旺.《孟子解說》[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5]張辟辟.淺談孟子的仁政思想[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