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我在辦公室非常忙,經常加班到晚上七八點鐘。有一天晚上將近八點了,我發(fā)現有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似乎可以合作,就叫助理撥電話過去。電話通了后,我喜出望外,先幽默地說:“真不簡單,你們還上班哪!”對方也很幽默地說:“是?。∧闳绻徽J為我還上班,怎么可能打電話過來呢?你也在上班嗎?”結果,我們發(fā)現雙方都是很拼命、很講求效率的。接著談合作,居然兩三下就談成了。
再說個故事:有一天我一個人在辦公室寫稿子,突然電話響了,我接起來,是個學生打來的,想邀請我到他學校演講。因為被打斷了寫作的文思,我有些不高興,問他:“你知道現在幾點鐘了嗎?你怎會想我還在辦公室呢?”
學生說:“因為白天打電話,您的秘書都說您不在,我就試試晚上打,說不定走運,您會在。果然找到您了?!?/p>
結果,我因為那陣子忙,本來已經不接演講了,這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動了我,我居然答應了。
我提這兩個打電話的故事,是要說:世界上能夠異軍突起、有了不得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所以,西方有句諺語——“最大的冒險,是不敢冒險”。
許多人失敗,不敗在他沒能力、沒經驗,常敗在他不敢嘗試。甚至像前面我提的助理,在我要嘗試之前,先很武斷地說:“人家早下班了!”
《論語》里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臆測、不要武斷、不要固執(zhí)、不要什么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當你該打電話的時候,你不打,還找借口,說人家一定下班了,就是臆測和武斷。當你發(fā)現自己先前的看法錯了,還堅持不改變,就是自以為是的固執(zhí)。
要知道,很多領導人都是屢戰(zhàn)屢敗,又屢敗屢戰(zhàn),化不可能為可能才能成功的。他們看事情的態(tài)度非常積極。
再舉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天,我跟一對夫妻去吃日本料理。丈夫說他要喝咖啡,還沒問服務員,太太已經笑了:“老公?。∧闶浅匀毡玖侠?,人家只有茶,不會有咖啡的?!闭煞蚍磫柼骸澳悴粏?,你怎么知道?說不定就有?!?/p>
接著,把服務員叫來問,果然,有咖啡,而且很快就端上來了。那太太挺尷尬,問服務員:“奇怪了!我記得不久前到你們這兒來吃飯,我要喝咖啡,你們說只有茶,沒咖啡,為什么今天有了呢?”
那服務員說:“就因為上次您問咖啡,我們沒有,想到可能有些客人需要,所以立刻進了一套煮咖啡的機器?!?/p>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發(fā)。那丈夫是“明知八成沒有,還要問”。太太是“想必沒有,認為不必問”。餐廳是“既然客人有需要,就不能固執(zhí)地堅持日本料理不賣咖啡”。
那不正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最好的例子嗎?
(《黨員文摘》2018年02期 劉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