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華
在語文教學中,若能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聽懂鶯哥燕語的快樂,感悟滄海桑田的憂郁,那自然就達到了會學語文的境界了。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通過課堂這個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潛下心來思考的良好習慣。
首先,課前或課堂伊始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預習時間。這是一個初讀文本、整體感知的過程。因為要想撩開文本神秘的面紗,必須借助工具書讀準每一個字音,然后根據(jù)上下文弄清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決不能模棱兩可。同時,要養(yǎng)成不動生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利用圈、點、勾、畫等方式,把喜歡的詞語,運用恰當?shù)某烧Z、俗語、優(yōu)美的或是感受最深刻的句子以及有疑惑的地方標注下來。教師要告訴學生,讀一篇好文章,一定要留下痕跡。只有這樣扎扎實實的訓練,學生才能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步瀏覽、默讀的速度和水平。
其次,課堂上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的文本朗讀?!墩Z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階段的閱讀要求是“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真正讓每個學生都達到這個要求,恐怕對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朱熹有句名言:“教學如扶醉人”。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閱歷較淺的小學生,想讓他們從名篇佳作中讀出“味兒”來,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這和教師的引導和示范是分不開的?,F(xiàn)在的很多語文課堂流行這樣的語言:美美地讀一讀課文,請你帶著自己的喜愛(或者憎恨)的感情再讀一遍課文。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種范讀、賽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聲情并茂地朗讀氛圍,是至關重要的。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語文課上,如果自始至終都回蕩著瑯瑯的讀書聲,那學生從文本中受到的情感熏陶也就不言而喻了?!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樣的語文課也就成功了一半。
《語文課堂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語文課上,教師一定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安安靜靜地去思考自己發(fā)現(xiàn)的或是教師提出來的問題?!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貴在品,久品出真味”,讓學生走進文本,潛心研究文本,從語言文字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勝過教師口干舌燥地唱獨角戲千百倍。而很多語文教師在上課尤其是上公開課時唯恐時間不夠,完成不了預先設計的教學任務,往往在剛提出的問題后,就急于讓學生回答,學生回答不好是意料之中的,于是教師照本宣科,苦口婆心地把自己的標準答案強加給學生。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如果帶著功利主義教學,的確是授業(yè)了,但“惑”真的解了嗎?因此,為了學生真的讓學生能潛心和文本對話,教師一定要給孩子留下一片自由的空間。正所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讓孩子深入鉆研教材,因為疑問主要從文本中來,答案當然要從文本中去找,要不離文本,緊摳詞語,有時要咬文嚼字,這個過程需要的是靜心的思考,充分地思考。如果操之過急,就會出現(xiàn)氣喘吁吁地牽著學生走、學生匆匆忙忙地跟著教師跑的疲累場面。再就是,給學生靜心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間時。最好是事先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以免限制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形成思維上定式。最近,我聽了一節(jié)《圓明園的毀滅》。我感覺教師在處理最后一段時就有點草率。教師在剛剛提出“圓明園是怎樣毀滅的”這一問題后,接著就播放了《火燒圓明園》的視頻,觸目驚心的熊熊大火、肆無忌憚地踐踏、猖狂的笑聲、猙獰的面孔伴隨著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塌陷的聲音,是給孩子的視覺和聽覺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如果教師再給孩子留出更多的讀書和思考的時間,讓孩子抓住“凡是”“統(tǒng)統(tǒng)”“任意”等重點詞語充分想象侵略者在圓明園中的暴虐行徑,教師再放視頻渲染,那樣更能激起學生對圓明園被毀的惋惜之情,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的憤怒和對強盜的深切憎恨之情,從而從內心升騰起一股“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壯志。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增強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孩子靜心讀書的意識。教師培養(yǎng)孩子靜心思考是一種能力,也是對學生內在修養(yǎng)潛移默化的熏陶。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堂上,有了扎扎實實的讀,安安靜靜的思考這兩個過程,學生才會對文本有獨特的見解。如果沒有前面良好的鋪墊,離開文本的思考,只能是空泛的臆想,學生談的再多,也只能是淺薄的。再者,“脫離文本,過度發(fā)揮”以及“用學生的集體討論代替學生的個體言語實踐”的現(xiàn)象都不是新課程所提倡的。有的教師為了課堂上不出現(xiàn)冷場,讓孩子有話可說,往往借助多媒體把抽象的問題簡單化、形象化了,這的確可以給孩子回答問題提供一定的素材,課堂看起來也熱鬧多了,但這也恰恰堵斷了孩子多種答案的渠道?!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弊尯⒆影炎约旱囊娊鈺硶晨炜斓刈x出來,既鍛煉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臨場表達能力,也豐富了其他孩子的知識面,使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有更廣泛更全面的理解。語文課堂就應該是孩子的語言天堂,聲情并茂地讀、深入文本的思、真知灼見地談,才是語文的本色。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第一組課文后,讓孩子們結合學習課文后的真實體會和自己平時讀書的經(jīng)歷,談談對書的看法和理解,并借鑒讀書名言用一句精煉的話概括出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開始孩子們有些茫然,即使個別思維快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回答。但經(jīng)過我反復指導和真誠鼓勵,一個個精彩答案“誕生”了:書是我人生路的指明燈,孤獨的黑夜里它會給我?guī)硐M粫俏揖竦氖臣Z,空虛寂寞時會給我慰藉;書好比一劑良藥,撫去我心靈的創(chuàng)傷;書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書是一個盛滿知識的月光寶盒,打開它的是勤奮……其實,如果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所以,每一堂語文課,老師都要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暢所欲言。不能國為趕進度、完成教學任務而淺嘗輒止、蜻蜓點水。
語文文本就充滿個性,語文教法也就無所謂定勢了。但“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jīng)典也枉然”。我認為語文教學還是應該洗盡鉛華,退卻功利,讓學生在課堂上扎扎實實地讀,安安靜靜地思,暢暢快快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