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珊
對識字教學,我們提倡“科學識字”。漢字中約90%是合體字,部首是合體字中有明顯意義的構(gòu)字部件。對部首形義進行科學辨析,能給學生傳遞漢字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漢字的科學方法,發(fā)揮部首“舉一形而統(tǒng)眾形”作用。當前,部分教師對部首的意義知之不多,造成識字教學缺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有必要對部首的形義進行科學辨析并提出教學實踐建議。
一、部首“冫、氵、灬”形義辨析
形 狀 名 稱 例 字 含 義
冫 兩點水 冰、冷、凜 寒冷、凝結(jié)
氵 三點水 汗、泳、液 水流、液體
灬 四點底 熱、照、焦 火、光、熱
三個部首形狀相似且名稱相仿,很容易混為一體。我們可以用溯源分析法,通過展示部首的古文字形,了解其音形義關(guān)系,實現(xiàn)科學辨析。冫,金文 像冰面隆起的形狀或冰裂紋形,是“冰”的初文,作意符時所從字大都與寒冷、凝結(jié)等義有關(guān)氵,金文 像水流動形,一長畫是彎曲的水脈,幾個長點是流水,作意符時所從字大都與水流、液體等義有關(guān),如“汗、泳、湯”。灬,金文 像火焰升騰的形狀,左右兩點表示火星,作意符時所從字大都與火、光、熱等義有關(guān),如“照、焦、煎”。
分清了部首形義,教學中可及時滲透,實現(xiàn)科學識字。如《稱象》中出現(xiàn)生字“照”,如何引導學生識記它?有老師自以為聰明,自創(chuàng)識記法“一個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殺了一口人,滴下四點血?!彪m然幫助學生記住字形,但這是不科學的識字方法。學生誤以為“灬”就是指液體,以后學習“煎、熬、煮”就會很茫然。漢字是音形義和諧統(tǒng)一體,怎樣教呢?可采用溯源分析法,出示金文 ,跟學生講解:這是“照”的古文字,其中“日”表示日光,“火”表示火光,“召”與“照”讀音相近,“照”的意思是光明照耀。后來其中的“火”演變成“灬”,稱“四點底”。所以含有“灬”的字大都與火、光、熱等義有關(guān)。再讓學生聯(lián)系所認識的“熱、煮”加以體會。以后學習“焦、煎、熬、熏”時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迎難而解。
二、部首“亻、彳”形義辨析
形 狀 名 稱 例 字 含 義
亻 單人旁 侵、化、休 人或人的動作、性質(zhì)
彳 雙人旁 徐、行、德 行走、道路、行為
如果你認為 “亻”表示一個人,那么“彳”就表示兩個人,那就錯誤了?!柏椤彼鶑淖执蟛糠峙c人或人的動作、性質(zhì)等義有關(guān)。那“彳”呢?請看“彳”的演變過程: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原來甲骨文 是十字路口形,即“行”字。小篆 是“行”的省寫,表示道路或行走在路上?,F(xiàn)在寫成“彳”,如“彳亍”(chì chù)就是小步慢走或走走停停。因此“彳”作意符時所從字大都與行走、道路、行為等義有關(guān),如“徜徉、徘徊”。
三、部首“卩、阝(左耳旁)、阝(右耳旁)”形義辨析
形 狀 名 稱 例 字 含 義
卩 單耳刀 即、印、卸 人或人的腿部動作
阝 左耳旁 陸、陰、陽 山、階梯
阝 右耳旁 邦、郊、郡 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諸侯的封國
卩,甲骨文 是象形字,人屈膝跪坐之形,本義是屈膝跪坐之人,例字“印、即、卸”等。以下是前兩個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從中可看出“ ”是會意字,古文字表示用手強按使人跪下,本義是按、抑,引申為印章、痕跡。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即”甲骨文是會意兼形聲字,一個人跪坐在盛食物的高足容器前,表示人在就餐。引申為接近,靠近,如“即將”。
阝(左耳旁),在合體字中居字左邊。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土山高坡邊上挖的臺階。隸書 脫離原來的象形,作偏旁寫作“阝”,稱“左阜”,本義是土山。作意符時所從字大都與山、階梯等義有關(guān)。例字“陰、陽、阡、陵”。如“陽”(甲骨文 )表示山岡向日的部分,本義是山南面、水北面?!百F陽”本義是貴山之南,現(xiàn)指貴陽市。 “陰”表示山岡背陽的部分,本義是陰暗,引申為山北面、水南面。“華陰”本義是華山之北,“淮陰”是指淮河之南。
阝 (右耳旁),在合體字中居字右邊。 甲骨文 從口(圍,疆域)從卩(跪著的人),表示人群居住地。金文寫作“ ”,隸書寫作“ ”,作偏旁寫作“阝”,稱作“右邑”,所從字大都與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諸侯的封國等義有關(guān)。例字“邦、郡”等。如“邦”本義是古代諸侯的封國,泛指國家,可組詞“鄰邦”。
人教版五年級《白楊》《冬陽·童年·駱駝隊》《人物描寫一組》分別出現(xiàn)生字“陷、卸、郎”,它們部首相近,意思卻毫不相同。陷,小篆 造意為在山野挖掘的用來伏擊敵人或捕捉野獸的阱坑。卸,金文 造意為人在停車解去套在馬身上的東西。郎,金文 造意為古代宮殿的觀景游廊,通“廊”,后引申為侍郎官或青少年男子的稱呼。我們可在期末復(fù)習的時候,把這幾個字歸納比較分析,讓學生知道“卩” “阝” “阝”形義的不同。這樣當他們再看到“立即、陷阱、邯鄲”等詞,就可以聯(lián)系所掌握的知識觸類旁通。
以上分三組對個別部首進行科學辨析,并談?wù)劷虒W建議,力求從形義方面帶來較深入的理解。其實,《新華字典》列出部首有201部,這里拋磚引玉,分析有代表性的八個,剩下190多個部首還等著我們?nèi)ダ^續(xù)探究。偏旁部首及其構(gòu)成的漢字,從甲骨文的出現(xiàn)到現(xiàn)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每個部首每個字都有既神奇又波浪壯闊的成長史。讓我們?nèi)A聽它們的神奇故事,去了解漢字的構(gòu)字依據(jù)和組成規(guī)律,真正實現(xiàn)科學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