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在中國屬于一個倫理范疇,其背后蘊藏著儒家“文明禮儀化行為”的理念,也即客套是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外在體現(xiàn),而謙恭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種派生道德。當然,客套的基本規(guī)則是:精心的客套永遠不要太過火。也就是說,人們根本不能過分地客套。
中國式客套:謙恭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種派生道德
客套在中國屬于一個倫理范疇,其背后蘊藏著儒家“文明禮儀化行為”的理念,也即客套是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外在體現(xiàn)。從倫理學的角度看,這意味著克服以自我為中心以及傾向于以“仁愛”道德來為人處世。中國式客套的基本支柱更多是謙恭,也即貶低自我與抬高他人,而且未顧忌到性別。
謙恭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種派生道德。其既來自儒家也來源于道家??鬃尤绱苏f道:“古人的言論不輕易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的行為跟不上而感到可恥?!保ㄔ洌汗耪哐灾怀?,恥恭之不逮也?!墩撜Z》第四章)道家中的謙恭也是曾提及的生存策略中的一部分:槍打出頭鳥——誰最先發(fā)出聲音,就會最先招致危險?!兜赖陆?jīng)》中寫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保ā兜赖陆?jīng)》第二十四章)
類似的還有“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十七章)
謙恭在禮儀化的語言與交際形式中得以充分展示,這可能會迷惑一些不明內(nèi)情的人。比如,一位有名望的專業(yè)人士在做報告時會明確表示,自己對要講述的內(nèi)容知之甚少、所云膚淺等。最后,演講者會請求聽眾不吝賜教。如果西方人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就會出現(xiàn)一種較嚴重的跨文化方面的誤解。大家可以想象,盡管出于謙虛,演講者的論述還是會令聽眾驚奇不已。如果被中國人邀請到家里吃飯,主人會事先抱歉說,自己沒有準備什么好吃的,而且完全不會烹調(diào)。但隨后,豐盛的菜肴擺滿了一桌子——這些菜肴甚至在中國餐館里都幾乎難以看到。
在熟人之間的客套話中,自己的謙恭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格外尊重。人們在詢問對方姓氏時習慣稱“貴姓”。在回答“我名叫/我姓……”時,一般會說“鄙人叫/免貴姓……”來代替。
對中國式客套的應對方法是:作為談話伙伴應盡量不要在意對方的套話式贊美,但對對方的自我貶低要盡量予以拔高。當然,人們熟記客套的基本規(guī)則:精心的客套永遠不要太過火。也就是說,人們根本不能過分地客套。相比而言,尤其是老年人極為講究客套。人們對那種自我感覺良好或者傲慢的表現(xiàn)大多表示反感。
最后有必要知道,拒絕某種好意或邀請(比如在吃飯或喝點什么方面)不應該直接說出來??吞椎囊?guī)則是,對于這種好意應當首先在表示感謝的情況下委婉回絕(送禮方面也如此),當然人們期待再一次被邀請,而這種客套式的拒絕最終因為對方的一再堅持而得以化解。
中國式面子:靠羞恥感進行社會調(diào)解與約束
中國人通常并不按照基督模式——罪過、贖罪、懲罰與寬恕——來進行自我約束,起碼這是一種有悖傳統(tǒng)的思想。中國社會的調(diào)解與約束手段更多是靠羞恥感,這不同于經(jīng)常性的個人原罪,而是具有一定的公開性,而人們向來在外人面前感到害羞。這大致上可以說,中國人努力避免任何麻煩,因為這將意味著顏面掃地。
人們可以將“面子”確切地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中文里稱為“臉”的,是為了維護道德與社會和諧。人們應該避免在任何情況下丟臉,因為那樣就會導致出洋相并會公開感到羞愧。與此相反,被稱為“面子”的,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榮譽及威信:人們可以掙足它(就像社會信貸),但也可能會失去它。
然而,在中國不僅要保全自己的面子而且也得“給別人面子”——單單如此還不怎么令人信服。比如說在別人遭遇尷尬時盡量幫助他顧全面子。如果不能如此處理,則自己也會顏面掃地?!敖o面子”也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種情境,給別人提供一種可以展示及塑造自身理想或他人預期形象的可能性。隱含其間的更多是一種社會能力,這也展現(xiàn)了中國人的領袖品格。
盡管竭盡全力去保全面子與給足面子,但這也完全可能是一種批評,只是這種批評大多難以覺察,好像我們對此已經(jīng)習以為常。他們經(jīng)常被掩蓋在贊美聲中,就像下面的句子:“您工作干得不錯,但我希望您能夠繼續(xù)加把勁?!泵總€中國人都知道這句話表達的是不滿,然而批評的話在加上肯定話語之后就不但沒有失面子,而且是給足了被批評者面子。
顧全面子也涉及自己的國家。盡管存在可以偶爾批評自己政府的觀念,但中國人很少會同意對中國的批評——特別是被外國人批評。這就是在批評性新聞領域存在一些涉及跨文化誤解的原因。以中國特有的禮貌及好客觀念來看——中國人很不習慣外國客人對自己國家的公開批評。跨文化方面的典型誤解如同下文中所表述的那樣:一位德國人為自己對中國的批評而辯解,因為他不但強調(diào)中國的另一面,而且也批評自己的國家德國,兩者他并未區(qū)別對待,而是對一切都采取平等的觀點,因此他也就并不了解“愛國主義”的成見。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這種觀點極難成立,因為在中國人的關系結構中——前面已提及——并不存在平等的理念,自己的父母要比別人的父母親近。因此對中國人來說,自己的祖國也比別人的國家親近,愛國主義與對祖國的忠貞不渝自然要比自我意識更為重要。因此,保全國家的臉面也就成為中國人的一種重要共識。中國人在禮節(jié)規(guī)范中通常避免私下批評談話伙伴的國家——尤其是他作為“客人”居住在國外的時候。即使偶爾不得不對外國予以批評,他也會盡最大可能地“給面子”。
中國式禮儀:引人注目的繁文縟節(jié)
由于在一起聚餐是中國人很重要的一種社交活動(人們不是簡單地被邀請去喝兩杯,而總是被邀請吃大餐)。
首先,人們應向地位最高者以及最年長者打招呼——而不是“女士優(yōu)先”,接著通常是遞上自己的名片。中國人在向他們致意或迎接時老遠就伸出雙手,絕不會出現(xiàn)對其不管不問就離開的情形,而是在較長時間內(nèi)關心他們、對其問寒問暖或者將他們讓到座位上。名片用以表明對方或客人的身份,并決定了他們在不同身份情況下的殷勤好客程度。在與有身份的人交談時總是要稱呼他們的頭銜,這也包括對教師或者師傅(對汽車司機也總是稱“師傅”)。客人們在送給主人禮物時,可以帶上食物(水果、蛋糕等)或酒類。如果禮物是包裝好的,在通常情況下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以免顯得貪婪),因為人們可能會對此感到有壓力。在安排座位時也有講究,身份最尊貴的客人坐在最靠主人右邊的位置,第二尊貴者的座位緊鄰主人左手,東道主通常面對房間大門就座。
如果人們被邀請參加宴會,那就有必要好好保持高貴矜持,因為宴會大多都很豪華,而且會餐時間持續(xù)得足夠長。就餐之前會有一個祝酒詞,客人也要說幾句,無非是一些合作愉快、感謝邀請、友誼深厚與民族和睦等隨時可用的客套話。
在中國,沒有什么事比吃飯還重要,因此中國人對吃飯時間把握得非常精準:午餐在十一點半到十二點半之間開始,晚上開飯時間一般在五點半到六點半,晚上的宴請也一般在兩個小時內(nèi)結束。吃飯過程中有足夠的機會使大家相互熟絡起來,人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在告別時,如果主人不是陪同走一段路到酒店門口,則會對客人說“您慢走”,但其意思是“安全到家以及別太匆忙!”在午餐之后一般會說:“您好好休息!”特別是在午餐喝多了酒之后都樂意休息一下,報告會或者談判議程通常在下午兩點半重新開始。
(《國學》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