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玲
摘要:根據穆爾理論中對交互影響距離的總結,對遠程教育三個發(fā)展階段的交互影響距離進行全面的分析。
關鍵詞:交互影響距離;遠程教育
一、遠程教育概述及特征
無論是遠程教育的發(fā)展初期,還是現代遠程教育,都具有一個共同的本質特征即距離;一個共同的技術特征,使用通信技術;一個共同的學習特征,即學習的個性化和自由化。
二、遠程教育發(fā)展的階段
遠程教育的發(fā)展可以歸結為三代技術革新——函授、電子通信和計算機三代。
(1)第一代遠程教育。第一代遠程教育以函授教育作為標志,始于19世紀的英國,主要的技術媒體就是印刷品加郵件。(2)第二代遠程教育。第二代為進入20世紀后,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興起的,主要的媒體有幻燈、錄音、錄像、電話、電影、廣播、有線電視等。(3)第三代遠程教育。時間為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也就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遠程教育步入第三代發(fā)展階段。這段時間的主要媒體就是計算機互聯網、電視會議等。
三、穆爾理論
穆爾認為,交互影響距離是指在遠程教育中,由于師生之間的物理距離,導致教學信息傳播過程中產生了潛在誤解的距離。在理論中,穆爾將遠程教育的結構定為二個維度、三個變量。二個維度是交互影響距離和自主學習,三個變量是對話、結構和自主學習。(1)對話。對話是指在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建立起來的的積極的、建設性的、對建立雙方合作關系有價值的交互活動,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話能否發(fā)生,取決于課程設計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者、學習者、課程內容及環(huán)境因素等。(2)結構。結構是指教學方案適應學習者個別需要和條件的針對性程度。結構化程度高的教學方案很難適應學習者的個別要求,而結構靈活的教學方案則可以適應不同學習的需求。因此,結構也可以看做是教學設計或課程設計允許變通的程度。交互影響距離是指因地理上的因素而形成的教育者與學習者在教與學的行為、心理和通訊方面造成的可能誤解的空間。交互影響距離的大小是對話和結構兩個變量的函數,也就是說,如果在遠程教學中,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有效對話增加,結構能回應學習者的個別需要,就會縮小“交互影響距離”,反之亦然。
四、交互性的分類
在第一、二代遠程教育發(fā)展階段,人們主要關注的是教育者與學習的之間的信息交流,研究如何解決和提高信息交流的時間性、反饋的滯后性等問題。但進入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在技術上實現實時交互,使遠程教育越來越脫離了所謂“工業(yè)化的形式”,呈現出更加個別化、個性化特點。因此,研究者在研究教育者與學習者交互性之外,開始關注第三代遠程教育發(fā)展中出現的新的交互性分類—媒體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性研究,而這類交互性正是提高自主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遠程教育中的交互性研究分為兩類:(1)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性;(2)媒體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性。
五、穆爾理論與遠程教育的交互性研究
我們前面表述過,穆爾理論的交互影響距離是指因師生之間的物理距離,導致教學信息傳播過程中產生了潛在誤解的距離。這在遠程教育發(fā)展的第一、二階段很容易理解,到了遠程教育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媒體與學習者之間可以實現交互行為,當然,媒體所使用的課件或教學資料是由專職的教師編寫或編制的,麥克盧漢說:“媒體是人體的延伸。”這里,媒體充當的正是教育者的角色。
(1)第一代遠程教育。函授教育主要的技術媒體是郵件,郵件基本是印刷材料。以印刷材料為主要媒體的遠程教育是以郵件作為媒介的,這種交流基本是以單向為主,學習者主要是從傳遞的文字材料中獲取知識,無法當場、實時地向老師提問。即使存在學生向老師反饋信息,也是滯后的。所以,第一代遠程教育中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不存在同步的、實時的對話。而作為媒體的郵件,即學習材料,是由教育者統(tǒng)一編寫,針對所有的學生,不會根據學習者的學習情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無法滿足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因此,媒體與學習者之間無交互性可言。如上分析,在第一代遠程教育中,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基本無法建立有效的、實時的交流,教學方案的靈活程度也很低,因此,“交互影響距離”很大。
(2)第二代遠程教育。
第二代遠程教育以電子信息技術產品為媒體標志,主要用于遠程教學的有幻燈、錄音、錄像、電話、電影、廣播、有線電視等。電話、有線電視用于教學領域后,人們在其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了電話會議系統(tǒng)、電視會議系統(tǒng)。電話會議系統(tǒng)可以實現雙方語音的實時交流,電視會議系統(tǒng)則可以實現語音、圖像的同步交互。但同第一代遠程教育中一樣,媒體本身無法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求?;脽簟浺?、錄像、電影、廣播等技術在20世紀70至90年代,在遠程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這些電子技術媒體的應用,在豐富課程內容,呈現教學內容的形式上,都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仍然無法建立雙方有效的“對話”,且媒體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因此,第二代遠程教育中,部分媒體的使用,可以使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對話”,而大多數媒體仍然無法成為雙方實時交流的工具,媒體自身和學習者之間交互性不存在。所以,第二代遠程教育中,電話會議系統(tǒng)、電視會議系統(tǒng)的使用,使交互影響距離的值有所降低,其他媒體的交互影響距離沒有比第一代遠程教育得到改善。(3)第三代遠程教育。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fā)展,人類的教育進入信息化教育時代。超大信息量的存儲、快速即時的反應都使得遠程教育一改往昔無法逾越的“瓶頸”,不僅實現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更實現了學習者與媒體之間的互動。a.教育者與學習者的交互。
通過視頻語音,兩者之間可以實現即時互動,就是電子郵件,也大大減少了時間上的滯后性。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面對面的交流也減少了理解上的歧義性。b.媒體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
運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進行遠程教育,計算機課件可以實現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行為,網絡則可以成為學習者查閱資料和拓展知識的媒人介,這種交互行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即時性。課件可以對學習者的要求和提問立即作出回答,這時的媒體就像一個老師,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對學生的提問迅速作出回答。如果學生需要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那么互聯網則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可以對所“提”的問題立即作出“回答”。實現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安排學習進度,甚至學習順序,課件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楊改學.現代遠程教育.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3.
[2]姬蓓蕾.新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及其“指示”意義.科技傳播,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