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據(jù)說魚只有7秒鐘的記憶,人不會那么健忘,但人的記憶是有選擇的。有一年的高考作文就是《記住什么,忘掉什么》,答卷是五花八門,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但不論怎么選擇,有些人、有些事,是絕不能忘記的,譬如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之所以發(fā)出這樣的議論,是因為我最近看到一篇奇文《請您暫時遺忘袁隆平》,其大體意思是說,這些年來,水稻專家袁隆平已宣傳得夠多了,其成就被“過度放大”,事跡有些夸張,作用說的有些過頭,因而袁隆平應該被“暫時遺忘”。(《解放日報》8月15日)
文章看似公允理性,振振有詞,其實是根本站不住腳的,也是不值一駁的。先說袁隆平的成就“過度放大”了嗎?我看不僅沒有,而是很不夠。迄今為止,袁隆平等研究推出的雜交水稻在中國的年種植面積約有2.3億畝,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0%,產(chǎn)量占稻谷總產(chǎn)的57%,每年全國因此增產(chǎn)的糧食超過200億公斤,相當于一個中等省全年的糧食總產(chǎn),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chǎn)稻谷3500億公斤。民以食為天,這個成就,你說有多大?再講一個問題,袁隆平宣傳得夠多了嗎?與那些影視明星拍一部戲就炒作得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雞毛蒜皮小事占滿許多媒體娛樂版相比,對袁隆平的宣傳也實在太低調(diào)、太匱乏、太一般了。以至于有些年輕人說起明星來一套一套的,吃喝拉撒睡幾乎無所不知,可要問他袁隆平是誰,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成就,很可能會翻翻白眼,給你個一問三不知。
不能忘記袁隆平,哪怕是“暫時遺忘”也不行。忘記了袁隆平,就是忘記了科學的貢獻,忘記了中國精神,忘記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忘記了一個民族前行的動力。雖然有些人紅口白牙地要“暫時遺忘”袁隆平,可袁隆平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祖國,已88歲高齡進入耄耋之年的他,還在為提高雜交水稻產(chǎn)量而奔波不息,殫精竭慮,還在千方百計試驗沙漠種稻,海水種稻,以造福更多民眾。比比看,那些一面享受著雜交水稻帶來的實惠,一面居然要“暫時遺忘”袁隆平的人,是不是也太薄情寡義,太淺薄無知了。
飲水思源,袁隆平不能被“暫時遺忘”,還有一些人也同樣不能被人“暫時遺忘”。遠的且不論,就說新中國建國以來,“寧愿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鐵人不能“暫時遺忘”;隱姓埋名,埋頭苦干,為中國造出“兩彈一星”的錢學森、鄧稼先們不能“暫時遺忘”;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偉大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雷鋒不能“暫時遺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不能“暫時遺忘”;改革開放的總設(shè)計師鄧小平不能“暫時遺忘”;苦心孤詣,研制出抗瘧藥青蒿素的科學家屠呦呦不能“暫時遺忘”;努力拼搏,為祖國帶來榮譽的體育健將李寧、鄧亞萍、劉翔等不能“暫時遺忘”……他們都是愛崗敬業(yè)的楷模,無私奉獻的標桿,建功立業(yè)的巨擘,民族挺立的脊梁。這樣的人越多,國家就越強盛,民族就越興旺,人民就越幸福。我們不僅要牢記其名字,仰望其事業(yè),褒獎其事跡,還要學習其精神,發(fā)揚其作風,在他們走過的路上快步趕上。
當然,忙得很的袁隆平對自己是否被“暫時遺忘”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只要國家需要、人民需要就去做,再小的可能都要嘗試”。他感興趣的是雜交水稻的產(chǎn)量能如何提高、推廣,造福人類。我們絕不會“暫時遺忘”袁隆平,也希望他會帶來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