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許多的景區(qū),到過不少的巖寺,像天馬巖這樣險峻崎嶇的,實為罕見!
第一次去天馬巖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走的是吾邊村,沿蜿蜒山路而行,愈往上路愈陡峭狹小,好幾次都以為走錯了。很是考驗車技地來到了半山腰一條土沙路,卻因為遇到修路半途而廢。就這樣錯過了與天馬巖的初會,可能是好事多磨吧!
第二次正值禪柑收獲的季節(jié),俗事纏身已是大半年。這次我們走的是吾峰鎮(zhèn)吾中村。本以為換條路會好走點,結(jié)果到了擇水村往上已是狹窄得不足三米的土路。好在車輛不多,沿路詢問,總算顛簸到了天馬巖。
巖寺坐落于天馬山北側(cè)山岙之間,據(jù)說建于明代成化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但巖寺比起許多千年古寺顯得古樸破舊了許多,就連偏殿一塊記敘巖寺歷史的石碑,文字都生蘚模糊了,或許這樣的古香古色更能顯示歷史的滄桑吧。饒是如此,這里依然香火旺盛。
據(jù)說天馬巖原來占地面積是現(xiàn)在的數(shù)倍,僧眾高峰時達110多人??上v經(jīng)風雨變遷,幾度興廢,“破四舊”時遭到嚴重破壞,后來雖然修復(fù)了,卻只是具體而微罷了。但廟不在大,有靈則名。更何況它所處的這座天馬山,是座歷史名山,永春古有“一雪二樂三天馬”之說,可見其天馬行空之巍峨險峻。
巖寺周圍最惹人注目的是成片的蘆柑園。在永春大部分地區(qū)都深受黃龍病之害時,此處的蘆柑卻碩果累累地壓彎了墨綠的桔樹,青黃橘紅的顏色很是喜人,我想跟這里得天獨厚的氣候環(huán)境有關(guān)吧。民眾以為是媽祖靈光庇佑,所以稱之為禪柑。
此時,有不少果農(nóng)在爬樹架梯地采摘蘆柑,也有不少家庭帶孩子來體驗采摘的快樂,親手摘下中意的蘆柑,先嘗為快。兒子迫不及待地加入他們的行列,我也掰下一瓣,塞進嘴里,幾十年了,蘆柑一直還是這個味,甜而微酸的汁液中溢滿了家鄉(xiāng)的味道、童年的滋味……
說起這片蘆柑,可是大有歷史。據(jù)說愛國華僑邱清秀、鄭金案、陳寶生于1955年合力創(chuàng)辦天馬山華僑墾殖場,之后得到尤揚祖的大力支持,合資經(jīng)營。這里留下先輩開荒拓野的身影,棵棵樹樹都由辛勤汗水、滴滴心血澆灌而成,一枝一葉,一朵一果都凝聚了愛國華僑拳拳赤子之心,我覺得這才是這片蘆柑幾十年來長期永春的主要原因吧。
能盛產(chǎn)蘆柑的地方,自然草木扶蘇。閩南的冬天,即便偶有霜降,樹木仍是郁郁蔥蔥。站在廟前一棵見證巖寺歷史的500多年老樹之下,極目四望,兩邊的群山構(gòu)成綿延之勢,桔園和梯田錯落有致地往下鋪展,好像一片綠海,往下沖出一塊盆地,幾戶人家,漂浮其間。
橙紅橘黃后是參天古木,青青翠竹,巍巍高山直插云天,白云漂浮其上,日影參差其間,給人一種登臨絕頂?shù)母杏X。
要飽覽天馬勝景,得登上險峰,奈何已是午后,時間有限,又攜婦帶幼,瑣事纏身,只能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不知下一次到來又要等到什么時候。
(福建 劉春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