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太
為了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我國各地中小學都從不同層面探索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助力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的有效路徑。但如何進一步提高學校的信息化程度,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與和諧發(fā)展,各地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筆者僅以東部地區(qū)某優(yōu)質校B校為例,見微知著,深度剖析該校信息技術應用狀況,探索當下中小學信息技術發(fā)展中的問題與對策,力圖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的難題。
1. 不應用:信息技術設備使用率較低
我國中小學校的信息技術裝備普及水平較高,大部分城市學校的教育資源配備都能夠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水平。B校目前共有計算機1500余臺,筆記本400余臺,智能終端70余臺;校園網絡實現了千兆傳輸,兩校區(qū)光纖互聯,全校范圍內覆蓋無線網絡,出口帶寬達100M;各教室均配備多媒體設備。學校建有一批虛擬演播室、校園電視臺、飛行模擬實驗室、互動教室、高清錄課教室、數字化物理實驗室、通用技術實驗室等個性化數字化功能教室及實驗室。但是據對全校教師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電腦的教師約45%,18%經常使用實物展臺,17%經常使用投影機和手機,3%的教師使用Pad,信息技術設備使用率較低。
2. 淺應用:僅使用設備的最基礎功能
B校為教師配備了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為教研組、備課組配備了打印機、照相機、攝像機、掃描儀、錄音筆,并根據學科需要為個別教研組配備了平板電腦、智能點陣筆、學科工具軟件等。但在日常工作中,在學校如此完善的軟硬件設備環(huán)境中,教師們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卻不是十分充分,還存在“淺應用”的現象。如使用PPT只簡單進行板書搬家,浪費了其強大的多媒體展示功能;使用EXCEL,只制作表格和使用求和、求平均值的功能,忽視了其強大的數據分析和編程功能;使用自動評閱卷系統(tǒng)時,只看分數結果,忽略了該系統(tǒng)自動生成的詳細成績分析數據等。
淺應用還體現在教師使用信息化設備進行授課的場合。例如:信息化設備的使用多集中于公開課、展示課課型,幾乎沒有教師利用信息化設備開展常規(guī)課授課,這說明大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工具應用水平較低。此外,教師對于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意識也比較欠缺,教育者應引導已經具備足夠信息素養(yǎng)和操作技能的學生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學習過程優(yōu)化和個性化學習,而不是任其浪費時間在游戲和休閑上。
3. 偽應用:設備選擇與教學目標的匹配度低
電腦、平板電腦、手機、電子書等信息化設備確實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教師們在積極思考如何讓這些設備更好地融入教學的同時,也要認真衡量某些課堂是否適用科技手段,不應一味地追求時尚,盲目地為用而用。如一些畫圖類內容還是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效果更好,非要采取新技術不但會影響教學效果,還會給學生的視力帶來壓力。
例如:初二年級地理學科“鋒的形成與運動”一節(jié),使用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效果更好,但有的教師非要用平板電腦上課,結果學生在平板電腦上畫不出運動路徑,最后教師還是要在黑板上進行畫圖講解。這樣的操作不但沒有凸顯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還耽誤了教學時間,影響了學習效果。
4. 硬應用:盲目以設備“綁架”教學
教師在課堂中應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信息化設備應該只是讓教師的教學更為有效的工具,不應該成為課堂的主角。有些課堂被投影、電視、手機占據,教師在一節(jié)課中全程播放視頻,無任何講解,學生端坐觀看,沒有討論,沒有提問,這就違背了將信息化設備引入課堂的初衷。
1. 觀念滯后,阻礙了信息化教學的進程
信息技術對教育活動的優(yōu)化作用顯著,但學校中仍有部分教師對于新生事物抱有抵觸心理,不愿轉變觀念。僅從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78%的教師有強烈愿望接受信息化培訓,但仍有22%的教師不愿意接受信息化培訓。
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不了解、不熟悉也加大了學校推進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阻力。2010年,B校就引入了平板電腦互動教學系統(tǒng),并對部分教師進行了培訓,但90%多的教師因擔心自身駕馭能力不足和學生進入平板電腦互動教學環(huán)境的不適應,而不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
此外,還有部分學校管理者憑借自身喜好,對自己熟悉且掌握得好的方式方法形成習慣性保護,對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術和應用產生習慣性抵制,這也使得學校的信息化應用不夠深入。
2. 能力有限,限制了信息化教學的有效開展
問卷調查顯示,該校教師參加過中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相關培訓的比例為77%,有23%的教師沒有參加過任何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這部分教師在信息設備運用方面的能力就稍顯不足。但即使是在大多數教師都接受了培訓的前提下,他們還是沒有能夠將信息技術充分有效地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即使有部分教師會使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其教學模式也沿襲傳統(tǒng),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工具,如利用演示類課件讓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沒有真正深度開展信息化授課。
3. 忽略學生需求,降低了信息化教學的效率
教師應關注到學生對信息設備的使用需求,并把這一需求與所能接觸和使用的各種終端設備有機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很多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沒有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在運用過程中就會出現不僅沒有增加教學效果,反而降低學生參與興趣的現象。教師選擇信息設備時應將學生的喜好和應用程度作為重要參考,讓其能夠成為學生在校學習的有效補充和得力助手。
1. 提升學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領導力
智能學習時代已經到來,中小學管理者作為把握學校發(fā)展方向的核心人物,要注意更新觀念,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和持續(xù)學習、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要對未來技術變革的動向高度關注,敏銳準確地把握未來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并促成其所在學校的發(fā)展與進步。
對于不同的信息技術應用,學校管理者也應結合具體情況,對教師進行理性引導。例如:目前,AR、V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開發(fā)程度尚不足以支撐其在常規(guī)教學中的高效使用,校長就可引導教師用實驗的方式進行教學嘗試;而對于手機等應用程度較高的技術或設備參與教學,校長則應督促教師設計比較完整的教學方案,引導教師掌握如何制作教學資源二維碼、如何篩選適合教學的手機軟件資源、如何設計微課程等技能。
2. 注重學校資源配置的有效性
首先,學校應確保有一個通暢的網絡環(huán)境,確保校區(qū)內有線和無線網絡的暢通,如有分校區(qū)還應確保各個校區(qū)之間能夠光纖互聯,為教學的各種技術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基礎通信保障。
其次,學校應提升教室的信息化配置。如對現有的功能教室進行數字化改造,增加信息技術設備和多媒體互動功能;增加如自動感應錄播、追蹤系統(tǒng)等擴展設備,打造廣播錄制及專業(yè)錄課教室,以滿足課堂教學互動需要;拓展和延伸實驗室的建設范疇,不僅建設物理、化學、生物數字化實驗室,還能夠不斷挖掘不同學科的真實需求,拓展其他學科數字化實驗室的建設數量。
再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應確保信息化校園的持續(xù)建設和發(fā)展。如開發(fā)走班制下的排課系統(tǒng)、學生身份認證(日常信息采集)系統(tǒng)等教學輔助工具;打造多類型的數字化校園互動平臺,如開設教研、社團、班級、家庭教育等網絡社區(qū),引導師生在虛擬空間中進行自由交流、相互探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特色課程、項目,如STEAM課程、智能機器人項目、程序設計項目、電腦藝術創(chuàng)作項目、航模數字現實模擬教學項目等的發(fā)展,助力特殊人才成長;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不斷融合,如推進AR、VR虛擬現實技術,平板電腦互動教學,智能點陣筆互動教學,手機應用軟件等個性化互動工具更加高效地進課堂。
3. 加強對教師觀念和技術的引導與培訓
一方面,學??沙浞职l(fā)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讓他們帶動更多的教師轉變觀念,參與到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來。比如: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語文教師趙穎運用平板電腦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和個性化反饋;數學教師丁紅運用手機軟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個性化學習;信息技術教師王博從地理學科的實際問題出發(fā),以游戲開發(fā)的任務設定,引領學生經歷完整的思維過程,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這些骨干教師在其學科領域的有效探索,在教師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另一方面,學??赏ㄟ^校本培訓中的多元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的參與式培訓,也可邀請高校信息技術專家對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進行技術支持和現場指導。
與此同時,學校應遵循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導向的原則,對于教師教學方式與方法的評判,不以教師是否應用或怎樣應用信息技術為唯一標準。例如:學校內很多青年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十分熟練,能夠借助彈幕教學、微信微博簽到答題等匹配學生興趣的教學輔助手段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反饋質量,學校對此應提出鼓勵并推廣其教學經驗;而有的教師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依靠粉筆黑板也能充分調動學生保持良好學習狀態(tài),產生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這種類型的教師,學校也不必強制其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
應該注意的是,信息技術旨在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而不是取代傳統(tǒng)教學。學校應注意以學生為本,處理好人與技術的關系,促進技術手段與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并依據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