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聞余華,嚴 鋒 ,馮勝男
(1.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江蘇 南京 210029;2.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南京分局,江蘇 南京 210008)
秦淮河流域位于長江下游南岸,流域面積2684 km2,上游有溧水河、句容河兩源,匯合處設有前垾村水文站,中游設有東山水位站,下游為南京市及江寧區(qū),由秦淮新閘和武定門閘控制入長江。
2016年秦淮河流域發(fā)生了超歷史的暴雨洪水,為1991年、2003年、2007年和2015年以來的一場特大洪水,秦淮河東山水位站最高水位11.44 m,超警戒水位2.94 m,超2015年歷史最高水位0.27 m,本文將對2016年暴雨洪水進行全面的分析,并與歷史典型洪水進行比較,計算其洪水重現(xiàn)期,為流域防洪規(guī)劃和治理提供服務。
2016年秦淮河流域年降水量1867.3 mm,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75%,歷史排位第一;其中梅雨期降水量為598.4 mm,比多年平均偏多1.46倍,歷史排位第一;汛前1~4月,汛期5~9月以及汛后10~12月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多,特別是汛后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2.41倍,2016年秦淮河流域主要時段降水量與歷史比較見表1。
2016年秦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發(fā)生在梅雨期6月19日~7月20日,本文著重分析該時間段區(qū)域暴雨洪水。
由2016年秦淮河流域梅雨期逐日面降水量過程(圖1)可知,秦淮河流域降雨過程集中在6月30日~7月7日。其中7月1日全流域普降大暴雨,面雨量達128.1 mm,中心最大降雨量在溧水河上游天生橋站,為189 mm。150 mm以上暴雨分布在溧水河上游干河一帶,句容河流域降雨量100~150 m。最大3 d降雨量發(fā)生在7月1~3日,流域面雨量215.7 mm,溧水河上游降雨量超300 mm句容河降雨量在250 mm以上,最大點雨量天生橋站達334 mm;最大7 d雨量發(fā)生在6月30日~7月6日,流域面雨量達400.6 mm,排歷史第1位。
圖1 2016年秦淮河流域梅雨期逐日面降水量過程圖
2.2.1 代表站最大 1 d、3 d、7 d 雨量
本次流域最大1 d、3 d、7 d暴雨中心雨量分布在溧水河區(qū)域,分布范圍廣,天生橋代表站最大1 d、3 d的點雨量排歷史第2位,最大7 d點雨量532.7 mm排歷史第1,而東山站和前垾村站點暴雨并不突出,最大1 d和3 d雨量均在歷史第3位以外,僅最大7 d暴雨排歷史第2和第3位。秦淮河流域代表站最大1 d~7 d雨量詳見表2。
2.2.2 暴雨籠罩面積
根據(jù)秦淮河流域特性,最大1 d至最大3 d暴雨與流域洪水緊密相關,再次是最大7 d。本次選取 2015、2007、2003、1991年最大 3 d暴雨進行對比,各級暴雨籠罩面積計算結(jié)果見表3。可知2016年最大3 d暴雨籠罩面積超過200mm,為2230 km2,大于2003年和2007年,小于2015年與1991年??傮w看來,2016年最大3 d暴雨量級大于2007年和2003年,小于2015年和1991年。
2.2.3 最大1 d、3 d、7 d面雨量與重現(xiàn)期比較
根據(jù)流域內(nèi)27個相對穩(wěn)定的雨量代表站進行逐日面雨量算術平均統(tǒng)計,得出歷年最大1 d、3 d、7 d面雨量,選取 2015、2007、2003、1991年 4個大水年進行歷史排位和重現(xiàn)期分析,成果見表4。2016年流域最大1 d面雨量為121.8 mm,排歷史第12位,重現(xiàn)期7年,小于2005年和1991年,與2003年相當,大于2007年;最大3 d為215.7 mm,排歷史第6,重現(xiàn)期13年,小于2005、2007、1991年,大于2003年;最大7 d為400.6 mm,排歷史第一,重現(xiàn)期52年,大于各典型年。由表4可知,2016年秦淮河流域最大3 d和最大7 d暴雨量級大,是形成流域性大洪水的主導因素。
表1 2016年秦淮河流域主要時段降水量與歷史比較統(tǒng)計表
表2 2016年秦淮河流域代表站最大1 d~7 d雨量歷史統(tǒng)計表
表3 2016年最大3 d暴雨籠罩面積與典型年比較表
表4 2016年秦淮河流域最大1 d、3 d和7 d面雨量與典型年比較
2016年7月1日始,由于秦淮河流域普降大到大暴雨,秦淮河水位暴漲,流量也急速加大。7月2日秦淮河干流前垾村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1200 m3/s,超過歷史最大流量1100 m3/s(2015年6月28日),之后流量逐步減少到100 m3/s(7月14日),最高水位12.17 m出現(xiàn)在7月5日,超過歷史最高水位12.14 m(2015年6月27日)。 2016年秦淮河流域控制站大洪水期洪水過程圖見圖2。
圖2 2016年秦淮河流域控制站大洪水期洪水過程
秦淮河下游東山站水位與上游前垾村水位變化基本一致,從7月1日5:00開始上漲,17:45達到警戒水位8.50 m,7月2日11∶45為10.74 m,達到1991年最高水位,7月4日8:20達到歷史最高水位11.17 m(2015年6月27日),7月5日5:50達到11.41 m,超過歷史最高水位0.24 m,超警戒水位2.91 m。7月7日3時開始秦淮河流域再次遭遇大暴雨,東山站水位7日6:20達到了11.44 m,超過歷史最高水位0.27 m,超警戒水位達2.94 m,隨后水位開始回落。在退水階段,因受新一輪強降雨影響,7月15日,東山站水位最高回漲至10.10 m,之后緩慢回落,至8月1日降至警戒水位之下,洪水過程整整持續(xù)44 d。
3.2.1 控制站洪水特征值
2016年秦淮河流域洪水特征值及與典型年比較見表5。由表5可知,2016年秦淮河干流前垾村站最大洪峰流量為1200 m3/s,大于2015年的1100 m3/s,為歷史最大;中游東山站最高水位11.44 m,大于2015年的11.17 m,為歷史第一;下游秦淮新河閘和武定門閘合計日均最大泄洪1342 m3/s,其中秦淮新河閘日平均泄洪865 m3/s,武定門閘日平均泄洪477 m3/s,出現(xiàn)在7月5日,排歷史第二,小于2015年的1456 m3/s。2016年最大泄洪小于2015年的最大泄洪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長江潮位的頂托比2015年更厲害,2016年7月5日長江南京站高潮位9.89 m大于2015年6月28日南京站高潮平均8.77 m,高潮位的頂托使得下泄流量減小。
3.2.2 最大 3 d、7 d 洪量
秦淮河流域下泄總流量由秦淮新河閘和武定門閘控制,統(tǒng)計各典型年最大3 d和7 d洪量,結(jié)果見表6。秦淮河流域2016年最大3 d洪量為3.41億m3,大于所有典型年最大3 d洪量,最大7 d洪量為7.58億m3,同樣大于歷史所有典型年最大7 d洪量。
表5 2016年秦淮河流域洪水特征值及與典型年比較表
表6 秦淮河2016年與歷史典型年最大3 d、7 d洪量對比表
2016年秦淮河流域洪水重現(xiàn)期從2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一是從秦淮河流域東山站最高水位分析其重現(xiàn)期,二是從秦淮河流域最大3 d、7 d排水洪量來分析其重現(xiàn)期。
3.3.1 最高水位重現(xiàn)期分析
2016年東山站最高水位11.44 m,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jié)果,選取1950~2016年歷年最高水位進行頻率分析可知,2016年東山站最高水位重現(xiàn)期為70年。
根據(jù)南京市水利局等單位編寫的《南京市防洪規(guī)劃報告(2013~2030年)》成果,東山100一遇、50年一遇現(xiàn)狀水位復核的設計水位分別是11.85 m和11.39 m,對照規(guī)劃研究成果,2016年東山站最高水位11.44 m的重現(xiàn)期超50年。
根據(jù)芮孝芳、陳潔云發(fā)表的《感潮河段設計水位的推求》成果,東山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設計水位分別是11.93 m和11.49 m,對照該成果,2016年東山站最高水位11.44 m的重現(xiàn)期接近50年。
3.3.2 最大3 d、最大7 d洪量重現(xiàn)期分析
秦淮河流域洪水外排主要是通過秦淮新河閘及武定門閘向長江排水,秦淮新河閘1982年有排水流量資料,而武定門閘1962年有實測排水流量資料,將兩閘逐年日平均流量進行合并,并統(tǒng)計1962~2016年逐年最大3 d、最大7 d洪量,秦淮河流域2016年最大3 d、7 d洪量分別為3.41億m3和7.58億m3,均為歷史最大值。根據(jù)頻率計算分析,最大3 d洪量重現(xiàn)期為37年,最大7日洪量重現(xiàn)期為56年。
2016年秦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和汛后降水量為歷史第一,梅雨期降雨量僅次于1992年,排歷史第二。由梅雨期暴雨時空分析可知,2016年秦淮河流域暴雨具有相對集中、范圍廣、強度大、持續(xù)性強的顯著特點,流域最大3 d面雨量及暴雨籠罩面積小于2015年和1991年,但大于2003年,與2007年相當。
流域干流上游代表站發(fā)生超歷史最大洪峰流量,中游控制站東山站發(fā)生超歷史最高水位,下游最大3 d、7 d泄洪流量為歷史最大。流域洪水重現(xiàn)期經(jīng)多方比較,超50年。
參考文獻:
[1]聞余華,陳靚.秦淮河流域“2007·7”暴雨洪水分析[J] .人民長江,2008(15)∶20-24 .
[2]南京市水利局,等 . 南京城市防洪規(guī)劃(2013~2030年)[R] . 2014 .
[3]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 . 秦淮河流域防洪規(guī)劃(討論稿)[R] . 2002 .
[4]芮孝芳,陳潔云 . 感潮河段設計水位的推求[J] . 水利水電技術,1999(11)∶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