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志春, 宋天華, 金曉勇
(1.寧夏水旱災(zāi)害防御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2.清華大學(xué) 水沙科學(xué)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4)
黃河上游龍劉水庫建成使用以來,黃河干流寧夏段來水、來沙過程發(fā)生了變化。黃河寧夏段較大的入黃支流有清水河、紅柳溝、苦水河、都思兔河(界河),清水河是黃河寧夏段最大支流,苦水河、紅柳溝均為黃河重要的一級支流。紅柳溝流域人為干擾較少,基本屬于天然河道,研究紅柳溝流域水沙變化問題和區(qū)間產(chǎn)沙機制可進一步分析降水和人類活動對徑流、泥沙及水沙關(guān)系的影響。本文利用1954—2015 年紅柳溝流域水文站點實測資料,研究紅柳溝流域各時期水沙變化規(guī)律及其趨勢,旨在揭示黃河寧夏段水沙變化的成因。
紅柳溝為寧夏河流直接入黃的第三支流,集水面積1 064 km2,河長107 km,發(fā)源于同心羅山,流經(jīng)同心、中寧,由中寧鳴沙洲匯入黃河(表1)。該河流具有干旱、徑流少、泥沙大等特點。區(qū)域平均年降水量265 mm,總量2.82 億m3。年輸沙量239 萬t,平均含沙量為385 kg/m3。
表1 主要入黃水沙來源區(qū)水文特征
由于缺少紅柳溝鳴沙洲站1970—1979 年實測資料[1],本文在分析紅柳溝不同時期水沙量變化時,將研究時期劃分成1969 年以前、1980—1989 年、1990—1999 年、2000—2015 年4 個時期(表2)。鳴沙洲站多年平均水、沙量分別為0.133 億m3和0.027 2 億t。與長時期年均相比,水量偏多的時期為1980—1989 年、1990—1999 年、2000—2015 年,水量增長0.7%~19.5%;而1958—1969 年水量偏少,減少29.3%。年均沙量只有在1990—1999 年偏多,增長62.5%,其他幾個時期年均沙量均偏少,減少10.8%~23.3%。
表2 鳴沙洲水文站不同時期水、沙量變化
紅柳溝鳴沙洲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04 kg/m3,含沙量相對較高[2-3]。年際間水沙量變化起伏較大,豐枯懸殊。紅柳溝鳴沙洲水文站最大水、沙量分別為0.274 億m3和0.109 億t,分別發(fā)生在1985 年和1996 年;最小水、沙量分別為0.03 億m3和0.001 億t,均發(fā)生在1963 年,水、沙量最大、最小量分別相差9.1 倍和109 倍(表3)??梢?,紅柳溝各時期的最大水量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在各時期均有大有小,而沙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90—1999 年,2000—2015 年有所減小。
表3 紅柳溝鳴沙洲站不同時期最大和最小水、沙量
2.3.1水沙量年內(nèi)分配比例 紅柳溝鳴沙洲站在不同時期的水沙量年內(nèi)分配情況見表4。1958—1969年汛期水量占年水量比例為84.1%,1980—1989 年、1990—1999 年這2 個時期汛期水量占年水量比例為63.9%~69.4%,2000—2015 年汛期水量占年水量比例為51.8%。紅柳溝鳴沙洲水文站各時期汛期沙量占年沙量的比例較高,除2000—2015 年為85.1%外,在其他3 個時期達到了91.6%~94.7%。
表4 不同時期紅柳溝鳴沙洲站水、沙量年內(nèi)分配
2.3.2汛期水沙量 紅柳溝鳴沙洲站不同時期汛期和非汛期水、沙量特征參數(shù)見表5。鳴沙洲站汛期水量為0.076~0.111 億m3,沙量為0.017 8~0.040 1 億t,水量和沙量在1990—1999 年出現(xiàn)最大值。水量在各時期內(nèi)的變化起伏不定,沙量總體上呈減小趨勢。平均流量為0.71~1.04 m3/s,平均含沙量為235.6~362.3 kg/m3,均在1990—1999 年這一時期內(nèi)最大。
表5 紅柳溝鳴沙洲站不同時期汛期和非汛期水、沙量特征值
2.3.3非汛期平均流量 紅柳溝鳴沙洲站非汛期的平均流量小,且變化幅度不大,平均流量0.07~0.34 m3/s,呈明顯增大的趨勢,在2000—2015 年最大[4-5]。
紅柳溝流域降水值見表6—表8。1959—2015年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的多年平均值分別為287、196、120 mm,汛期雨量和主汛期雨量分別占年雨量的68%、42%。1959—2015 年>10 mm、>25 mm、>50 mm 雨量多年平均值分別為165、56、14 mm,>25 mm 雨量、>50 mm 雨量分別占>10 mm 雨量的34%、8%;1959—2015 年最大1 日雨量、最大3 日雨量、最大7 日雨量、最大15 日雨量的多年平均值分別為38、48、57、76 mm。
表6 紅柳溝流域各時期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統(tǒng)計
表7 紅柳溝流域各時期>10 mm 雨量、>25 mm 雨量、>50 mm 雨量統(tǒng)計
表8 紅柳溝流域最大1 日雨量、最大3 日雨量、最大7 日雨量、最大15 日雨量統(tǒng)計
紅柳溝流域年雨量基本不變,汛期雨量總體呈增大趨勢,主汛期雨量呈減小趨勢。就不同強度雨量值而言,>25 mm雨量呈略微增大趨勢,>10 mm、>50 mm 雨量呈略微減小趨勢,>10 mm 雨量的減少幅度大于>50 mm 雨量。上述分析結(jié)果表明,在1959—2015 年,紅柳溝流域的降水總量基本不變,其年內(nèi)分配可能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即7、8 月份降水量減小,6、9 月份降水量增加;在>10 mm 雨量整體呈略微減小趨勢的情況下,>50 mm 雨量的變化趨勢與>10 mm 雨量基本一致,>25 mm 雨量的變化趨勢與二者相反。這表明不同量級的降水比例可能發(fā)生了變化,即25~50 mm 雨量的比例增大。
1959—2015 年,紅柳溝流域最大1 日、最大3 日、最大7 日、最大15 日雨量的Cv值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其間各時期的最大1 日、最大3 日、最大7 日、最大15 日雨量Cv值總體波動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就1959—2015 年長系列而言,Cv值由小到大依次為最大7 日、最大3 日、最大15 日、最大1 日雨量。從1959—2015年整體看,上述降水特征值的離散程度由小到大依次為最大7 日、最大3 日、最大15 日、最大1 日雨量,即變化劇烈程度逐個增大;從1959—2015 年間的各時期看,最大1 日、最大3 日、最大7日、最大15 日雨量變化的劇烈程度波動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
紅柳溝流域年雨量在1961—1979 年有一個豐水過程,在1985—2006 年有一個枯水過程;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累計距平值總體呈波動狀態(tài),無明顯趨勢。2000 年以來,流域年雨量、汛期雨量累計距平值呈先減小后增大趨勢,2006 年以前雨量偏枯,2011 年以后雨量偏豐;主汛期雨量累計距平值呈持續(xù)減小趨勢,這表明主汛期雨量持續(xù)偏枯。
紅柳溝流域1959—2015 年長時期>10 mm、>25 mm 雨量累計距平值均波動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未出現(xiàn)長時段持續(xù)豐水或枯水過程;>50 mm 雨量呈一定的周期性變化,但振幅有隨時間減弱趨勢。2000年以來,>10 mm、>25 mm 雨量累計距平值在2002—2006 年呈減小趨勢,在2011—2014 年呈增大趨勢,這表明2002—2006 年雨量偏枯,2011—2014 年雨量偏豐;>50 mm 雨量表現(xiàn)為2 個周期,且振幅逐次降低,單個周期時長縮短,這表明其出現(xiàn)頻率增高。
紅柳溝流域1959—2015 年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差異系數(shù)(Cv值)由小到大依次為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其間各時期的Cv值變化過程總體呈波動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就1959—2015 年長系列而言,Cv值由小到大依次為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從1959—2015 年總體和其間某一時期分別看,上述降雨特征值的離散程度由小到大依次為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即變化劇烈程度逐個增大;不同時期的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變化的劇烈程度波動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其中在1980—1989年這一時期波動最為劇烈[6-7]。
紅柳溝流域1959—2015 年雨量Cv值由小到大依次為>10 mm、>25 mm、>50 mm 雨量;不同時期Cv值的變化特點為>10 mm、>50 mm、>25 mm 雨量總體波動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就1959—2015 年長系列而言,Cv值由小到大依次為>10 mm、>25 mm、>50 mm雨量??梢?,對于1959—2015 年整體情況和其間某一時期而言,上述降雨特征值的離散程度由小到大依次為>10 mm 雨量、>25 mm 雨量、>50 mm雨量,即變化劇烈程度逐個增大;對于各時期而言,>10 mm、>50 mm、>25 mm 雨量變化的劇烈程度波動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
紅柳溝流域1959—2015 年的最大1 日雨量、最大3 日雨量、最大7 日雨量、最大15 日雨量Cv值的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其間不同時期Cv值的變化呈現(xiàn)為最大1 日、最大3 日、最大7 日、最大15 日雨量總體波動,無明顯規(guī)律;就1959—2015 年長系列而言,Cv值由小到大依次為最大1 日、最大3 日、最大15 日、最大7 日雨量。這表明,在1959—2015 年上述降雨特征值的離散程度由小到大依次為最大1 日雨量、最大3 日雨量、最大15 日雨量、最大7 日雨量,即變化劇烈程度逐個增大;其間各時期最大1 日、最大3日、最大7 日、最大15 日雨量變化的劇烈程度波動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8]。
如表9—表11 所示,各降雨特征值均無顯著變化趨勢(顯著性水平α=0.05,│Z0.05│=1.64)。年雨量、汛期雨量的Z值與β 值均為正值,二者均呈增大趨勢,但趨勢并不顯著。汛期雨量的增大速率大于年雨量;主汛期雨量的Z值與β 值均為負值,這表明其呈減小趨勢,趨勢亦不顯著。
表9 紅柳溝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Mann-Kendall 趨勢檢驗
表11 紅柳溝最大1 日、最大3 日、最大7 日、最大15 日雨量Mann-Kendall 趨勢檢驗
>10 mm 雨量、>25 mm 雨量、>50 mm 雨量的Z值與β 值均為正值,三者均呈增大趨勢,但變化趨勢并不顯著,增大速率由大到小依次為>25 mm 雨量、>10 mm 雨量、>50 mm 雨量。最大1 日、最大3日、最大7 日、最大15 日雨量的Z值與β 值均為負值,四者均呈減小趨勢,但變化趨勢不顯著,減小速率由大到小依次為最大7 日雨量、最大15 日雨量、最大3 日雨量、最大1 日雨量。
表10 紅柳溝大于10 mm、大于25 mm、大于50 mm 雨量Mann-Kendall 趨勢檢驗
為闡明紅柳溝流域降水與徑流、降水與輸沙的關(guān)系,以鳴沙洲站作為流域出口控制站,使用雙累積曲線、對比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鳴沙洲的年降雨量與鳴沙洲站實測年徑流量、輸沙量的關(guān)系及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過程。
鳴沙洲站不同時期年降雨量與年徑流量見表12。以1960—1969 年這一時期作為基準期,對比不同時期降雨量與徑流量的變化:自1980 年起,各時期的徑流量減少量均為負值,這表明流域徑流量增大,各時期的徑流量增大幅度與降水增幅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其中2000—2015 年的降雨量與徑流量增幅最大,分別增加20.4%、71.5%。
表12 鳴沙洲站不同時期降雨量與年徑流量
鳴沙洲站不同時段年降雨量與年輸沙量見表13。流域年輸沙量—年降雨量關(guān)系變化過程大致可劃分為3 個時期:1959—1988 年、1989—2002年、2003—2015 年,1959—1988 年這一時期可作為基準對比時期,該時期實測年輸沙量與降雨量的變化幅度基本一致;1989—2002 年這一時期流域增沙量遠遠高于降水增幅,這表明該時期生產(chǎn)開發(fā)建設(shè)規(guī)模較大,人為的新增水土流失量較多;2003—2015 年,流域輸沙量較前一時期大幅降低,尤其是2010—2015 年年降雨量較基準對比時期增大20.4%,為各時期中的最大值,而實測年輸沙量較基準對比時期減小7.0%。這表明隨著該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大,尤其是進一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與淤地壩亮點工程[7-8],水土保持治理成效逐漸顯現(xiàn)。流域長系列累計輸沙量與累計降雨量關(guān)系的斜率先增大后減小,這表明紅柳溝流域年降雨量與年輸沙量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9]。
表13 鳴沙洲站不同時段年降雨量與年輸沙量統(tǒng)計
紅柳溝流域的減沙量與降水較少量的一致性較好,這表明紅柳溝下墊面條件整體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少,侵蝕產(chǎn)沙環(huán)境與輸沙條件變化不大。僅在2003 年以后逐漸受到各項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影響,下墊面條件有所改變。
1)紅柳溝鳴沙洲站多年平均水、沙量分別為0.133 億m3、0.027 2 億t,各時期水、沙量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變化。1969 年以前是水量最少的時期,減幅達到29.3%;1990—1999 年是水、沙量最多時期,增幅分別為19.5%和62.5%。2000—2015 年是沙量減少最多的時期,減少23.3%。同時紅柳溝水沙量變幅除在個別時期外,基本呈減少趨勢。
2)紅柳溝流域長時期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水、沙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別為64.7%和90.3%。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大部分站點汛期水、沙量站全年的比例逐漸降低,至2000—2015 年鳴沙洲汛期水、沙量的占比只有51.8%和85.1%。
3)1959—2015 年,紅柳溝流域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10 mm 雨量、>25 mm 雨量、>50 mm雨量、最大1 日雨量、最大3 日雨量、最大7 日雨量、最大15 日雨量的多年平均值分別為287、196、120、165、56、14、38、48、57、76 mm。根據(jù)1958—2015 年各降水特征值的擬合趨勢線,除年雨量、汛期雨量、>25 mm 雨量呈略微增大趨勢外,其余均呈略微減小趨勢,但是變化趨勢均不顯著。2000 年以來,年雨量、汛期雨量、>10 mm 雨量、>25 mm 雨量、>50 mm雨量累計距平值表明,2002—2006 年雨量偏枯、2011—2014 年雨量偏豐。就1958—2015 年的Cv值而言,不同系列特征值變化的劇烈程度分別由小到大依次為年雨量、汛期雨量、主汛期雨量,>10 mm雨量、>25 mm 雨量、>50 mm 雨量,最大7 日雨量、最大3 日雨量、最大15 日雨量、最大1 日雨量。就不同時期的Cv值而言,各降雨特征值無明顯變化趨勢。Mann-Kendall 趨勢檢驗表明,1958—2015 年各降雨特征值均無顯著變化趨勢。
4)1959—2015 年紅柳溝流域年徑流量—年降雨量關(guān)系基本保持一致,僅在2002 年后斜率略微減小。根據(jù)紅柳溝流域年降雨量—年輸沙量關(guān)系的變化過程可劃分為1959—1988 年、1989—2002 年、2003—2015 年3 個時期,年輸沙量累積值隨年降雨量累積值的增速先增大再減小,流域年輸沙量—年降雨量關(guān)系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以1959—1988 年作為基準對比時段,1989—2002 年這一時期流域增沙量遠遠高于降水增幅,這表明在該時期人為的新增水土流失量較多;2003—2015 年,流域輸沙量較前一時期大幅降低,尤其是2010—2015 年年降雨量較基準對比時期增大20.4%,而實測年輸沙量較基準對比時段減小7.0%,這表明水土保持治理成效逐漸顯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