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齊齊哈爾二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本設計假設側壁無槽類的特征,故選用一般頂出機構。塑件在頂出機構的作用下,通過一次動作即可頂出。根據(jù)實際的要求以及對塑件的分析,按單型腔計算,使用8根頂出桿,將其分布在塑件各個位置,要保證塑件頂出時能夠平衡,不至于被頂偏。
(1)盡可能使制品滯留在動模一側,以便借助于開模力驅動脫模裝置,完成脫模動作;
(2)防止制品變形或損壞,正確分析制品對型腔黏附力大小及其所在部位,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脫模機構,使脫出重心與脫模阻力中心相重合。由于制品在收縮時包緊型芯,因此推出力作用點應盡量靠近型芯,同時推出力應使制品鋼度和強度最大的部分推頂面積和邊應盡量大些,以防制品變形和損壞;
(3)力求良好的制品外觀,在選擇推出位置時,應盡量選擇制品的內部或對制品外觀影響不大的部位;
(4)機構合理可靠,運動靈活,制造方便,更換容易,推桿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在設計模具機構時,必須考慮在開模過程中保證塑件留在具有頂出裝置的那一部件,即留于動模上,這樣可簡化頂出機構。但因塑件結構的關系,不便留于動模時,亦可采取一些設施,強制塑件留在動模中,或是塑件在開模后由定模上的頂出機構頂出。脫出機構應可靠,動作節(jié)奏點清晰,運動靈活,制造方便,配換容易,且本身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頂桿的總長度:h桿=[h凸+δ1]+h動墊+[S頂+δ2]+h頂固
式中:h桿—頂桿的總長度(mm);
h凸—凸模的總長度(mm);
h動墊—動模墊板的厚度(mm);
S頂—頂出行程(mm);
h頂固—頂桿固定板的厚度(mm);
δ1—富裕量,一般取 0.05~0.1mm;
δ2—頂出行程富裕量,一般取3~6mm。
假設:h凸=18mm,h動墊=50mm,S頂=20mm,h頂固=25mm,δ1=0.1mm,δ2=5mm
根據(jù)GB/T4169.1-1984標準推桿,選擇d=5mm,L=125mm的標準推桿。標準推桿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標準推桿結構
頂桿的位置應選擇在頂出阻力大的地方,也就是使塑件不易變形的部位。綜合考慮確定本塑件頂桿布局如圖2所示。
圖2 頂桿布局
頂桿與頂桿孔的配合可采用H8/f8或H7/e7,配合表面的粗糙度一般為Ra0.8~Ra0.4μm,選擇如圖3所示的頂桿固定形式。采用H8/f8,粗糙度為Ra0.5μm。
圖3 頂桿的固定形式
頂出板由頂板固定板及其墊板組成,用于固定頂出元件用,常用45號鋼制成。最好經調質處理,235HB。
為了提高頂出板在復位后與模具的動模座板有比較好的接觸性能和方便復位距離的調整,可采用限位訂裝于頂出板與模具的動模板之間。所有限位訂的高度必須一致。限位訂的數(shù)目可為3、4、6等,均布于動模板上。
在頂出塑件時為了防止墊片和頂桿固定板扭曲傾斜而折斷頂桿,尤其對細長頂桿更應防止產生這種現(xiàn)象,故常設導向零件。導柱一般不應少于兩個,大型模具要求有四個。
它的作用是將已經完成的頂出塑件的頂桿回復到注射成型時的原始位置。復位桿必須裝在固定頂桿的同一固定板上,而且各個復位桿的長度必須一致,且復位桿端面常低于模板平面0.02~0.05mm。復位桿同時還兼起導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塑料模設計手冊》編寫組編著.塑料模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8.
[2] 王鵬駒,張 杰.塑料模具設計師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8.
[3] 徐灝.機械設計手冊[M].第3卷.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6.
[4] 肖愛民.PRO/E注塑模具設計與制造[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2.
[5] 張寶忠.UPVC三通管接頭注射模設計[J].模具制造,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