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的生物教學在引發(fā)學生興趣的過程中,會采用很多觀察實驗,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在教學中不拘泥于教材,不死板的解釋結構,再引出功能。而是解釋某個結構在生物體中所需要發(fā)揮的作用,從而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構想結構,不斷優(yōu)化,再輔以驗證性的觀察,可以更好地立足學生發(fā)展,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探究,激發(fā)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關鍵詞:生物科學;結構;功能
在初中科學中的生物教學中,由于生物結構的復雜性,相較于經(jīng)典物理學中直觀的概念和宏觀的現(xiàn)象,化學直觀的現(xiàn)象和無機化學更加清楚的結構組成,生物教學在一些基礎概念的講解上就顯得非常的無趣,在很多學生心目中,生物嘛,不就是背背背。對教師來說,如何進行這方面的教學,也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生物學日益發(fā)展的今天,生物學的發(fā)展,帶來的也許是醫(yī)學的迅速發(fā)展,在醫(yī)學資源不充分的今天,培養(yǎng)學生對于生物學的興趣,在生物學課堂中利用課程資源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有自己的生成和理解就顯得更加重要。
一、 生物難以引發(fā)學生興趣的實際問題
在經(jīng)典物理學和無機化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安排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物理學中有關浮力的各種小實驗,經(jīng)典力學中的小車實驗,磁力學中的相互作用,化學中的顏色變化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而生物中涉及很多學生無法直觀看到的物質(zhì),例如:細菌和真菌,顯微鏡的使用就是學生非常頭大的問題,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顯微鏡并不是一個經(jīng)常操作的工具,它的本身使用就帶有一定的困難性。而且顯微鏡的實驗,教師在指導上面,一節(jié)課也許教師也無法對每個人進行指導,有些學生一節(jié)課看顯微鏡也許什么也看不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實際教學,很多老師會直接采用已有的圖片直接進行概念灌輸,這個結構是擬核,這個結構可以區(qū)分細菌和真菌。在學生來看,這節(jié)課就變成了一堂概念的堆積課,除了機械的記憶并沒有其他好的方式。
還有一些學生無法感知的生物體結構,例如:人體的一些器官教學,正常的初中課堂并不可能有真正的人體器官進行觀察,學生其實也并不是十分清楚自己的內(nèi)部結構,包括人體的免疫,都是學生無法實際感知的這個復雜過程,所以老師只能通過圖片進行展示,大量采用講述法進行課堂教學。
而有些宏觀的生物實驗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到現(xiàn)象,如:大豆種子的萌發(fā),植物的向光性等實驗,都是無法直接有結果的,實驗無法馬上得出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沒有那么高,在幾天,甚至十幾天的觀察中,部分學生也許都難以堅持去做好觀察活動。所以,老師在課堂上更喜歡采用視頻教學的方式。
但對于學生而言,視頻也好,圖片也好,這些難以有自己的生成,學生會更多的偏向于記憶,而不是思考。
二、 生物教學中的一般順序
初中科學的生物教學非常注重建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在很多課程的設計中都會有這樣的體現(xiàn),我們會采用以大見小的方式,一般先看能看到的,然后逐步縮小結構,在結構介紹后講解結構相對應的功能。所以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會設計一些觀察活動,通過直接的感知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例如:華師版八年級上《人體的排泄》中,按照教材設計,我們從直觀的觀察豬腎開始,延伸腎的結構,腎的動脈,靜脈,腎盂等結構,然后皮質(zhì),髓質(zhì),進而縮小到腎單位,來講解腎單位內(nèi)部的結構,最后通過腎單位結構講解尿液的生成。
教師期望以學生能觀察到的宏觀結構入手,來加深學生對于結構的認識,進而能理解相關的功能。
三、 正常順序下生物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以大見小的方式不可謂不好,但也不可都如此,因為在部分課程中,尤其是涉及生物實驗活動中,會出現(xiàn)一些實際的問題。
例如:豬腎的觀察實驗中,在實際的教學中,觀察豬腎,無法完全看到書本上腎臟結構圖的各個結構,腎動脈,腎靜脈事實上無法看到,強行要求學生一一對應,學生會將其中紅色的其他血管對應成腎動脈,皮質(zhì),髓質(zhì)的顏色也會隨時間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與書本配圖有一定的出入,會造成學生部分概念的混淆。且在直觀感受腎臟總體結構之后,如何引入腎單位這一無法直觀觀察的事物就會成為一個難題。
四、 “倒敘”法的嘗試利用
“倒敘”法是一種從功能入手開始講結構思路,改變教材原有的安排,從功能入手,讓學生去推測相對應的結構。
這種方式最好的一點在于,實現(xiàn)這個功能也許有很多種設計,生物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各個組成體其實都是為了適應各種現(xiàn)實問題而存在的,生物體選擇這樣的設計定有它應有的意義,結構是死的,學生在看到結構之后,思維就被固化了。而當我們從功能入手去設計結構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就被打開了,當最后呈現(xiàn)這個結構的時候,學生會驚嘆于生物體設計的巧妙。且有些生物體的進化過程中,也許這個結構也存在著不是非常完善的地方,當學生有這種生成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層次就會有很大的提升,也會對生物學的繼續(xù)研究有更大的興趣。
例如:在《人體的排泄》這一節(jié)課中,先從打掃類比排泄,利用無機過濾實驗引出腎的總體功能,就是過濾廢棄物,從這個角度入手,讓學生猜測濾過作用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引出腎小球和腎小囊結構。之后通過濾過作用的物質(zhì)分析,引導學生再次思考,葡萄糖,氨基酸及部分無機鹽其實是我們?nèi)梭w所需要的,從而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了還需要重吸收作用。然后出示曲折的腎小管,周圍是毛細血管。在學生對整個過程有了解之后,告訴他們這些結構組合在一起就是腎單位。以功能引出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無法直觀看到腎單位這一難題。且更加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學生在整個問題鏈中可以很清楚地設計出相應的結構,并與人體實際腎單位結構相對應。然后通過一個以小見大的數(shù)學分析,引出一個腎臟是由近100萬個腎單位所構成。并要求學生解決血液來源與去處,尿液去向,構建腎臟的總體模型和整個泌尿系統(tǒng)的模型。
當然,在能進行直觀觀察的情況下,觀察也是必需的,但觀察未必是為了引出結構,有時候,我們大可以換一種思路,在學生設計相應結構以完成所需功能后,讓學生做一個驗證式的觀察,也許更利于學生思維的開拓。
參考文獻:
[1]林霏.淺談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04):172-173.
[2]吳楠.初中生物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初探[D].重慶師范大學,2012.
[3]劉妍婧.新課程背景下農(nóng)村初中生物教學現(xiàn)狀的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胡炯煒,浙江省余姚市,浙江省余姚市黃家埠鎮(zhè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