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yīng)峰
生于傳統(tǒng)士大夫家庭的汪曾祺,從小受詩書字畫熏陶,他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暢談食事住行,涵蓋世間百態(tài),循著中國人的記憶,深植現(xiàn)實(shí)的煙火塵埃,喚醒一代人沉睡的靈魂。
《人間知味》是汪曾祺的一部散文集,他以生動自然的筆觸,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感覺:從四方美食談到生活,一蔬一菜,盈溢鄉(xiāng)愁;一草一木,盡是文化。無論春華秋實(shí),魚蟲鳥獸,還是鬧市見聞,鄉(xiāng)間懷舊,都流動著中國古典韻律和民族特色。他的筆下,流露出人生的幸福感受,噙著中國菜的香,賞著山川江湖的景,腦海里,有熟悉的鄉(xiāng)土,在歲月里隨遇而安,在生活中自得其樂。
《人間知味》包括了食之味、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帶給人心的體驗(yàn),無論是寫美食,還是寫一草一木,都深入人心,極具現(xiàn)場感。生活在他的筆下清淡而有滋味,接地氣,生活化,煙火盈蕩。通過書中文字可讀出一個活脫脫隨性恬淡的老人,一個明明白白的老人,很閑適地活著,吃吃東西,養(yǎng)花種草,看書繪畫,逛逛古跡,還有什么樣的生活比這樣的閑散更為美妙?
汪曾祺對吃的描繪精妙細(xì)微。比如他描繪山西人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后,還沒有點(diǎn)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diào)羹醋。鄰座的客人直瞪眼。又如他寫廣東人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廣東人開的甜品店,賣芝麻糊、綠豆沙,廣東同學(xué)趨之若鶩?!胺硖撬奔从冒资砬袎K熬的湯,這有什么好喝的呢?廣東同學(xué)曰:“好嘢!”再如他描寫貴州人吃腥: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tuán)學(xué)戲,她的媽媽千里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是“折耳根”,即魚腥草。她讓我嘗了幾根。這是什么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qiáng)烈的生魚腥味,實(shí)在招架不了!但那個女演員卻吃得忘乎所以。
在汪曾祺看來,中國人在吃這一事情上歷來頗為精致講究,就連日常用的食鹽也要分個三六九等,什么“桃花鹽”“水晶鹽”,還講究個“吳鹽勝雪”。他呢,偏不去鉆研那些玉盤珍饈,偏要用妙筆盛上一盤盤家常小菜,滿滿市井煙火氣息,卻讓你讀的是有滋有味,恨不得邊讀邊擼起袖子下廚按照書上的單子炒上兩盤。他的語言拆開來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別有一種韻味。
他的美文便是人們生活的日歷。從人們的口味出發(fā),娓娓道出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以貼近人心的親切筆調(diào),把人從沉郁貧乏的時光中解放出來,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的有趣。例如,蘿卜、豆腐、魚肉……都成了讓人興奮的美味,美好生活的音符,入口還能入心,稍著閑筆,就令人不禁想要像他一樣,淡然感慨:“活著真好呀!”在《蘿卜》一文中,單單是生活當(dāng)中的一個蘿卜,卻能寫出一個蔚為壯觀的大場面。北京的心里美、張家口的白蘿卜、江南的蘿卜燉湯、四川的蘿卜燉牛肉、高郵的腌蘿卜干、小醬蘿卜、泡蘿卜、春蘿卜、夏蘿卜、秋蘿卜……足以撐起一個盛大的蘿卜宴。他在《葵?薤》一文中說:“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現(xiàn)在不是也都很愛吃了么?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而“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兼容并包之德,見仁見智之心,躍然紙上。
有人評價(jià)汪曾祺的文字是最有中國味道的文字,將中國人的記憶和心靈與文化傳統(tǒng)相連。讓經(jīng)歷世俗波瀾的人們,品嘗種種人生滋味之后,在最平常的一飯一事中,感受生活的樂趣。難怪金庸說他是“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