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雯
摘 要:弗洛伊德在《杜拉的故事》里通過嚴謹?shù)木穹治鰯⑹?,對杜拉的案例進行了片段的分析論證,相較于弗氏其他學術性更強的作品,本書更容易讓人理解精神分析的具體思路,對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很大啟示。
關鍵詞:動機理論;心理健康;高校;精神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09-0006-01
少女杜拉的癔癥案例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論里的經(jīng)典案例,是弗洛伊德繼《夢的解析》后為釋夢理論進行論證的案例分析。癔癥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情緒的發(fā)泄,是一種社會逃避行為,其背后的成因復雜交錯,不易辨識。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務開展中,大學生在面對環(huán)境不適、寢室關系不和諧、自我意識成長等諸多困境交互作用時,個體往往無法清晰地鎖定自己求助的問題,而以某種焦慮或抑郁的狀態(tài)來表現(xiàn)不適,使得心理健康服務的開展要從具體方面入手。在弗洛伊德的案例論述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嚴謹?shù)木穹治鰯⑹?,還可以看到他核心精神分析理論的建立。這些思想雖然是一百年前針對癔癥提出來的,但是其中的思想對于當今心理治療的開展,尤其是在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仍不乏有益的啟示。
在弗洛伊德看來,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涉及潛意識的壓抑,所有癥狀的表達必然涉及心理和身體兩方面。沒有身體因素的配合,病理過程就不能產(chǎn)生,而如果癥狀在個體的心理上沒有意義,重復的情況就不能產(chǎn)生。動機理論認為:癥狀本身是不具備意義的,但在其心理內(nèi)部一旦連接上,就具有了某種特定的意義。書中杜拉的咳嗽癥狀就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咳嗽癥狀,而是有了特別意義的一種潛意識的宣泄。
癥狀形成后,就像大壩的傾斜口一樣,一旦形成了河道,便會留下痕跡,成為內(nèi)在情緒宣泄的優(yōu)選出口,被作為一種心理機能保留。即使后來患者的內(nèi)部動機有所改變,也會通過另一些聽起來讓人覺得合理的因素作用,使得身體癥狀的表達與潛意識的新動機關系繼續(xù)保持聯(lián)結,接近某種典型的形式,以其結構的復雜性和動機的私密性,造就了洞悉病因的障礙。如杜拉的咳嗽,不僅是代表一種性表達,也是對兄長生病過程的模仿,以獲取父母寵愛;是表達對母親的處境的憐惜和身份認同,也是表達對于異性的愛意的付出。這是弗洛伊德在當時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對病因的解讀。
弗洛伊德提到“單一的動機是不能維持癥狀”后補充道:一種癥狀往往具有多重意義,同時代表數(shù)個潛意識的精神作用過程。正是多重動力意義的疊加,才讓癥狀穩(wěn)定地維持下去,且以各種借口進行,令人難以尋找其規(guī)律。因此,要使來訪者真正地痊愈,其根本是通過分析找到導致癥狀的動機全貌,并想辦法去除,達到來訪者人生態(tài)度的轉(zhuǎn)化。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開展中,大學生在面對自己的諸多成長困擾時,不能清晰地表明自己困擾的原因,會以某種焦慮或抑郁的狀態(tài)來表現(xiàn)。癔癥的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他的心理癥狀以及意愿背后的原因也未嘗不是多重的。這些難以言說的原因像迷霧一樣遮住真相,導致心理健康服務開展中不能準確鎖定癥結。因此,在心理健康服務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采用多角度分析和數(shù)據(jù)搜集。同時,對來訪者行為原因的分析宜采用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而不能僅僅只是聚焦于其表露出來的問題,務必要形成盡可能完善的動機覺察。這需要咨詢師有清晰的咨詢脈絡和分析匯總能力,不至于因為多視角而混亂咨詢思維脈絡。
多動機理論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就是人們在分析探尋的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原因,才能穩(wěn)定地維持行為。這種多動機模式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只是各人表現(xiàn)不同,那些危害到自己健康和他人健康的表現(xiàn)被定義為疾病或者心理障礙。用力學定律來解釋心理現(xiàn)象更加清楚,動力是改變心理狀態(tài)的原因,無動機或者持續(xù)地有動機是維持心理狀態(tài)的原因。人們在進行任何行為或者操作時,都會耗費體力、腦力和心理能力,當一個行為或者一個癥狀出現(xiàn)時,要維持其繼續(xù),必定有動力,動力的背后就是動機。只有一個動機的動力顯然不能保證人去維持目標行為,所以大家會看到生活中三分鐘熱度的人、淺嘗輒止的人以及迎難而止的人。
在心理癥狀的背后,有著復雜而頑固的動力系統(tǒng)維護其運行,要想治愈,需要有嚴謹?shù)倪壿?、細微的觀察,進而去探索背后的種種意義。而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開展中,需要不斷地去察覺癥狀背后復雜的動力源,而不是簡單地用心志不堅來解釋對事情的半途而廢。不理會是否有足夠的動機去維持目標行為,在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得不償失。而在這里,分析癥狀背后的動機并非是簡單的文字游戲,把安全感、性本能、俄狄浦斯情結等一個個專業(yè)名詞加注到來訪者身上往往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嚴謹和對癥狀背后心理成因的結構設想,值得大家學習并應用在今后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實踐中。
[1]弗洛伊德.少女杜拉的故事——一個癔癥案例分析的片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2]羅麗芳.內(nèi)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的關系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1).
[3]劉靜靜,劉飛,王靖.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淺析教育學理論體系的晚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