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詩經(jīng)》當中對于素手美人的描寫甚多,不僅體現(xiàn)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追求,而且能夠發(fā)現(xiàn)周代禮制對女性行為準則的規(guī)范要求。本文立足于對素手美人這一意象的文學分析、文化考源以及文學反思三方面內容,從而揭示出蘊含其中的文化情結,引發(fā)對于女性審美的文化思考。
關鍵詞:《詩經(jīng)》 素手美人 文化情結
中國古代文學描寫美人慣用寫象范形之法,比如在《詩經(jīng)》當中有大量關于美人之手的描寫,這些正是一種模式化的表現(xiàn)形式,為后世所沿襲固定。素手美人表現(xiàn)出中國古代注重女性姿容與氣質之美,體現(xiàn)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追求,而其中攜帶的文化密碼,更是便于讓我們了解到滲透于民族集體無意識的文化因素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情結。
一.美人風采
聚焦美人之手,《國風·衛(wèi)風·碩人》中如是描寫:“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边@簡短的二十個字使用鋪敘以及比喻的手法,類似于電影的特寫鏡頭聚焦于美人的肖像,又如纖微精妙的工筆畫細致刻畫碩人之美艷絕倫,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出了毫發(fā)無缺憾的人間尤物。姚際恒在《詩經(jīng)通論》中這樣評價:“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倍谶@絕唱當中,“手如柔荑”被置于巧喻之首,成為詩人最先刻畫的對象。那么何為“柔荑”呢?在《毛詩正義》中這樣解釋:“以荑所以柔,新生故也。若久則不柔,故知新生也?!薄睹献印吩唬骸拔骞日?,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痹凇囤L·靜女》中也有這樣的描寫:“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庇纱丝梢钥偨Y出,這里的美人之手用“柔荑”作喻,是取其柔、白、纖、嫩等特點,后世文學描述素手美人的詞語,無一例外由此繼承和發(fā)展。另外,通過素手美人的柔、白、纖、嫩等特點,我們也自然而然會想到美人青春靚麗的體態(tài)以及柔婉靈巧的心靈。
在中國詩歌作品當中,描寫美人之手的詞語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素手、玉手、柔荑、玉纖、纖纖、削蔥等,而美人與手相關的動作也是十分豐富,如歐陽修《浣溪沙·葉底青青杏子垂》中“斷無消息道歸期,托腮無語翠眉低”描寫美人托腮悵望;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描寫美人梳妝粉飾;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描寫美人彈琴奏樂。我們可以在這一系列詩詞描寫的動作當中,感知美人的舉手投足,體味美人的心靈韻致,素手美人柔順的性情之美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同時這些動作也承載了女性言行含蓄、德性柔順、精于女工等閨范,這也是傳統(tǒng)文化對于女性的規(guī)范要求。
二.文化考源
(一)女性之手的文化淵源
女性之手之所以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對遠古時期女性功績的追憶及禮贊,《山海經(jīng)》中記載了大量的遠古神話傳說,如女媧補天、嫘祖始蠶、玄女授兵法、堯女訓象等,這些說明了指引洪荒時代的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正是這些偉大女性的纖纖素手。
另一方面是因為禮樂制度對女性的行止的規(guī)范和制約。自周代農耕社會發(fā)展以來,女性曾經(jīng)擁有的生產(chǎn)權力被顛覆,社會地位相較于男性而言逐漸趨于卑弱。“男尊女卑”正是禮樂文明制度的基本準則之一,女子在經(jīng)濟上無法自立,無權擁有任何私有財產(chǎn),也無權將物品贈送于人,只能依附于男子,“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一輩子只能是男性的附屬品。《周易·系辭·上傳》有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边@里的乾、坤兩卦符號,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因此男性應為剛,是主動的,女性應為柔,是被動的。而在《尚書·洪范》中的陰陽理論進一步賦予陽性為動為剛,陰性為靜為柔等屬性,從而推論出具有柔順之德的女子應當受到具備剛強之德的男人的約束。這樣一來,由于男人和女人各自先天的稟賦不同,因此被賦予不同的等級尊卑以及品德要求就不得更改。久而久之,這就成了千百年來既定的傳統(tǒng)觀念。
(二)周代禮制的規(guī)范
周代禮制推行的“四德”是以柔順為特征的,具體內容在《周禮·天官·九嬪》這樣規(guī)定:“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薄杜敷稹分袑τ凇皨D德”也有提及:“婦德尚柔,含章貞吉?!泵魅诵焓靠≡凇秼D德四箴》對“婦德”也有明確的描述:“為婦之道,在女己見。幽閑貞靜,古人所羨。柔順溫恭……禮法備矣”。由此可見,“幽閑貞靜”、“柔順溫恭”是女性“婦德”的集中體現(xiàn)。整個古代社會女子的基本行為準則即為“柔順”,這與素手美人這一意象承載的德性柔順、言行含蓄的閨范是相一致的。
為了培養(yǎng)這種“婦德”,《禮記·內則》認為女子應當勤于女工、精于祭祀,“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學女事,以共衣服。”這就是周代禮制規(guī)定的女子應當接受的教育,通過閨閣教養(yǎng)的熏陶培養(yǎng)出符合禮制標準、具備柔順之德的“窈窕淑女”。而素手美人的一雙雙“纖纖玉手”正是體現(xiàn)淑女柔順之德的最佳物象,《禮記·玉藻》曰:“手容恭”,“恭”便有慢馳、柔順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在素手美人這一文化意象當中,承載了周代禮制對女子柔順之美的規(guī)范。
三.文化反思
《詩經(jīng)》當中關于素手美人的描寫,體現(xiàn)了模式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實質,其中攜帶的文化密碼,讓我們可以了解滲透于民族集體無意識的文化因素。而這些文化因素,就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了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在歷史文明的進程當中留下了一些過錯和遺憾。因此回顧我們文明發(fā)展的足跡,應當認真審視禮樂制度以及農業(yè)文明的歷史功過,長遠地看待事物的發(fā)展,努力超越其中根深蒂固的消極影響。
通過素手美人的文化考源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描寫美人時,把視點聚集于女性的姿容、氣質以及性情之美,極少關注她們的個性,更不用說深入挖掘她們的內心世界了。當然這一現(xiàn)象僅針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不包括像《紅樓夢》這樣的歌詠女性內心世界的經(jīng)典之作。
那么造成這樣的文學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由于男性的權利話語。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論語·陽貨》中就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眾所周知,孔子對于周禮是極度崇尚周禮的,甚至將恢復周禮作為自己畢生的職責與使命,而周禮又極度重視等級制度,因此在男女之別上也有了高下之分。同時,孔子也注重德性,認為女性是與德性相背離的,這無疑給后世形成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奠定了基礎。自東漢以來,這種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男性在生理上期望女子能夠表現(xiàn)地更加柔弱,最明顯的現(xiàn)象就是纏足陋習的出現(xiàn)。封建士人對美人之足的喜愛與對美人之手的欣賞是近乎相同的,同是對女性身體部位的要求,同是把女性的形貌姿容視作觀賞的景象,對女性柔順之美更加注重,這無疑是男性的權利話語無限放大的表現(xiàn)。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思想達到了頂峰,程朱理學思想更是加強了對女子的禮法束縛。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道:“夫山西饒材、竹、谷、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這里的“聲色”就指的是歌舞和女色,也就是“美女”的代稱。這正是表現(xiàn)了在男性的權利話語下,女性被完全物化了,導致在這一文化大背景下,涉及女性之美時,僅僅局限于形貌姿容的審美追求。
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古代文人以“美人”自況的文學傳統(tǒng)。自屈原“香草美人”的文化傳統(tǒng)之后,“美人”便具備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即寄寓著文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男性時常在政治上遭受王權統(tǒng)治的壓制,他們被貶入以女性作為象征的客體地位正是源于這種倍受壓制的處境,所以受壓抑的女性話語才出現(xiàn)在男性詩人的作品當中。那么,在象征意義當中,人們便只關注被象征的事物而忽視了象征事物本身的精神內核了,這樣一來,女性在文化當中更加地被弱化,著實也是一種悲哀。
因此,在看待女性之美上,不應當只是簡單片面地關注表面,而更應該提升到一種思想境界的高度。只有在多元化的審美文化背景下,女性才能真正擁有獨立的人格,在社會當中展現(xiàn)自身的魅力,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秀梅:《詩經(jīng)》,中華書局,2015年版
[2]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中華書局,1958年版
[3]孔穎達:《毛詩正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
[4]孫希旦:《禮記集解·內則》(全三冊),中華書局,1996年版
[5]司馬遷:《史記》,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介紹:蔣婷婷,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