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平 駱溫平
摘 要 提出了一個旨在分析物流企業(yè)在多邊合作中價值創(chuàng)造的框架,構造社會資本累積、流程協(xié)同以及組織間學習與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關系的概念模型。以物流企業(yè)以及其所服務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yè)為研究對象,設計調查問卷,借助SPSS及AMOS工具,通過因子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檢驗了概念模型及假設,深入挖掘多邊合作中社會資本累積、流程協(xié)同、組織間學習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綜合作用及影響路徑。研究發(fā)現(xiàn),多邊合作中價值創(chuàng)造的過程會受到流程協(xié)同、組織間學習、社會資本累積三者的共同作用。實現(xiàn)流程協(xié)同可增強供應鏈的可控性和快速反應的能力,組織間學習是對存續(xù)于供應鏈中的知識進行吸收、整合、利用,社會資本累積是一種允許合作伙伴間通過柔性來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協(xié)調機制。文章依據(jù)實證中變量之間的作用路徑的檢驗結果,進一步探討了建立信息治理、知識治理以及關系治理的機制來保障供應鏈的價值創(chuàng)造。
關鍵詞 多邊合作;流程協(xié)同;組織間學習;社會資本累積;價值創(chuàng)造;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5-0015-11
一、引 言
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yè)之間的多邊合作已逐漸被視為改善供應鏈績效的主要方式之一。當前物流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越發(fā)激烈,若僅僅提供物流環(huán)節(jié)服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企業(yè)的戰(zhàn)略正逐步聚焦到供應鏈上。通過多邊合作,在供應鏈中要實現(xiàn)價值共創(chuàng)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流程協(xié)同、組織間學習與社會資本累積這三者的聯(lián)合運用。三者聚焦點不同但能彼此融合于企業(yè)供應鏈管理實踐,共同服務于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創(chuàng)造目標。在梳理了大量相關文獻后,本文對供應鏈中流程協(xié)同、組織間學習、社會資本累積及價值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構建一個能反映這四者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并進行了實證,探索其價值創(chuàng)造的具體路徑,為后續(xù)供應鏈的治理提供參考。
二、相關研究綜述
(一)流程協(xié)同
協(xié)同論是系統(tǒng)學中的重要理論,它解釋了在開放式復雜系統(tǒng)中,由于系統(tǒng)分支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關系,經過多邊合作形成協(xié)同,從而使系統(tǒng)產生了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
供應鏈中的業(yè)務流程描述了組織中實現(xiàn)目標價值為導向的帶有先后順序的關鍵業(yè)務活動過程,它體現(xiàn)了以最優(yōu)化為目標的企業(yè)管理思想。[1]學者Hammer [2]的研究提出業(yè)務流程是組織把外部的輸入要素經過系統(tǒng)性加工處理轉化為對顧客有價值的輸出的過程。業(yè)務流程有別于傳統(tǒng)基于職能的管理模式,它遵循的是客戶價值導向基礎,是對傳統(tǒng)職能管理導向的根本性變革。于渝飛[3]的研究指出流程協(xié)同的實現(xiàn)能使供應鏈各成員間在風險利益保持均衡的情況下實現(xiàn)同步運作,達到價值共創(chuàng)的目的。
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中的流程協(xié)同本質上屬于跨組織的供應鏈協(xié)同,以客戶導向為基礎,強調供應鏈成員間的有效合作。流程協(xié)同是供應鏈成員在統(tǒng)一業(yè)務流程基礎上的多邊合作,是一種在流程上跨組織的同步與協(xié)作,經過整合現(xiàn)實供應鏈系統(tǒng)內外部的有效協(xié)同。Shang[4]、Luo[5]、Dalmolen[6]、Simatupang[7]等學者從信息共享、同步決策等多維度對流程協(xié)同進行了實證研究。物流企業(yè)與其合作伙伴之間的流程協(xié)同主要體現(xiàn)在多邊合作關系的運作層面上,流程協(xié)同的目的是整合各成員的業(yè)務流程,通過多邊合作實現(xiàn)價值共創(chuàng)。
(二)組織間學習
供應鏈中各成員在多邊合作的過程中,組織間學習是將各成員所擁有的專業(yè)知識經過融合最終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的過程,其本質是各成員吸收、傳遞以及整合供應鏈內、外部的知識。學者Von [8]認為供應鏈要形成持久的競爭優(yōu)勢,需要在客戶、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進行跨組織的外部創(chuàng)新,這需要組織間建立行之有效的涵蓋知識吸收、傳輸、共享以及整合的體制和機制。據(jù)此可知,無論單個企業(yè)還是供應鏈,其擁有的知識尚處于未經整合的碎片狀態(tài),要構成其核心能力,需要將彼此碎片狀的知識進行整合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因此,組織間學習的實質是尋求吸收、整合、重新配置存續(xù)于供應鏈中知識的過程。Bouncken[9]等學者在對供應鏈中各成員的知識學習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的基礎上,指出知識流分布于整個供應鏈之中,各成員間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實現(xiàn)多贏格局,這與供應鏈中物流及資金的流動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yè)間通過學習可以提升組織運作與管理效率,可以增進系統(tǒng)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創(chuàng)造。
(三)社會資本累積
社會資本是一種最基本的資本形態(tài),最初由學者Bourdieu[10]提出,他認為社會資本不單單是由于人際交往及社會關系產生的結果,還包括在社會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的便于獲取權力和資源的機會和途徑。從資本的形態(tài)屬性看,社會資本與實物資本一樣能進行累積,可以進行再生產,因此是組織中一項重要的生產性資源。Huo[11]、Capaldo[12]、Colin[13]、Wan[14]、Ciasullo[15]等學者分別從信任、溝通、關系、承諾、合作、愿景等多維度對社會資本累積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在供應鏈中,隨著專業(yè)化分工的逐步細化,使供應鏈成員間相互依賴關系不斷增強,擁有異質性資源與能力的各成員通過彼此的互動、分享共同的愿景從而形成彼此間的信任關系,促進了異質性資源與能力的交換與合作,由此使得供應鏈伙伴間合作越來越頻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得以拓展和延伸。[16]在每一次合作過程中,隨著資源與能力的交換與結合,不僅加深了供應鏈成員彼此間的認同感,同時還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規(guī)則及文化,這也使得社會資本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得以延伸。組織之間的合作在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在供應鏈中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信任關系。
(四)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
Porter [17]最初提出了價值創(chuàng)造的概念,他在對企業(yè)價值鏈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企業(yè)價值創(chuàng)造是通過企業(yè)價值鏈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同和流程優(yōu)化來實現(xiàn)的。Kasim[18]從供應鏈伙伴間合作關系的視角指出穩(wěn)定的供應鏈合作關系更容易實現(xiàn)價值創(chuàng)造。Simatupang[7]、Panday[19]、Nguyen[20]、Hammervoll[21]等學者分別從供應鏈服務水平、服務質量以及供應鏈柔性等維度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進行了實證研究。
物流企業(yè)與其合作伙伴在多邊合作過程中的價值創(chuàng)造是指供應鏈各成員為了實現(xiàn)共同目標,在多邊互動基礎上通過整合和利用供應鏈中的異質性資源與能力,共同進行產品的創(chuàng)造。傳統(tǒng)企業(yè)間非連續(xù)的合作關系在快速激烈的競爭格局中已難以為繼,企業(yè)需要在快速調整戰(zhàn)略布局的同時改變傳統(tǒng)的以產品為中心的價值創(chuàng)造方式,及時轉變到與客戶一起進行價值共創(chuàng)。供應鏈中的物流企業(yè)不再僅僅與其直接客戶合作,滿足顧客的物流需求,而且還需要與客戶的客戶進行互動合作才能達成其戰(zhàn)略目標。
三、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設
(一)社會資本累積與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關系及假設
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過程中成員間彼此交錯的關系是獲得資源與能力的重要渠道,這種資源與能力具有很強的異質性,會對企業(yè)績效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也為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提供強大支撐。
物流企業(yè)在與其上下游企業(yè)多邊合作中,由于社會資本的累積效應的存在,供應鏈成員間多邊合作的程度與供應鏈關系質量、信任程度及承諾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可以有效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服務效率和質量。在多邊合作中這種特殊的信任關系使協(xié)同成為可能,供應鏈的整體效率也為此得到極大的提高。據(jù)此,提出如下假設:
H1:多邊合作中社會資本累積對供應鏈的價值創(chuàng)造會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
(二)流程協(xié)同與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關系及假設
供應鏈中的企業(yè)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它已經成為價值創(chuàng)造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流程協(xié)同來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服務水平以及響應速度,并最終在成本上體現(xiàn)流程協(xié)同帶來的巨大優(yōu)勢才能保持企業(yè)持久的競爭力。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中實現(xiàn)流程協(xié)同能提高供應鏈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可視性與響應性。據(jù)此,提出如下假設:
H2:多邊合作中流程協(xié)同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
(三)組織間學習與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關系及假設
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的多邊合作可以為供應鏈中各成員提供施展其核心業(yè)務能力的獨特機會,供應鏈也成為溝通和鏈接多邊合作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供應鏈成員可以獲得合作伙伴的知識、能力以及技術支持,這些知識和技能會隨著多邊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逐漸內化到企業(yè)自身的系統(tǒng)中去。組織間學習的主要作用是對存續(xù)于供應鏈中的碎片狀知識加以吸收并整合,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創(chuàng)新。供應鏈上下游企業(yè)在多邊合作的基礎上經過知識吸收、傳遞、整合創(chuàng)造的新知識對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明顯的增值效應。[22]據(jù)此,提出如下假設:
H3:多邊合作中組織間學習對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創(chuàng)造會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
(四)流程協(xié)同與社會資本累積的關系及假設
流程協(xié)同和社會資本累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使供應鏈更具柔性、供應鏈中的信息更具可視性,這也是多邊合作中兩種重要的價值創(chuàng)造。
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中流程協(xié)同對于社會資本累積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據(jù)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4:多邊合作中流程協(xié)同對于社會資本累積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
(五)流程協(xié)同與組織間學習的關系及假設
供應鏈合作伙伴間通過建立信息系統(tǒng),在彼此間信息共享和溝通過程中,組織間的知識吸收、傳遞及整合也就自然產生了。物流企業(yè)與上下游合作伙伴在多邊合作中實現(xiàn)流程協(xié)同能促使整個系統(tǒng)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轉移和擴散,掃清上下游企業(yè)間知識溝通中的阻礙,從而使組織間學習得以實現(xiàn)。據(jù)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5:多邊合作中流程協(xié)同對組織間學習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
綜上所述,多邊合作中各潛變量對于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綜合影響關系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四、問卷設計及回收
(一)變量及測量
1.流程協(xié)同的變量選取
本研究在流程協(xié)同的變量選取上結合了學者Shang[4]、Luo[5]、Dalmolen[6]、Simatupang[7]等的研究,選用信息共享和同步決策作為觀察變量來研究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中的流程協(xié)同(見表1)。
2.組織間學習變量選取
本文結合Yang[23]、Brion[24]、Dobrzykowski[25]等學者的研究,選用知識吸收能力、知識傳遞能力以及知識整合能力3個維度來研究組織間學習(見表2)。
3.社會資本累積變量選取
本文綜合Huo[11]、Capaldo[12]、Colin[13]、Wan[14]、Ciasullo[15]等學者在對于社會資本的研究成果,選用信任、溝通、承諾這3個維度來研究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中的社會資本累積(見表3)。
4.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變量選取
本文結合Simatupang[7]、Panday[19]、Nguyen[20]、Hammervoll[21]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采用供應鏈服務水平、服務質量以及供應鏈柔性這3個維度來研究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見表4)。
本文在問卷設計的過程中參考了陶永明[22-26]、佟成軍[27]等學者提出的問卷設計注意事項,目的是確保問卷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問卷設計前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文獻整理,對有關社會資本累積、組織間學習、流程協(xié)同與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方面的文獻進行了分析,問卷主要運用李克特的五級量表制。理論模型的所有潛在變量及觀測變量的選用,除了進行文獻研究外,還在項目開始前走訪10余家物流企業(yè)及其合作伙伴的管理層,聽取對調查內容及項目的建議,在此基礎上不斷對問卷進行修訂,最終形成預調查問卷。隨后選取20家物流企業(yè)及其合作伙伴進行了預調查,主要受訪對象是企業(yè)管理層,在此基礎上對預調中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進行整改,確定最終問卷。
(二)樣本及問卷回收
1.樣本主體
根據(jù)學者吳明隆[28]提出的調查研究總體和樣本的基本概念,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的總體為物流企業(yè)及供應鏈上下游客戶,涉及范圍較廣。樣本的理論主體構成如下:
(1)物流企業(yè)。對于物流企業(yè)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達成共識,本研究選擇的樣本中物流企業(yè)參考了學者駱溫平[29]基于制造業(yè)與物流業(yè)聯(lián)動分析的物流產業(yè)劃分方法,采集的物流企業(yè)樣本包含了傳統(tǒng)物流企業(yè)和高端物流企業(yè)(見圖2)。
(2)物流企業(yè)所服務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yè)。本研究的樣本企業(yè)除了上述物流企業(yè)外,還將物流企業(yè)服務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yè)納入樣本范圍,其中主要包括供應鏈中的制造企業(yè)、批發(fā)零售企業(yè)以及提供其他服務的企業(yè)。
本研究在問卷星平臺上共投放501份問卷,回收得到215份有效問卷。本研究問卷量表題項總共25題,按照Hair[30]對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樣本量的建議的要求,樣本數(shù)量應大于170份。215份的有效樣本數(shù)量已滿足上述要求,可以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樣本數(shù)據(jù)特征
本研究調查樣本覆蓋的基本屬性包括:被調查企業(yè)的類型、性質、員工數(shù)、所在地區(qū)、企業(yè)年齡以及經營情況等信息。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職位、任職年限、企業(yè)名稱以及聯(lián)系方式等。其數(shù)據(jù)特征如下(見表5):
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的要求,為了避免分析中出現(xiàn)非正定的問題,要求樣本數(shù)據(jù)必須服從正態(tài)分布。根據(jù)Kline[31]的研究,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樣本統(tǒng)計量中必須同時滿足兩項條件,即|峰度|<10,|偏度|<3。本研究對這兩項條件的檢測結果|偏度|<1,|峰度|<3。本研究同時還運用SPSS散點圖及K-S檢驗,數(shù)據(jù)亦服從正態(tài)分布。
五、實證分析
(一)相關分析
本研究主要運用SPSS19.0通過相關分析法研究四個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根據(jù)吳明隆[28]的觀點,通常根據(jù)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來判斷其相關程度,相關系數(shù)>0.7通常被認為變量間具有高度相關關系。系數(shù)在0.4以下為低度相關,其余為中度關系。從表6可知,組織間學習與價值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為高度相關,除此之外的其他變量間關系都達到中等程度相關。可見,本研究中各變量之間關系顯著。
信度通常是指量表能測量到研究對象的可靠程度,一般通過值來測量[32]。本文主要運用因子分析來進行檢驗。表7顯示了總量表的值,其數(shù)值為0.911(>0.75),本研究的量表設計信度較好。
(二)效度檢驗
1.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通過因子分析來對量表進行效度測定的前提是回收得來的樣本要適合做因子分析,通常采用和檢驗。根據(jù)吳明隆[33]的研究觀點,在0.5以上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0.5屬于較差情況,不推薦進行這項檢驗。對于>0.6同時達到顯著的變量,通過主成份分析法按特征值>1提取公因子,與此同時還要求題項的因子載荷>0.5。表8匯總了本研究量表的及檢驗結果。
(1)社會資本累積EFA。對社會資本累積量表9個題項的檢驗結果顯示,KMO=0.863,p=0.000(<0.05),符合上述條件。該量表提取的3個公因子旋轉后的特征值為2.100,2.059,1.329,聯(lián)合解釋的變異量占比60.986%,且各題項的計算得出的因子載荷>0.5,這一結果顯示社會資本累積量表理論上能夠測量到本研究所需特質。提取的3個公因子與社會資本累積分量表的結論一致,分別為信任、溝通和承諾。
(2)流程協(xié)同EFA。流程協(xié)同量表的KMO=0.750,Bartlett檢驗的p=0.000(<0.05),符合上述條件。該量表共提取2個公共因子,轉軸后的特征值為1.713(>1),1.055(>1),因子的累積解釋變異為69.183%,且P1,P2,P3,P4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5,這一結果顯示流程協(xié)同量表理論上能夠測量到本研究所需特質,提取的2個公因子與測度量表結論一致,分別為信息共享和同步決策。
(3)組織間學習EFA。對組織間學習的EFA顯示,KMO=0.779,p=0.000(<0.05),符合上述條件。3個公因子旋轉后其特征值為1.313(>1),1.247(>1),1.247(>1),能解釋變異量的76.09%,各題項上的因子負荷>0.5,這一結果顯示組織間學習量表理論上能夠測量到本研究所需特質,提取的3個公因子與測度量表的結論一致。
(4)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EFA。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量表KMO=0.837,p=0.000(<0.05),符合上述條件。提取的3個公因子旋轉后的特征值分別為2.042(>1),1.526(>1),1.241(>1),各題項上的因子負荷>0.5。這一結果顯示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分量表在理論上能夠測量到本研究所需特質,提取的3個公因子與測度量表的結論一致,分別為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和柔性。
2.驗證性因子分析(CFA)
本研究借助CFA來測量效度,分為內容效度、區(qū)分效度以及收斂效度3個層面。
(1)內容效度。內容效度通常是指問卷中題項能否準確測量到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為確保本研究所設計的量表能準確測量到相關的概念,本文通過系統(tǒng)的文獻研究,參考了國內外學術界被廣泛認可的量表,在此基礎上多次深入物流企業(yè)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yè)進行深度訪談,聽取專家及業(yè)界意見對問卷進行進一步的修訂來確保量表的內容準確可靠。
(2)收斂效度。內容效度主要用來反映問卷題項的準確性,收斂效度關注的是題項的關聯(lián)性層面,收斂效度越高說明題項間有較高的相關關系。根據(jù)Hair[30]的研究,較好的收斂效度在測量中需滿足以下條件:
a.因子載荷>0.5;
b.組成信度(CR)>0.7;
c.平均方差提取量(AVE)>0.5。
本研究CFA的統(tǒng)計量見表9。
①社會資本累積收斂效度。社會資本累積潛變量9個題項,df=23,需估計殘差9個、變異數(shù)1個以及因子載荷8個,模型符合正定要求。社會資本累積C1-C9因子載荷>0.5,且所有殘差項非負,統(tǒng)計上顯著。
CR=0.91(>0.7),AVE=0.56(>0.5),說明概念模型的收斂效度較好。其他的擬合指標中,χ2/df=1.090(<5);CFI>0.9,AGFI>0.9,模型的適配度指標符合要求,顯示社會資本累積測量模型的據(jù)擬合效果良好。
②流程協(xié)同收斂效度。流程協(xié)同潛變量共有4個題項,需估計殘差4個、變異數(shù)1個以及因子載荷3個。題項P1-P4因子負荷>0.5,殘差均為非負,統(tǒng)計上顯著。
CR=0.82(>0.7),AVE=0.54(>0.5),說明概念模型的收斂效度較好。其他的擬合指標中,χ2/df=0.08(<5);GFI>0.9、AGFI>0.9,顯示流程協(xié)同測量模型的數(shù)據(jù)擬合效果良好。
③組織間學習的收斂效度。組織間學習潛變量共有5個題項,需估計殘差4個、變異數(shù)1個以及因子載荷5個。題項L1-L5因子載荷>0.5,殘差為非負,統(tǒng)計上顯著。
CR=0.85(>0.7),AVE=0.54(>0.5),說明概念模型的收斂效度較好。其他的擬合指標中,χ2/df=1.197(<5);GFI>0.9、AGFI>0.9,顯示組織間學習測量模型的數(shù)據(jù)擬合良好。
④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收斂效度。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潛變量對應的題項有7個,需估計殘差7個、變異數(shù)1個以及因子載荷6個。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CFA的結果顯示,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量表的所有題項(V1-V7)其因子負荷都在0.5以上,所有的殘差項均為非負,統(tǒng)計上顯著。
CR=0.88(>0.7),AVE=0.55(>0.5),說明概念模型的收斂效度較好。其他的擬合指標中,χ2/df=1.348(<5);GFI>0.9、AGFI>0.9,顯示適配度達標,證明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數(shù)據(jù)擬合效果良好。
(3)區(qū)分效度。區(qū)分效度主要用來檢測不同變量在統(tǒng)計上是否存在差異性。根據(jù)Bock[34]的建議,采用CFA對研究中涉及的4個變量構建含有4個因子的模型。CFA結果顯示χ2=292.563,χ2/df=1.25(<5),RMSEA=0.034(<0.08),且TLI>0.9、CFL>0.9。
為了對變量間的區(qū)分效度做更進一步的驗證,本研究擬通過因子兩兩合并構建3個因子的分析模型并進行檢驗,最后將兩種模型進行比較。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發(fā)現(xiàn),4個因子擬合程度好于合并前的3個因子模型。
最后再構建一個只有1個因子的模型,也即將4個變量進行合并后再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0,擬合結果按優(yōu)劣程度排名:4因子>3因子>單因子模型,這表明量表的區(qū)分效度良好。
(三)模型擬合及檢驗結果
根據(jù)本文構建的綜合影響概念模型(如圖2),借助AMOS21.0統(tǒng)計軟件,將樣本數(shù)據(jù)輸入模型并對模型相關路徑系數(shù)進行估計。表11列出了初始模型整體適配度即擬合度情況,結果顯示初始模型適配度檢驗p<0.05,適配度指標統(tǒng)計量AGFI<0.9,CFI<0.9。根據(jù)模型評估指標檢驗標準,這三個統(tǒng)計量沒有滿足統(tǒng)計檢驗標準,說明初始模型整體的擬合優(yōu)度偏低,需要進行了相應的修正。根據(jù)AMOS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結果給出的修正建議,建立測量誤差間的共變關系,修正后除了AGFI指標略低于0.9的標準,其他所有統(tǒng)計量均達到顯著性水平。
表12統(tǒng)計了SEM擬合后的各指標取值,可見各指標取值均在允許的范圍內,說明本研究的理論模型經SEM擬合情況良好。各變量間的綜合影響路徑檢驗結果如表13,模型擬合修正后的綜合影響作用路徑如圖3所示。
六、結論及研究啟示
(一)主要結論
1.社會資本累積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影響
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社會資本累積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正向影響,其影響路徑的標準系數(shù)0.847,C.R.=2.554,p<0.05,統(tǒng)計上達到顯著性水平,假設H1獲得支持。該結果與Ciasullo[15]等學者的觀點一致,社會資本累積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 組織間學習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影響
組織間學習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正向影響,其影響路徑的標準化系數(shù)0.957,C.R.=3.231,p<0.05,統(tǒng)計上達到顯著性水平,本研究提出的假設H3得到支持。即在多邊合作中,組織間學習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這一研究結論與Yang[23]、Dobrzykowski[25]等學者的觀點一致,組織間學習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 流程協(xié)同對社會資本累積的影響
流程協(xié)同對社會資本累積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關系,其路徑系數(shù)=0.916,C.R.=6.549,p<0.001,在統(tǒng)計上具有顯著性,H4獲得通過。說明流程協(xié)同對社會資本累積影響正面。該結果與Luo[5]、于建紅[35]等學者的觀點一致,流程協(xié)同對社會資本累積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4. 流程協(xié)同對組織間學習的影響
流程協(xié)同對組織間學習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關系,其路徑系數(shù)=0.871,C.R.=6.460,p<0.001,在統(tǒng)計上具有顯著性,H5獲得通過。流程協(xié)同對組織間學習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研究結論與Shang[4]等學者的觀點一致,流程協(xié)同對組織間學習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5.流程協(xié)同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影響
流程協(xié)同與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之間的直接路徑系數(shù)=-0.839,C.R.=-1.883,p=0.060(>0.05),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在同時考慮組織間學習、社會資本累積3個潛變量的相互作用時,流程協(xié)同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不存在直接影響,假設H2未獲得支持。
依據(jù)Judd[36]提出的逐步檢驗法對變量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方法,在假設H3、H4、H5檢驗都顯著的情況下,假設H2的檢驗結果不顯著說明存在完全中介效應,否則存在部分中介效應。由此可知,流程協(xié)同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只存在間接影響,通過社會資本累積以及組織間學習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產生間接影響,其間接影響的效應為0.52(0.916×0.847+0.871× 0.957-0.839=0.52)。
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伙伴多邊合作過程中,流程協(xié)同正是通過社會資本累積以及組織間學習這兩個潛變量來影響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不僅提高了供應鏈整體的服務水平和質量,同時也大大提升了供應鏈的可視性與響應性。
根據(jù)實證檢驗的結果,流程協(xié)同對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間接作用具體體現(xiàn):{1}流程協(xié)同提升了供應鏈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實現(xiàn)流程協(xié)同降低了合作伙伴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和效率,使最終客戶的價值體驗得以提升。這和學者 Lee[37]提出的觀點一致,好的供應鏈不僅僅是成本有效,還需要有一定的敏捷性和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2}流程協(xié)同還能使供應鏈在應對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上獲得柔性。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中通過流程協(xié)同產生的流程柔性,是一種針對供應鏈內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響應和調整供應鏈成員間流程的動態(tài)能力,通過它能使客戶需求的多樣性得以實現(xiàn),最終達成價值創(chuàng)造的目標。學者Purwani[38]等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流程協(xié)同下的多邊合作能夠使供應鏈各成員獲得巨大的流程柔性和比較成本優(yōu)勢。
(二)研究啟示
本文構建了物流企業(yè)參與供應鏈多邊合作的關系模型及研究假設,實證檢驗了價值創(chuàng)造中的重要路徑,對于探討合作中的多邊治理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由于流程協(xié)同、組織間學習以及社會資本累積這三者之間的依賴關系在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中都有體現(xiàn)。因此,上下游企業(yè)在多邊合作中應以此為基礎,在供應鏈中共享利益、共擔風險,建立緊密合作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以最大限度實現(xiàn)價值共創(chuàng),這就需要為多邊合作的供應鏈設計適當?shù)墓芾頇C制。
1.保障流程協(xié)同的關鍵在于構建有效的信息治理機制
多邊合作中,無論是物流企業(yè)還是供應鏈中其他合作方都是相對獨立的組織,要實現(xiàn)供應鏈的協(xié)同運作,在供應鏈中須構建相應的信息溝通機制用來對系統(tǒng)中自組織的漲落進行調節(jié),引導相變狀態(tài)到可控范圍,這在流程協(xié)同中通常也被稱為被組織的過程。
由于在上下游企業(yè)的多邊合作過程中,流程協(xié)同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來自于供應鏈中的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信息會使流程協(xié)同的效率受到很大的影響。因而只有在上下游企業(yè)多邊合作中做到信息的充分共享,構建行之有效的信息治理模式才能解決信息的非對稱性問題。以信息共享為基礎建立上下游企業(yè)間信息協(xié)同機制被認為是實現(xiàn)流程協(xié)同的關鍵。Zhen[39]的研究中就發(fā)現(xiàn)了組織依靠信息系統(tǒng)這一工具可以很好的調節(jié)組織間的關系,網絡型組織通過跨邊界的信息系統(tǒng)可有效解決信息的非對稱性問題。Lee[40]指出共享的信息可以大大降低整體庫存成本,有效減少合作伙伴間的牛鞭效應現(xiàn)象。經過Luo[5]等學者的實證,上下游企業(yè)間信息的有效共享對于供應鏈的績效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梢哉f合作伙伴間信息的共享水平對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在流程協(xié)同中采用有效的信息治理方式將有助于改變供應鏈系統(tǒng)自組織的狀態(tài),是供應鏈系統(tǒng)轉向有序的重要推動力量。流程協(xié)同效應的發(fā)揮需要以此為基礎建立信息管理機制,搭建供應鏈信息系統(tǒng)來提升協(xié)同的績效。流程協(xié)同將使供應鏈在資源與能力上獲得差異性并進一步鞏固建立起來的競爭優(yōu)勢。
2.多邊合作中組織間學習的實現(xiàn)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識治理機制
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組織間學習關注的是知識獲取、傳遞、整合與創(chuàng)造等具體活動,而如何在制度層面上引導、激勵和約束組織間學習行為使供應鏈各成員間保持利益的平衡,這就需要在供應鏈中引入相應的知識治理機制。
知識治理機制在供應鏈中以制度安排的形式存在,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形式對供應鏈中各成員的知識行為加以治理,可以有效的促進組織間學習活動,抵御可能發(fā)生的交易風險,優(yōu)化組織間學習效益,使知識的共享和創(chuàng)新在組織間得到保障。物流企業(yè)與上下游企業(yè)多邊合作過程中知識治理的主要目的是推動供應鏈中知識的分享和遷移,優(yōu)化、協(xié)調各成員的知識水平,促進供應鏈進行知識創(chuàng)造。因此,知識治理必將會成為供應鏈多邊合作中日益普遍的實踐活動。
3.多邊合作中構建良好的關系治理機制是社會資本累積的堅實保障
關系治理的概念起源于Macneil [41]提出的關系協(xié)定理論,他把關系協(xié)定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換關系。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過程中,關系治理主要是通過供應鏈成員間構建有效的規(guī)則、慣例等措施來確保交易活動的順利開展,這與組織中的科層管理或市場機制有較大不同。關系治理是實現(xiàn)供應鏈價值創(chuàng)造的重要保障機制,其本質是通過軟協(xié)定和硬協(xié)定對供應鏈合作伙伴間交易關系以及風險進行協(xié)調與管理。軟協(xié)定的構成要素包括合作伙伴的承諾與互信,供應鏈成員擁有的共同愿景以及不斷增強的溝通等。硬協(xié)定則主要側重于正式的合同文書,具有極強的法律效應。硬協(xié)定與軟協(xié)定在合作伙伴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往往存在交集(即柔性協(xié)定,如圖4所示)。硬協(xié)定、軟協(xié)定以及柔性協(xié)定共同構成了關系治理的主要內容。軟協(xié)定中的社會資本要素在硬協(xié)定的實施過程中能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增強了伙伴間合作的柔性。關系協(xié)定為所有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提供了動力,可大大改善供應鏈的服務水平和質量。
綜上所述,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中關系治理是產生社會資本累積效應的重要保障,通過有效的關系治理可以調節(jié)組織間學習實踐,分擔供應鏈中的合作風險,改善供應鏈整體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是實現(xiàn)價值創(chuàng)造目標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Bonabeau E,Meyer C. Swarm Intelligence: A Whole New Way to Think about Busines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5):107-114.
[2] Hammer M.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Obliterat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4):104-112.
[3] 于渝飛. 基于供應驅動的供應鏈協(xié)同研究[J]. 統(tǒng)計與管理,2016(4):133-134.
[4] Shang W,Ha A Y,Tong S.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 with a common retailer[J]. 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 the Management Sciences,2016,62(1): 245-263.
[5] Luo J Y,Management S O. Supply Chain Operation Synergy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Logistics Service[J]. Logistics Engineering & Management,2013.
[6] Dalmolen S,Sikkel N. The influence of trust on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 in logistic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5,42(3):161-167.
[7] Simatupang T M,Sridharan R. The collaboration index: a measure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 (1): 44-62.
[8] Von Hippel E.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9] Bouncken R B,Pesch R,Kraus S. SME innovativeness in buyer–seller alliances: effects of entry timing strategi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Review of Managerial Science,2015,9(2):361-384.
[10]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 280-291.
[11] Huo B,Zhang C,Zhao X. The effect of IT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o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5,52(6):728-740.
[12] Capaldo A,Giannoccaro I. How does trust affect performance in the supply chai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terdepen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5,166:36-49.
[13] Colin M,Galindo R,Hernández 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s a Key Strategy for Effici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Manufacturing SMEs [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5,55(3):833-842.
[14] Wan A W,Rezaei J,Tavasszy L A,et al. Commitment to and preparedness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6,180:202-213.
[15] Ciasullo M V,F(xiàn)esta G,Maione M. A sustainable vision of port supply chain. A study on the automotive sector[J]. Esperienze Dimpresa,2016,2(2014):51-75.
[16] 戴建平,駱溫平.供應鏈異質性資源、能力與績效關系研究——基于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間多邊合作的視角[J].企業(yè)經濟,2016(12):80-86.
[17] 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18] Kasim E S,Rajamanoharan I D,Omar N H. A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for value creation: case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 Supply Chain Modelling,2017,4(3/4).
[19] Panday P N,Panday S. Research (Review) Paper: Multi Modal Logistics and Value Creation i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s in Management of Marketing,Accounting,Business,Entrepreneurship,Economics and Tourism,2016.
[20] Nguyen T N,Wu R Y,Evans R D. An Investigation into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Supply Chains[C]// IEEE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IEEE,2017.
[21] Hammervoll T. Governance of Value Creation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 Supply Chain Foru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5,12(2):116-126.
[22] 戴建平,駱溫平.物流企業(yè)與供應鏈成員多邊合作價值創(chuàng)造機理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5(7):164-165.
[23] Yang L,F(xiàn)u X,Pan S L. Leveraging Social Capital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for Knowledge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a Cross-Organization IT Project[J]. 2012.
[24] Brion S,Parmentier G. Crowdsourcing for innovation: from knowledge capture to knowledge integration,the key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ies[J]. Post-Print,2016.
[25] Dobrzykowski D D,Leuschner R,Hong P C,et al. Examining Absorptive Capacity in Supply Chains: Linking Responsive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5,51(4):3-28.
[26] 陶永明.問卷調查法應用中的注意事項[J].中國城市經濟,2011(20):305-306.
[27] 佟成軍.關于網絡調查與傳統(tǒng)紙質調查差異的比較分析[J].中國統(tǒng)計,2017(1):64-67.
[28] 吳明隆.問卷統(tǒng)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29] 駱溫平.基于制造業(yè)與物流業(yè)聯(lián)動分析的物流產業(yè)劃分[J].企業(yè)經濟,2015(5):5-10.
[30] Hair J F, Tatham R L, Anderson R E,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M].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9.
[31] Kline R 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Guilford Press,2011.
[32] Classics, Cronbach.L.J.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J]. Psychometrika,1951,16:297-334.
[33] 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34] Bock G W, Zmud R W, Kim Y G, et al.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2005,29(1): 87-111.
[35] 于建紅, 馬士華, 周奇超. 供需不確定下基于MOI和VMI模式的供應鏈協(xié)同比較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 2012, 20(5):64-74.
[36] Judd C M, Kenny D A.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Interventions[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7] Lee H L. The Triple-A Supply Chai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82(10):102-112.
[38] Purwani T, Nurcholis L.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Strategy Through Quality of Synergy in The Automotive Components Industry[J]. 2016, 7(1):32.
[39] Zhen H E, Zhou F J, Yang W. On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System Innovation about C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Big Data Era[J].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2016.
[40] Lee H L, Padmanabhan V, Whang S.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7,38(3):93-102.
[41] Macneil I R. The New Social Contract: An Inquiry into Modern Contractual Relations[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Empirical Research on Value Creation of Supply Chain
i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between Logistics Companies and Supply Chain Members
Dai Jianping1,2 ,Luo Wenping1
(1.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2.Wuxi Open University,Wuxi 214021,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a framework to analyze logistics enterprises'value creation i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and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process synergy,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This research takes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that they serv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designs questionnaires,uses SPSS and AMOS tools to test conceptual models and assumptions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comprehensive role and the path of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process synerg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value creation of supply chain i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cess of value creation i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s influenced by process synergy,inte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cess synergy can enhance the controllability and rapid response of the supply chain.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s the absorption,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supply chain.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at allows partners to deal with uncertainty through flexibility. Finally,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path of interaction among variables,the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governance,knowledge governance and relationship governance to ensure the value creation of supply chain.
Key words: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process synergy;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value creation;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責任編輯:張丹郁)